失眠與個性、性別、作息息息相關!破解常見睡眠迷思,看懂背後真相


失眠與個性、性別、作息息息相關!破解常見睡眠迷思,看懂背後真相

很多人以為失眠只是「睡不著」那麼簡單,其實它背後可能藏著性格特質、性別差異、生活壓力與生理節奏等多重因素。

從「A型人格」的緊繃焦慮,到女性荷爾蒙波動的干擾,甚至輪班工作者的生理時鐘混亂,都可能讓你夜夜難眠。深入探討常見失眠疑問,幫助你更理解睡眠問題的根源,找回好眠的關鍵。

文 鄔定宇/ 梁惠雯

Q:睡不好跟個性有沒有關係?

A:人格特質分類有很多型態,以1959 年兩位美國醫師所提出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和「B型人格(type B personality)」為例,「A 型人格」具有積極進取、注重細節、較為緊張敏感、凡事求好、一絲不苟等特質,這樣的人在求學、就業時較容易取得成功,但也因為性格追求完美與「零失誤」,相對會感受到壓力,而經常處於焦慮的狀態。

「B 型人格」在許多方面與「A 型人格」相反,B型性格的人個性比較隨和、悠閒,所以同樣一件事,「B型人格」者能夠放鬆、簡單應對,但「A型人格」者卻是一點小事就會受到影響,像是隔天有活動或是要跟某人碰面之類的,前一晚就會掛心睡不好,很容易因近期或隔天的事情造成失眠。

在「失眠3-P理論」註1中,造成失眠有三大因子:「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和「持續因子(perpetuating factor)」。第一個「前置因子」指的是造成失眠的先天因素,人格特質就是其中之一;第二個「誘發因子」指的是引起失眠的事件,如我們前面所說的一些突發變動、生活要事等,影響了睡眠;第三個「持續因子」,則是讓失眠狀態延長、甚至演變成「慢性化」的因素。

由此可知,如果有容易焦慮的特質,先天上就比較難睡好(前置因子),若再加上遇到事情會很在意,並且努力想改善,這樣的性格,反而會讓失眠問題雪上加霜―—越用力想睡、越睡不著,越想努力、堅持矯正,卻往往適得其反(持續因子),這是失眠問題的特性,當然也跟個性有直接相關。

Q:女性比男性容易睡不好?

A: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2017 年曾經做過一項調查,國內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的比例分別是13.9% 和8.6%,等同罹患慢性失眠的女性比男性高出1.62 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10年前後相較,女性失眠比例明顯攀升―在2006 年,女性與男性慢性失眠分別是13.2% 和9.9%,危險比(risk ratio,兩群組對照的相對發生風險)為1.33;2017 的資料則顯示,女性升高至13.9%、男性降至8.6%,危險比增至1.62。

性別和睡眠的關係很早就被觀察到了,從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女性罹患失眠症的機率比男性大約多了40% 註2。最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是內分泌影響,包括每個月的生理期、孕期、停經之後的更年期等,因荷爾蒙變化造成身體不適,進而對睡眠造成干擾。

其次,女性一生面臨角色上的轉換多於男性,從女孩轉為女人,到進入婚姻成為配偶、媽媽、婆婆等,不同的角色變更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壓力,若是職業婦女,就還要再加上工作職場上的壓力,處境比男性艱難得多,而大環境相對又對女性有更多的社會框架和要求,在在都是讓女性難以保有良好睡眠品質的原因。

當然,從心理和性格層面來看,女性亦較男性敏感、細膩,情緒上的起伏和波動,或是在遭遇壓力時出現的焦慮,連帶都會影響到睡眠狀況。

Q:腦神經衰弱是什麼?和睡眠有沒有關係?

A:許多人可能曾經聽長一輩的親友會說,失眠原因就是「腦神經衰弱」!在醫學上其實沒有這個疾病名稱,比較接近的是心身症或自律神經失調。

所謂的心身症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焦慮、憂鬱等不適症狀,常見有頭暈、頭痛、感覺異常、心悸、盜汗、喘不過氣等,失眠也是其中之一。

這類疾病有個特徵是,症狀會時好時壞,通常和當下遭遇到的壓力有關,壓力大的時候問題就出來了,當壓力減除,身體的不舒服也就跟著減輕。由於症狀表現廣泛,患者常會在各個不同科別看診(如頭痛頭暈看神經科、心悸胸悶找心臟科、肢體麻痛就找復健科等),但偏偏做了相關檢查卻又都「正常」,許多患者因此變得更加焦慮……。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確實會有一些診斷上的難度,因為患者通常缺乏「病識感」,總是一再要求做更多檢查,不然「無法相信自己沒病」,在病情解釋上需要花一些時間做說明及說服,不然就會繼續hospital shopping 或doctor

shopping(不停換醫院或換醫生看病)。

有心身症或自律神經失調困擾的人,其人格特質顯示對壓力的調控較為敏感,因此容易出現失眠問題或合併有其他症狀,但只要願意配合醫師,透過藥物幫忙緩解症狀,並定期回診追蹤,治療還是能看見成效。

Q:睡眠有黃金時段?作息規律有助維持睡眠品質?

A:中醫理論中,認為在「子時(23時至凌晨1時)」前入睡最好,說子時是經脈運行到肝、膽的時間,熟睡能讓肝膽獲得充分休息,如果該睡的時間不睡或熬夜的話,就會「傷肝」(指肝膽得不到充分休息),可能出現口乾口苦、冒痘痘等「肝火旺」症狀。

在西醫來說,過去一般認為,不參與輪班、長期做夜班工作的人,應該不會有生理時鐘混亂的情況,睡眠比較不會受到影響;但近期研究發現,長期夜班工作的人,即使不參與輪班,仍會有睡眠長度偏短問題,導致「睡眠債」的累積,一旦睡眠恆定系統被破壞,造成睡眠週期(sleep cycle)混亂時,就有可能出現工作表現下降及影響工作安全的狀況。

因此工作上必須配合輪班的人,要避免影響睡眠品質,建議可以掌握以下幾個原則:

1. 順應生理週期

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睡眠相位(sleep phase,詳見下頁說明框)移動特徵。年輕人普遍是延遲型(delayed sleep phase),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平均晚於一般人,也就是「晚睡晚起」的狀態,而老年人是前移型(advanced sleep

phase),入睡時間和起床時間平均早於一般人,也就是「早睡早起」,吃完晚飯沒多久就想睡,早上又很早就清醒。

因此,順應自身狀態來排班,比較不會造成生理週期的混亂,例如,輪班工作者多半為青壯年,睡眠相位大多屬於延遲型,若以三班制的班表排法,建議採「順時鐘」方式:「白班(上午8 時至下午4 時)→小夜班(下午4 時至凌晨0 時)→大夜班(凌晨0 時至隔天上午8 時)」,之後休息個兩、三天,再接另一個循環重複輪起。依此順序對生理週期的干擾較低,比較不會出現「上班的時候想睡、該睡的時候又很清醒」的困擾。

2. 班表盡量固定

人體有所謂的節律性,且調整需要時間,就像剛搭完長程飛機,回國後要調時差一樣,可能需要一、兩個禮拜才調得過來,回歸正常。倘若是快速的輪班,兩、三天就變動一次,這樣對睡眠的干擾就會很嚴重,如果能夠持續個一至兩週再作調整,對身體來說較能夠適應,也比較不傷身。當然,能夠固定上同一個時段,採「包班」方式會更好。

所以老闆們在規畫員工班表時,考量生理需求,用更人性化的方式調度,讓員工獲得充足適當的睡眠,工作效率自然能夠提升;而學生們不要在寒暑假或放長假時,任意讓作息紊亂,以免久了調不回來,影響到健康與學習成效。

本文摘自<為何睡不好?原來問題在大腦>(原水文化出版)


失眠與個性、性別、作息息息相關!破解常見睡眠迷思,看懂背後真相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時尚教主藍心湄曾被熱醒!揭更年期失眠之外的2困擾
.更年期失眠、睡不著? 中醫師:每天這樣做,讓你睡得更安穩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