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最怕「燥」!養肺潤燥、疏肝理氣靠按 3 穴位,順便提升免疫力

秋分最怕「燥」!養肺潤燥、疏肝理氣靠按 3 穴位,順便提升免疫力

秋分時節陰陽相半,當天晝夜會一樣長,之後日照時間逐漸縮短,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之說。而在這個節氣轉換的節氣,最先影響的是人體對外防護第一層的皮膚黏膜及呼吸道氣管系統,如何透過天地陰陽消長變化順勢養生?中醫師來解答!

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吳文誠表示,秋分是一年中陽消陰長的開始,陽氣漸漸收斂,陰氣慢慢增長,萬物生長方向走向收藏,因此,「秋燥」、「秋收」兩個秋分開始的節氣特性會產生相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

像是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氣喘、鼻黏膜乾燥鼻過敏;以及皮膚及黏膜疾病,如皮膚脫屑症狀、皮膚搔癢症、乾眼症、頭皮脫屑落髮;和心理抑鬱疾病、免疫力降低等相關疾病。

秋分養生跟著這樣做

秋分養生首重「養肺潤燥、疏肝理氣」,因陽氣逐漸斂藏,藥物使用除了補肺氣及宣通肺氣外,滋陰潤燥藥也不可少。常見有西洋參、黨參、麥門冬、五味子、烏梅等;食物則有山藥、杏仁、白木耳、蓮藕、百合、水梨等。

除此之外,應同時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及香料過度調理食物,這類型食物具有宣通氣機特性,食用短時間內雖有理氣舒暢的效果,但因躁性較強反而會傷津耗氣。

他提醒,雖然傳統上秋分須注意秋燥影響肺氣宣發,然而,地處海島型地域的台灣仍要注意脾胃機能及濕氣是否代謝順暢。氣血虛弱體質者,可以開始補益氣血,但要以「平補、涼補」為原則。

季節轉涼後,晚上備薄外套及帽子避免受寒;白天適當曬太陽,袪除秋分收斂之氣導致的抑鬱情緒;每天快走或慢跑,有助於肺氣宣發,氣機通暢外,更可加強毛孔打開,袪除因秋分之氣斂藏導致汗孔不開而影響水液代謝能力。

快按!秋分養肺 3 穴位

合谷穴

屬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取肺經相表裏的大腸經穴位,具調降肺氣、開通全身氣機、活化免疫力等功效,取穴於手背第 1~2 掌骨間,第 2 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每日按壓 15〜20 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

壇中穴

屬任脈,心包募穴,內為宗氣之海,故又稱「上氣海」,具利氣,寬胸功效。取穴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每日熱敷或按壓 15〜20 分鐘,搭配合谷穴配穴可以助大腸經進入胸腔氣機開通,氣機通暢可以連接脾胃之氣向上布達,以生津潤肺。

太溪穴

屬足少陰腎經原穴,秋分季節交替時,透過腎經原穴向上輸布氣血可以利用腎氣弦接脾胃之氣來養肺潤肺,取穴於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每日按壓 15〜20 分鐘可以幫助疏通全身氣機。


秋分最怕「燥」!養肺潤燥、疏肝理氣靠按 3 穴位,順便提升免疫力

諮詢專家:翰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吳文誠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寒露」時節潤肺養胃,中醫建議用 3 方法為冬天健康超前部署

「處暑」到了!中醫師傳授 3 穴位改善秋燥和秋乏

立春應「養好肝」!中醫師建議按壓 4 穴位安定心神、疏肝解鬱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