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說鴿子”應該是“說嘏辭”/夏俊山

夏俊山
2025年5月16日,江蘇《南通日報》A6版刊載了若木的《建房上樑舊俗:說鴿子》,文章寫道:“老一輩人說,吉祥的話多得像鴿子一樣飛起來,故老百姓就俗稱‘說鴿子’。也有人認為說鴿子是說歌子的諧音,說鴿子就是說歌子。1983年版《如東縣誌》寫為‘說合子’。因為民間文化中有和合文化,民間的‘說合子’跟‘和合’合攏有關,因此,叫說合子,也是有道理的。”
若木先生的這段話讓筆者一頭霧水——既然其他寫法也是有道理的,那麼你寫成“說鴿子”,對嗎?“吉祥的話多得像鴿子一樣飛起來“這樣的依據是可笑的。鄉村數量多的東西多著呢,蜜蜂、蝴蝶、螢火蟲、麻雀……其數量都超過鴿子,吉祥的話多,為什麼不叫”說蜜蜂“說麻雀”等,而叫““說鴿子”?
把建房上樑說吉祥的話的舊俗寫成“說鴿子“其實是犯了一個很多人都在犯的錯誤:據音寫字。即根據方言發音寫漢字。這樣的結果只能貽笑大方。舉例說吧,“今朝落雨”按照筆者家鄉的方言(江蘇如泰方言區)發音,應該寫成 “跟刀拉雨”,”海安”按方言發音,要寫成”海倭“,”角斜鎮“要寫成”各茄鎮”(茄也讀方言音),“下河”要寫成“哈禾”,鰻魚“要寫成”毛魚“……一個詞怎麼寫,如果不考慮詞義,只按發音配漢字有多可笑,無需贅言。
《江蘇地方誌》2000年2期載有《裡下河上樑說合子》,2010年3期有焦建華的《說合子》。1993版《泰縣誌》790頁有:“上最後一片瓦閉龍口。這一瞬間要說合子。”此外,1993年版《泰興縣誌》、1997年版《海安縣誌》等,均寫作“說合子”。地方誌不採用“說鴿子”的寫法,不單是按照民俗,上樑、閉龍口都“說合子”,而是方言中“合”有時與“鴿”同音。例如,“有錢合用”“合穿一條褲子”,這些句子中的“合”發音都同“鴿”。
地方誌、縣誌否定“說鴿子”的寫法是有道理的,不過筆者覺得寫成“說合子”也未必正確。“說鴿子”正確寫法應該是“說嘏辭”。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詩句:“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難道在唐代的京城會為死掉的蛤蟆修陵?《辭源》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為董仲舒墓,門人過此皆下馬,故稱下馬陵,後人音誤為蝦蟆(Ma)陵。原來,”蝦蟆陵“由此而來。“說嘏辭”誤為“說鴿子“與此類似。
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是泰州西場人(今海安西場人)。1922年,北大《歌謠》週刊創辦,魏建功在《歌謠》72期發表了《嘏辭》。記載的就是老家鄉間的“說鴿子”。魏建功寫道:“屁股的股,我們方言則讀屁果。”“估計,方言讀音近於‘果記’。“嘏辭,讀音近於“鴿子”,民間口口相傳,誤為“鴿子”很正常。
嘏,讀音之一為gǔ。詞典釋義之一為“福“。若干年來,民間的一些工藝品,如花錢、項鍊掛鎖等,常有“天錫純嘏”等文字(見圖)。嘏,釋義為“福”。“天錫純嘏”即天賜鴻福之意。典出《詩經·魯頌·閉宮》:“天錫純嘏,眉壽保魯。”所謂“說嘏辭”,就是“說祝福之辭”,這與民間的“說鴿子”完全一致。
“說嘏辭”的風俗起源很早。江蘇鹽城人孫孝忠在論文《周代的祈壽風與祝嘏辭》中說:“現存的周代青銅器銘文(金文)記載了周人大量的祈壽祝嘏辭(祈壽之吉語),而《詩經》等文獻中亦有周人祈壽活動的記載。”
筆者查閱《詩經》,有一首《既醉》曰:“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今人譯為“甘醇美酒喝個醉,你的恩德我飽受。祝你主人萬年壽,天賜洪福永享有……”很顯然,這首詩有著“嘏辭”的特點,換句話說,《詩經》中的民間歌謠,有一些就是那時的“嘏辭”。由此看來,民間“說嘏辭”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中國社會長期以文盲居多,有多少人會寫 “嘏辭”,理解“嘏辭”的含義?漢代的“下馬陵”到了白居易筆下已成為“ 蝦蟆陵”,“說嘏辭”口口相傳數千年,因為“嘏辭“難寫難認,在流傳過程中變成了“說鴿子”並不奇怪。須知,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方言詞的正確寫法必須考慮字詞含義,不能簡單地據音猜字,據音寫字,以免以訛傳訛,習非成是。 “說吉祥話”“說祝福語”這一含義與“鴿子”沒有任何關係,因此,“說鴿子”應該寫成“說嘏辭”,讀音跟其他詞語一樣,按方言發音,讀“說鴿子”無妨。
- 記者:好報 編輯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