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新鮮聞:保持社交距離防傳染,動物也懂
美國國家地理會社(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已有130年歷史,對人類知識和心智的影響及貢獻,是無遠弗屆的。這個會社也是目前世界上組織最大的非營利組織。
除了雜誌和電視頻道之外,這個會社也提供一項新聞服務(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Service),由他們的專家提供最新的有關人、動物、環境等訊息,分別出現在該會社的新聞頻道及網站。講義與國家地理會社的這項合作,每月以固定專輯方式出現,由資深譯者呂玉嬋主編、翻譯。
群居動物也會閃避,甚至驅逐群落中生病的成員
新冠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專家紛紛呼籲民眾保持社交距離。其實,在傳染病普遍的自然世界,保持社交距離並非嶄新的概念,群居動物也會閃避或甚至驅逐群落中生病的成員。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的首席科學家凱斯凱克解釋,染病的個體不易發現,要拉開與疾病的距離未必非常容易,但動物還是能透過感官,在病症明顯出現以前,發現疾病的存在,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防染病。
在這方面,蜜蜂和黑猩猩相當絕情。比方說,得了巢腐病的蜜蜂幼蟲會發出特殊的氣味,年長的蜜蜂一聞到,就會把生病的蜜蜂趕出蜂巢。一九六六年,在坦尚尼亞貢貝溪國家公園,長期致力黑猩猩野外研究的珍‧古德(Jane Goodall)發現一頭黑猩猩,牠因為染了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受到同伴的攻擊,健康的黑猩猩一見到牠舉手打招呼,竟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和人類一樣,黑猩猩是視覺動物,有研究指出,脊髓灰質炎會造成外表癱瘓,或許是導致其他黑猩猩恐懼或厭惡生病同類的主因,這種恐懼和厭惡也是避免感染病毒的本能。
並非所有動物都對生病的鄰居這麼無情,有時要保持健康很簡單,只要避開可能感染你的同伴就好。一九九○年代的實驗發現,健康的美洲牛蛙蝌蚪會主動迴避生病的蝌蚪,就像蜜蜂一樣,牠們靠著化學信號就能判斷誰生病了。
不過,凱斯凱克表示,人類抵抗病毒病菌的能力還是略勝一籌,畢竟我們知道待在家裏就能有效降低傳播率。
除了雜誌和電視頻道之外,這個會社也提供一項新聞服務(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Service),由他們的專家提供最新的有關人、動物、環境等訊息,分別出現在該會社的新聞頻道及網站。講義與國家地理會社的這項合作,每月以固定專輯方式出現,由資深譯者呂玉嬋主編、翻譯。
群居動物也會閃避,甚至驅逐群落中生病的成員
新冠肺炎(COVID-19)席捲全球,專家紛紛呼籲民眾保持社交距離。其實,在傳染病普遍的自然世界,保持社交距離並非嶄新的概念,群居動物也會閃避或甚至驅逐群落中生病的成員。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的首席科學家凱斯凱克解釋,染病的個體不易發現,要拉開與疾病的距離未必非常容易,但動物還是能透過感官,在病症明顯出現以前,發現疾病的存在,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防染病。
在這方面,蜜蜂和黑猩猩相當絕情。比方說,得了巢腐病的蜜蜂幼蟲會發出特殊的氣味,年長的蜜蜂一聞到,就會把生病的蜜蜂趕出蜂巢。一九六六年,在坦尚尼亞貢貝溪國家公園,長期致力黑猩猩野外研究的珍‧古德(Jane Goodall)發現一頭黑猩猩,牠因為染了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受到同伴的攻擊,健康的黑猩猩一見到牠舉手打招呼,竟頭也不回地就走了。
和人類一樣,黑猩猩是視覺動物,有研究指出,脊髓灰質炎會造成外表癱瘓,或許是導致其他黑猩猩恐懼或厭惡生病同類的主因,這種恐懼和厭惡也是避免感染病毒的本能。
並非所有動物都對生病的鄰居這麼無情,有時要保持健康很簡單,只要避開可能感染你的同伴就好。一九九○年代的實驗發現,健康的美洲牛蛙蝌蚪會主動迴避生病的蝌蚪,就像蜜蜂一樣,牠們靠著化學信號就能判斷誰生病了。
不過,凱斯凱克表示,人類抵抗病毒病菌的能力還是略勝一籌,畢竟我們知道待在家裏就能有效降低傳播率。
圖說:黑猩猩是群居動物,會用肢體動作表達感情,但必要的時候,牠們也本能地懂得保持社交距離。圖為保育人士珍‧古德與黑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