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開放業務員賣基金?

就在普惠金融、公平待客原則喊得滿天價響的此時,傳出金管會擬放寬業務員賣基金的資格條件,未來取得投資型保單執照的業務員,只要加考投信投顧法規,就可銷售基金。

原來是在壽險業者的建議下,金管會考量有利拓展投信基金銷售人員的任用管道,增進業務發展,預定年底前修正《證券投資信託事業負責人與業務人員管理規則》,放寬投信業務人員的資格條件,開放壽險業務員也可銷售所屬公司代理的基金。

事實上,從二○○一年金控法實施,開啟跨售與銀行保險的大門開始,銀行、證券業就賣起保險,而保險業也將觸角擴及其他金融領域,不僅金控體系下的保險公司,非金控的公司透過三方合約也能共同推廣其他商品。換言之,法規本就開放保險業銷售基金,只是通過考照的業務員不多,目前僅三家公司有簽基金代理合約,經營這塊業務的業務員也不多。

或許因為儲蓄險賣不動,加上疫情干擾,業者想透過銷售其他商品,來增加業務員的收入,於是向金管會爭取降低考照門檻,好讓更多業務員也能銷售基金。若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這是正面的,也符合金控法一次購足的精神。

只不過,儘管主管機關祭出諸多規範,解約、招攬爭議仍不斷的保險業,在大批業務員賣起基金後,銷售過程中獲利、投資理財等訴求,會不會在出現巨額虧損時,引發另類的糾紛,不免令人擔心。對此,經歷過二○○八年金融海嘯,大批保戶因投資型保單保價金剩不到二成慘況的保險業者與業務員,一定特別有感。

何況投資型保單還是架構在保險之下的商品,除投資外仍具有一定保險保障的功能,而單獨銷售的基金純粹就是投資,賺賠之間影響甚鉅,若沒有做好KYC,衍生客訴不說,光讓客戶損失老本,心裡就過意不去,也可能影響業務員與客戶的關係。

話說回來,業務員真的沒有商品可賣了嗎?保險市場已經完全飽和了?看看十月十四日凌晨發生的高雄城中城惡火,一二○戶中僅九戶投保住宅火險,四六名罹難者有保險的才十六位,資產累計已高達三十二兆的保險業,面對如此低的投保率,能不汗顏?

開放業務員賣基金恰當否?

「走進保險業就該專注在保險領域。疫情過後,市場需要的是更專業、更努力推廣保險保障的業務員,畢竟保險是兼負社會責任的行業。」一位資深業務主管的心聲,或許是一種答案。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11-12月號(395/396期合刊)現代保險雜誌,或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s://www.rmim.com.tw/book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