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屏風表演班總監李國修。2012華山藝術生活節經典再現

每當涼風在台北吹起時,就知道是走出家門看戲的時候!邁入第三屆、為期一個月的《2012華山藝術生活節》以「創意狂歡」為題,帶來輕鬆參與藝術的十月天。今年除了有更具創意的小劇場劇目,也重新審視了台灣的戲劇之路,在以「文本」為軸的概念下,「焦點劇場」重新搬演經典戲碼。好戲上場之際,La Vie訪問了屏風表演班總監李國修,分享屏風表演班25年來的表演藝術之路與經典戲碼的意義!

結合表演藝術活動與靜態展覽的《2012華山藝術生活節》,總是在涼爽秋意下帶來新鮮能量,讓劇場走入生活,也打造我們與表演藝術的一期一會。十月,匯聚超過150個台灣藝文表演團隊,將以超過500場的活動和演出,共同打造出台北的看戲好時節。攤開戲程表,十檔經典與創意好戲打頭陣,其中,創立已25年、迄今達到136萬觀賞人次的屏風表演班,將重演1997年的經典創作《三人行不行》。這齣簡單幽默、充滿想像力並且歷久彌新的戲碼並不是一個有完整故事的戲,而是由片段所組成,但在編劇多面向嘗試、演員不同表演節奏的混搭、簡約的劇場元素與嬉笑間看盡城市人慌亂疏離的議題下,開創出獨特的喜劇表演形式與生活化的藝術表現,因而成為台灣戲劇史上的經典。本次於《2012華山藝術生活節》經典重現,除沿襲原有的喜劇玩法,還新增一段喜劇,兩男一女共同飾演30個角色,更挑戰一個月內連演30場,在笑料之外,對演員是高難度的挑戰。就在屏風表演班總監李國修曾因健康暫別幕前,而今再現並將持續帶領屏風走向未來,La Vie也與李國修談起屏風這25年來的表演藝術路。

原創是經典之必然使命
2011年12月30日,屏風表演班以經典之作《京戲啟示錄》再度掀起戶外觀劇熱潮,那句父親留下的「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深植人心,也展現著屏風表演班以及李國修一路走來的堅持。
1986年成立,屏風表演班在台灣藝文生態未臻成熟的大環境中長大,25年來創造了15個定目劇,共發表40回原創作品,陸續完成超過1,607場次演出,歷年作品巡迴海內外23座城市……這些數字說明了屏風表演班累積的可觀成就,但這一切,靠得是總監李國修「以小劇場的實驗精神,創造出大劇場的格局」的堅持,因為意識到表演藝術在台灣所面對的困境,不僅是缺乏硬體設備,最大的難處是觀眾對表演藝術的陌生,因此屏風的堅持,是一種理想與責任兼具的使命感,「小劇場是大劇場的上游,如果沒有小劇場規格與形式的發表,就沒有大劇場的精彩。」如苦行一般的表演之路,終於培養出堅持的表演團隊,以及愈來愈懂得欣賞表演的基礎觀眾群。

即使達到如此成就,在創作上李國修卻依然持續反覆檢視自己做戲的理由。第一個十年,屏風推陳出新、批判時事;第二個十年,以「誠懇」自踩踏的土地上取材,探索生命的歷程與意義,過程中,發現自己一生最大的任務就是「看戲修心,演戲修行」,並以此深刻體悟、傳承其後。
於是,李國修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不拘束於傳統劇場的概念與意義,無論喜劇悲劇,串起的時代性、與觀眾的關係,都是在一個共同主題下傳達出時代的意義。對他而言,喜、悲劇僅是一線之隔,而屏風就像是製造工廠,帶出人生的各種滋味,讓喜劇不只是發笑、悲劇不只是傷感,更蘊涵著李國修的藝術心性與審視現實的關照。
本土創作、不改編劇本的演出是屏風多年堅持,李國修引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話,「我們不要用外國人的眼光來演繹」,因此,李國修所創作的劇作擁有強烈的地域性,「我反而抓著本土的態度,因為這些現象只有台灣才有,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堅信第一手創作的重要性,屏風不談時效只在乎人心的意義,如何找到自己的生命與態度,正如同《京戲啟示錄》所揭示的命題,李國修以戲中戲的形式,點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表演是一種反射,是一種人類成長與生存的機制,是人類的第一天性,我們要學習的就是雙重否定」,英國知名劇場導演Declan Donnellan如是說,欣賞表演藝術逐漸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如何從內在的原動力中表達自己的信念以及追求原創性的發表,屏風表演班與李國修的25年,為台灣的表演藝術預演了未來的方向。

●About 《三人行不行》
Date/10.06~11.04
Add/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四連棟B
>>請見網站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2年9月號】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wow! la vie




位在木柵的屏風劇團排練場入口處,「看戲修心,演戲修行」創團宗旨就大大呈現於空間地面上,李國修以此勉勵自己與團員。


由杜詩梅、狄志杰、朱德剛共同擔綱《三人行不行》演出,一人將分飾多角,結合創意與想像力的精彩喜劇。


內容上將原有六段喜劇增加為七段串連,演員們發揮演技,以喜劇因子帶給觀眾輕鬆的視覺饗宴。


為期一個月、30場的演出,十位不同精兵輪番上陣,不同片段的有趣串連,沒有包袱與負擔的喜劇演法,絕對讓人打開滿腦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