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變美好的,就是經典──與《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作者小林和人面對面
最近出版《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的小林和人,在東京吉祥寺所開的2間店Roundabout與OUTBOUND,其挑選物件的獨到眼光與美學,似乎形成了一股小林派的潮流,在日本擁有極大影響力。我們邀請他分享對日常生活中經典物件的看法,及關於他個人生活美學形成的過程以及所受的啟發。
La Vie:在你心目中無可取代的日常經典設計或物件是什麼?
小林和人(後簡稱小林):對我來說,身邊每天在使用的器皿就是無可取代的物件,就物理上和自己的近距離接觸,這些每天一定會用到的器皿自然佔了最重要的位置了。而每個人對於自己心中的那個無可取代的物品,也許是心醉於設計,但也可能是因為某種緣分的情感;像留在我身邊很久的一個鉛筆盒,是我在小學三年級時同學的生日交換禮物,雖然現在沒再使用,但它卻一直像個溫暖的存在,我甚至想把珍惜的這份感覺透過鉛筆盒轉給我的女兒,她現在也剛好小學三年級……。
La Vie:你在書中提到柳宗理,Bruno Munari,Charles Eames及Afrika Bambaataa四人,對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們分別是在什麼時候與你相遇?又分別對你形塑自己的美學觀點,產生了什麼樣子的影響?
小林:其實這4位影響我的共通點是在於他們對東西的「選擇方式」,他們在設計或物件形成之前的精神上的概念,比他們形成出來具體的設計還更加吸引我也影響我。
以柳宗理來說,當初他在日本的民藝雜誌上發表很多經典的工藝創意,不論是小體積的棒球還是大至吉普車,他用各種異物重新組合的方式給予所有物件新的視覺形象,超越了一般人對於民藝等於小小的手工藝品的認知,越過傳統藩籬,這在當時讓我感覺非常震撼。
而Charles Eames,他雖然貴為大師級,不過,影響我的並非他的設計,而是他私下對於「物件的概念」;他成名後也依然不改其對自然材質的初衷理念,常在公園裡對著大學生們熱情地講述物體本身的魅力,利用自然的繩索、紙疊、布綑、木塊等等隨手造就出裝置藝術,這種物質視點影響我很大。
至於Bruno Munari,他那充滿愛的奇想式裝置藝術概念,如今也讓我實踐在兩家店的擺設上,不論是機器製造或是手工製作的物件,或者異類材質的融合,乃至於對比形成的視覺等等,都能彼此撞擊出創意。再來是音樂上的影響,我並不侷限聽某種類型的音樂,相反地接受度很大,什麼都聽。為什麼在我的書中特別提到Hip-Hop音樂經典代表的Afrika Bambaataa,我喜歡他的「姿勢」,因為他擅長將各種不同曲風的曲子組合再編造,手法非常funky,跟自己喜歡用各種不同類別的造型與材質的東西來擺設的理念相同,只是表現在音樂還是視覺上的手法差異而已。
La Vie:你提到Charles Eames感動你的是他的自宅擺設?他是否也影響你的自宅佈置?你又會如何建議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美的鑑賞力?
小林:如同前面所說的,Charles Eames對東西的態度和擅用材質的表現精神比較感動我,不過我不會去模仿任何設計師的擺設在我自家當中,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型態不同,我的家也會因為家中成員的增加需求而有所改變。至於讀者們可以從生活中接受各種刺激,成為自己的東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
La Vie:如果有一天,因為某些緣故,你只能帶走家中幾樣簡單的物件,你毫不思索、第一個會帶走的物件會是什麼?
小林:布。因為布可以覆蓋身軀、包裹物品⋯⋯,柔軟、攜帶方便又可以做出很多不同造型,發揮之處無限大。
La Vie:你在書中提到「組織一個讓高低層次極端不同的東西,與貼近生活的東西共存的空間」是你的原動力,這似乎和時尚混搭的觀點相同,真正的好品味,似乎和辨識經典設計是相同的能力?
小林:一樣東西的旁邊要擺什麼物件,其實是以生活為主軸,自然形成出來的需求;很多異業結合的想法也不是一開始先出現模式,而是物件彼此自然互相需要才產生結合。東西是很巧妙的,東西用久了看多了,會出現時間提煉出來的味道,自然能感受辨識所謂永恆如新的物件。還有,我家裡有很多各種盒子收納不同時期的物件,有時自己的舊物也許變成別人的新品,因此我常讓渡自己的物件,但絕對不是因為是垃圾而拋出,而是生活形態的改變之由做出的決斷割捨,至於生活中怎麼都容納不了的古董,通常會變成店裡新的存在。
La Vie:許多讀者也想知道你書中的精選物件,是如何搜集而來的?最近是否又收藏了其他夢幻逸品?
小林:書中提到的物件,代表著我開店14年來生活經典的反覆實踐,以後也會繼續使用。至於與物件的機緣,有些是配合店內種類需求而計畫上地尋找,但絕大部分是偶然的相遇,我比較喜歡這種機緣;因為我喜歡透過與人的感情培養,往來從中牽連出發覺物件的原點,這會讓我更珍惜入手的物件。最近店裡新入手的逸品,應該是澳大利亞的雨傘doppler,整根手把以完整的栗木製成,傘布也能自行搭配挑選成獨一無二的專屬雨傘,把弄在手裡的溫厚紮實感讓人愛不釋手。這其實是常來我店裡的客人的引薦,他是從事輸入品的,彼此長期信賴也知道東西選擇的點,因而能夠與這新的物件相遇。
La Vie:你是否經常旅行各地搜集物件?最近一次的旅行和哪些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相遇?
小林:我很希望我有足夠的時間能到處旅行⋯⋯,身為經營者常讓我身不由己。但最近一次的旅行是去年前往寮國時,結識在當地策劃、與藍靛族原住民展開傳統染織布料設計活動的H.P.E.谷由起子女士,她只負責企畫,而整個織圖是來自原住民們天然自由的靈感,非常有生命力且創意的圖紋表現,目前布製杯墊(日文:豆敷)也成為店裡的主要商品之一。
La Vie:你最喜歡的旅行地點,以及目前最想去旅行的地點為何?
小林:也許受到少時旅居海外的影響,我最喜歡也最想再前往的旅行地點是澳洲的墨爾本。當地自由自在的氣氛和自然景觀,海邊、舊書店、骨董店⋯⋯,都是讓我懷念的地方。女兒出生後曾經全家一起造訪過,將來計畫等新成員的兒子長大後再去一趟。
La Vie:作家松浦彌太郎曾說,和物件的關係,就像和人的關係一樣,如果以此角度思考,你在家中除了家人以外,那些物件和你的關係是?
小林:我的腳踏車吧,跟隨我將近9年但始終如新,像我身體的一部分般的存在。我從家裡到兩家店還有生活圈的可移動範圍,全部與腳踏車相伴。而且我省略繁瑣,只留下最基本的造型與機能,讓它看起來簡單卻有味道。
La Vie:你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小林: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在興趣上,這種自我開發也能累積讓我更精準地應用在工作;還有就是希望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們。
La Vie:你一天的日常生活行程大致為何?一天中你通常使用了哪些經典物件?
小林:很平凡的一天,在家早餐,然後出門到兩家店,或者與業者見面,到了晚上又是各種交流活動,幾乎沒有所謂私人時間。不過,我在家時當然就會使用每天都得接觸的食器,在店內工作室就是文具用品,我有一把骨董剪刀,已經變得難剪了,但卻流露著經久的味道。透過自己親自挑選的物件,那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作用,名陶藝家河合寬次郎說過:「買來東西,買來自己。」正是這種感覺,自己買的東西,那個東西也代表了自己的物像。
La Vie:平常在家中最常待的角落是?在那個角落又有哪些必備的物件圍繞著你呢?
小林:最常待的地方是餐桌,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使用效益。除了全家用餐、計畫工作或看書等等,不拘於形態。至於使用的物件就看我怎麼使用這餐桌而定了(笑)。
La Vie:你平常會下廚嗎?又用的是什麼樣的食器?
小林:都是很簡單的料理,以現有的食材簡單應變。早餐最近是吃麵包比較多,在此之前,以納豆配清淡小菜、味噌湯的和式早餐,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式。除了早餐以外平常外食居多,近來的午餐尤其迷上越南麵的味道。而現在我天天使用的日常生活設計,是一位宮城縣出身的陶藝家鈴木照雄先生的作品,他窯製出來的陶壺陶杯,是我每天早餐喝咖啡時使用的杯具,像這樣先感動我自己的物件將來就有可能會出現在店裡,我喜歡與大家分享可以跟隨身邊長久的日常設計,而且物件在經過時間的發酵之下,能夠在不同年代散發不同層次的味道。
La Vie:除了日常生活的物件,你也收集古董、CD等,可否介紹你特別喜愛的珍藏?或者有哪張CD在你人生中給你重要啟發?
小林:其實手邊每樣物件對我而言都因喜愛才選擇,因為使用而更加衷愛。我有收集不少黑膠唱片,而有張自己私下喜歡的CD──德國鋼琴家Keith Jarrett在科隆的演奏會曲集,也讓我覺得是適合店裡氣氛播放的背景音樂。
La Vie:你最近在看什麼書、或注意什麼新資訊?
小林:最近在研讀日本漆藝蒔繪作家松田權六的著作,希望從對傳統漆藝工藝更進一步地了解,能夠有助於店裡的對應性,因為與其拓寬商品的廣度,我寧可加強店內的深度。傳統之外,我也利用網路收集資訊方式,不過我更在意人與人的交流所得到的訊息,生活的周邊到處是訊息讓我們運用。
La Vie:你本身也從事工藝創作嗎?有哪些職人是你特別欣賞或正在密切注意的?
小林:雖然我目前沒有多餘的時間在開發創作上,但是我的兩家店的特質,分別幫我牽連上這種接近生活與接近理想的兩種工藝模式。至於我近期關注的職人就是每天讓我的咖啡感覺更好喝的陶藝家鈴木照雄的作品。
La Vie:能否分享你平常喜愛的散步路線,及沿路所見之日常生活美景?
小林:我最近搬了家,以前住家附近「石神井公園」(東京練馬區都立公園),是我過去常走的散步路徑,園內有很大的湖池,草木盎然,春季櫻花盛開,有別於東京的喧囂而十分幽靜。而我雖然工作住家都在東京西邊,但東京的東邊區域的下町懷舊風情依然很讓人嚮往。
La Vie:能否分享你小時候的成長歷程?
小林:從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生長在澳洲墨爾本,直到小學四年級又住在新加坡。澳洲的開放自由也培養了我的好奇心,翻古書畫畫天馬行空;而亞洲文化融爐的新加坡,又是另一種視野,也許這些經歷多少影響我比一般人更能接收各種不同事物並,發展新的自我文化吧。
La Vie:你是學美術出身的,從小就立志成為藝術家嗎?而近年你更像策展人般舉辦許多展覽,最近又將規畫什麼樣的展覽?
小林:中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翻閱了德國工業設計師Luigi Colani的作品書,他30年前的造形藝術即使現在看來還是相當先進,大約從那時候起開始朝美術大學的方向前進。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唸美術大學時我並不特別突出或享受其中,反而是畢業後誤打誤撞開始第一家店之後,才慢慢從中發現自己真正的喜好方向,那就是組合創作。
這幾年不定期舉辦各種類行的展覽,靜態的視覺設計乃至動態的talk show或小型演奏等,其實是讓我自己「不定期的自我新發現」。至於新的展覽計畫就是6月下旬在台灣舉辦為期一個月的首次海外展覽。
La Vie:你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雜貨之路,在日本激烈的雜貨市場環境下,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並且在被稱為雜貨之街激戰區的吉祥寺開店崢嶸?
小林:當初會在吉祥寺開店純屬意外,只是有個同學找到一間空屋,就這麼開始與雜貨的不解之緣。而這14年來,不變的風格就是商品無類別。「Roundabout」的詞義是情感交叉口,是一種偶然的相遇(策辦展覽),也是各種交流的街口(商品的裝置擺設),但首要的還是有魅力的商品本身能夠才恆久。
我常將兩家店分別作不同比喻,Roundabout像是日記,而OUTBOUND就像是封信,前者是不論何時都存在著貼近的恆久物件;而後者則是一種對生活的大膽提案與冒險。
La Vie:什麼機緣之出版了《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這本書?在撰寫過程中,是否有哪些是還想選進書中,後來卻沒有的,為什麼?
小林:出書是出版上找上門來的,而當初在現有的經費下製作這本書,但大部分有表現出我想要的樣子。而眾多物件中有些沒放進來的主要原因是已經缺貨了,畢竟出書是要讓讀者有機會去實踐生活經典設計才有意義,否則變成我的個人收藏集了。
La Vie:最後,想知道你接下來有什麼新計畫,或正在醞釀什麼想法?
小林:我計畫在明年Roundabout邁入第15年的夏天,重新整頓改造店面,也剛好是個新的刺激的時機。而心中則是一直都在醞釀著一個想法,也是跟店面還有跟自己的分類收納風格有關,「整理,看得見的部分;成型,看不見的部分」。我想改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動線,更機能合理化,如何運用這些物件是我的課題。
我想,理想生活,就是如何善用組合物件讓自己生活變得美好,就能成為自己的永恆經典用品。
【完整內容請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40951
013年06月號】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la vie設計美學家 網站:
http://www.wowlavie.com/
la vie設計美學站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owlavie
店內物件大多是小林個人愛用的,JABEZ CLIFF皮帶就是他365天日日配帶的。
OUTBOUND更像一個藝廊展示空間。
冰塊燈因小林的重新組合,呈現另一種質感。
寮國藍靛族的自然布料作品,充滿自然的生命力。
La Vie:在你心目中無可取代的日常經典設計或物件是什麼?
小林和人(後簡稱小林):對我來說,身邊每天在使用的器皿就是無可取代的物件,就物理上和自己的近距離接觸,這些每天一定會用到的器皿自然佔了最重要的位置了。而每個人對於自己心中的那個無可取代的物品,也許是心醉於設計,但也可能是因為某種緣分的情感;像留在我身邊很久的一個鉛筆盒,是我在小學三年級時同學的生日交換禮物,雖然現在沒再使用,但它卻一直像個溫暖的存在,我甚至想把珍惜的這份感覺透過鉛筆盒轉給我的女兒,她現在也剛好小學三年級……。
La Vie:你在書中提到柳宗理,Bruno Munari,Charles Eames及Afrika Bambaataa四人,對你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們分別是在什麼時候與你相遇?又分別對你形塑自己的美學觀點,產生了什麼樣子的影響?
小林:其實這4位影響我的共通點是在於他們對東西的「選擇方式」,他們在設計或物件形成之前的精神上的概念,比他們形成出來具體的設計還更加吸引我也影響我。
以柳宗理來說,當初他在日本的民藝雜誌上發表很多經典的工藝創意,不論是小體積的棒球還是大至吉普車,他用各種異物重新組合的方式給予所有物件新的視覺形象,超越了一般人對於民藝等於小小的手工藝品的認知,越過傳統藩籬,這在當時讓我感覺非常震撼。
而Charles Eames,他雖然貴為大師級,不過,影響我的並非他的設計,而是他私下對於「物件的概念」;他成名後也依然不改其對自然材質的初衷理念,常在公園裡對著大學生們熱情地講述物體本身的魅力,利用自然的繩索、紙疊、布綑、木塊等等隨手造就出裝置藝術,這種物質視點影響我很大。
至於Bruno Munari,他那充滿愛的奇想式裝置藝術概念,如今也讓我實踐在兩家店的擺設上,不論是機器製造或是手工製作的物件,或者異類材質的融合,乃至於對比形成的視覺等等,都能彼此撞擊出創意。再來是音樂上的影響,我並不侷限聽某種類型的音樂,相反地接受度很大,什麼都聽。為什麼在我的書中特別提到Hip-Hop音樂經典代表的Afrika Bambaataa,我喜歡他的「姿勢」,因為他擅長將各種不同曲風的曲子組合再編造,手法非常funky,跟自己喜歡用各種不同類別的造型與材質的東西來擺設的理念相同,只是表現在音樂還是視覺上的手法差異而已。
La Vie:你提到Charles Eames感動你的是他的自宅擺設?他是否也影響你的自宅佈置?你又會如何建議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美的鑑賞力?
小林:如同前面所說的,Charles Eames對東西的態度和擅用材質的表現精神比較感動我,不過我不會去模仿任何設計師的擺設在我自家當中,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型態不同,我的家也會因為家中成員的增加需求而有所改變。至於讀者們可以從生活中接受各種刺激,成為自己的東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
La Vie:如果有一天,因為某些緣故,你只能帶走家中幾樣簡單的物件,你毫不思索、第一個會帶走的物件會是什麼?
小林:布。因為布可以覆蓋身軀、包裹物品⋯⋯,柔軟、攜帶方便又可以做出很多不同造型,發揮之處無限大。
La Vie:你在書中提到「組織一個讓高低層次極端不同的東西,與貼近生活的東西共存的空間」是你的原動力,這似乎和時尚混搭的觀點相同,真正的好品味,似乎和辨識經典設計是相同的能力?
小林:一樣東西的旁邊要擺什麼物件,其實是以生活為主軸,自然形成出來的需求;很多異業結合的想法也不是一開始先出現模式,而是物件彼此自然互相需要才產生結合。東西是很巧妙的,東西用久了看多了,會出現時間提煉出來的味道,自然能感受辨識所謂永恆如新的物件。還有,我家裡有很多各種盒子收納不同時期的物件,有時自己的舊物也許變成別人的新品,因此我常讓渡自己的物件,但絕對不是因為是垃圾而拋出,而是生活形態的改變之由做出的決斷割捨,至於生活中怎麼都容納不了的古董,通常會變成店裡新的存在。
La Vie:許多讀者也想知道你書中的精選物件,是如何搜集而來的?最近是否又收藏了其他夢幻逸品?
小林:書中提到的物件,代表著我開店14年來生活經典的反覆實踐,以後也會繼續使用。至於與物件的機緣,有些是配合店內種類需求而計畫上地尋找,但絕大部分是偶然的相遇,我比較喜歡這種機緣;因為我喜歡透過與人的感情培養,往來從中牽連出發覺物件的原點,這會讓我更珍惜入手的物件。最近店裡新入手的逸品,應該是澳大利亞的雨傘doppler,整根手把以完整的栗木製成,傘布也能自行搭配挑選成獨一無二的專屬雨傘,把弄在手裡的溫厚紮實感讓人愛不釋手。這其實是常來我店裡的客人的引薦,他是從事輸入品的,彼此長期信賴也知道東西選擇的點,因而能夠與這新的物件相遇。
La Vie:你是否經常旅行各地搜集物件?最近一次的旅行和哪些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相遇?
小林:我很希望我有足夠的時間能到處旅行⋯⋯,身為經營者常讓我身不由己。但最近一次的旅行是去年前往寮國時,結識在當地策劃、與藍靛族原住民展開傳統染織布料設計活動的H.P.E.谷由起子女士,她只負責企畫,而整個織圖是來自原住民們天然自由的靈感,非常有生命力且創意的圖紋表現,目前布製杯墊(日文:豆敷)也成為店裡的主要商品之一。
La Vie:你最喜歡的旅行地點,以及目前最想去旅行的地點為何?
小林:也許受到少時旅居海外的影響,我最喜歡也最想再前往的旅行地點是澳洲的墨爾本。當地自由自在的氣氛和自然景觀,海邊、舊書店、骨董店⋯⋯,都是讓我懷念的地方。女兒出生後曾經全家一起造訪過,將來計畫等新成員的兒子長大後再去一趟。
La Vie:作家松浦彌太郎曾說,和物件的關係,就像和人的關係一樣,如果以此角度思考,你在家中除了家人以外,那些物件和你的關係是?
小林:我的腳踏車吧,跟隨我將近9年但始終如新,像我身體的一部分般的存在。我從家裡到兩家店還有生活圈的可移動範圍,全部與腳踏車相伴。而且我省略繁瑣,只留下最基本的造型與機能,讓它看起來簡單卻有味道。
La Vie:你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小林: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在興趣上,這種自我開發也能累積讓我更精準地應用在工作;還有就是希望更多時間來陪伴孩子們。
La Vie:你一天的日常生活行程大致為何?一天中你通常使用了哪些經典物件?
小林:很平凡的一天,在家早餐,然後出門到兩家店,或者與業者見面,到了晚上又是各種交流活動,幾乎沒有所謂私人時間。不過,我在家時當然就會使用每天都得接觸的食器,在店內工作室就是文具用品,我有一把骨董剪刀,已經變得難剪了,但卻流露著經久的味道。透過自己親自挑選的物件,那是一種對自己的確認作用,名陶藝家河合寬次郎說過:「買來東西,買來自己。」正是這種感覺,自己買的東西,那個東西也代表了自己的物像。
La Vie:平常在家中最常待的角落是?在那個角落又有哪些必備的物件圍繞著你呢?
小林:最常待的地方是餐桌,不同的時段有不同的使用效益。除了全家用餐、計畫工作或看書等等,不拘於形態。至於使用的物件就看我怎麼使用這餐桌而定了(笑)。
La Vie:你平常會下廚嗎?又用的是什麼樣的食器?
小林:都是很簡單的料理,以現有的食材簡單應變。早餐最近是吃麵包比較多,在此之前,以納豆配清淡小菜、味噌湯的和式早餐,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式。除了早餐以外平常外食居多,近來的午餐尤其迷上越南麵的味道。而現在我天天使用的日常生活設計,是一位宮城縣出身的陶藝家鈴木照雄先生的作品,他窯製出來的陶壺陶杯,是我每天早餐喝咖啡時使用的杯具,像這樣先感動我自己的物件將來就有可能會出現在店裡,我喜歡與大家分享可以跟隨身邊長久的日常設計,而且物件在經過時間的發酵之下,能夠在不同年代散發不同層次的味道。
La Vie:除了日常生活的物件,你也收集古董、CD等,可否介紹你特別喜愛的珍藏?或者有哪張CD在你人生中給你重要啟發?
小林:其實手邊每樣物件對我而言都因喜愛才選擇,因為使用而更加衷愛。我有收集不少黑膠唱片,而有張自己私下喜歡的CD──德國鋼琴家Keith Jarrett在科隆的演奏會曲集,也讓我覺得是適合店裡氣氛播放的背景音樂。
La Vie:你最近在看什麼書、或注意什麼新資訊?
小林:最近在研讀日本漆藝蒔繪作家松田權六的著作,希望從對傳統漆藝工藝更進一步地了解,能夠有助於店裡的對應性,因為與其拓寬商品的廣度,我寧可加強店內的深度。傳統之外,我也利用網路收集資訊方式,不過我更在意人與人的交流所得到的訊息,生活的周邊到處是訊息讓我們運用。
La Vie:你本身也從事工藝創作嗎?有哪些職人是你特別欣賞或正在密切注意的?
小林:雖然我目前沒有多餘的時間在開發創作上,但是我的兩家店的特質,分別幫我牽連上這種接近生活與接近理想的兩種工藝模式。至於我近期關注的職人就是每天讓我的咖啡感覺更好喝的陶藝家鈴木照雄的作品。
La Vie:能否分享你平常喜愛的散步路線,及沿路所見之日常生活美景?
小林:我最近搬了家,以前住家附近「石神井公園」(東京練馬區都立公園),是我過去常走的散步路徑,園內有很大的湖池,草木盎然,春季櫻花盛開,有別於東京的喧囂而十分幽靜。而我雖然工作住家都在東京西邊,但東京的東邊區域的下町懷舊風情依然很讓人嚮往。
La Vie:能否分享你小時候的成長歷程?
小林:從幼稚園到小學二年級生長在澳洲墨爾本,直到小學四年級又住在新加坡。澳洲的開放自由也培養了我的好奇心,翻古書畫畫天馬行空;而亞洲文化融爐的新加坡,又是另一種視野,也許這些經歷多少影響我比一般人更能接收各種不同事物並,發展新的自我文化吧。
La Vie:你是學美術出身的,從小就立志成為藝術家嗎?而近年你更像策展人般舉辦許多展覽,最近又將規畫什麼樣的展覽?
小林:中學的時候,在圖書館翻閱了德國工業設計師Luigi Colani的作品書,他30年前的造形藝術即使現在看來還是相當先進,大約從那時候起開始朝美術大學的方向前進。不過,現在回想起來,唸美術大學時我並不特別突出或享受其中,反而是畢業後誤打誤撞開始第一家店之後,才慢慢從中發現自己真正的喜好方向,那就是組合創作。
這幾年不定期舉辦各種類行的展覽,靜態的視覺設計乃至動態的talk show或小型演奏等,其實是讓我自己「不定期的自我新發現」。至於新的展覽計畫就是6月下旬在台灣舉辦為期一個月的首次海外展覽。
La Vie:你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雜貨之路,在日本激烈的雜貨市場環境下,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並且在被稱為雜貨之街激戰區的吉祥寺開店崢嶸?
小林:當初會在吉祥寺開店純屬意外,只是有個同學找到一間空屋,就這麼開始與雜貨的不解之緣。而這14年來,不變的風格就是商品無類別。「Roundabout」的詞義是情感交叉口,是一種偶然的相遇(策辦展覽),也是各種交流的街口(商品的裝置擺設),但首要的還是有魅力的商品本身能夠才恆久。
我常將兩家店分別作不同比喻,Roundabout像是日記,而OUTBOUND就像是封信,前者是不論何時都存在著貼近的恆久物件;而後者則是一種對生活的大膽提案與冒險。
La Vie:什麼機緣之出版了《永恆如新的日常設計》這本書?在撰寫過程中,是否有哪些是還想選進書中,後來卻沒有的,為什麼?
小林:出書是出版上找上門來的,而當初在現有的經費下製作這本書,但大部分有表現出我想要的樣子。而眾多物件中有些沒放進來的主要原因是已經缺貨了,畢竟出書是要讓讀者有機會去實踐生活經典設計才有意義,否則變成我的個人收藏集了。
La Vie:最後,想知道你接下來有什麼新計畫,或正在醞釀什麼想法?
小林:我計畫在明年Roundabout邁入第15年的夏天,重新整頓改造店面,也剛好是個新的刺激的時機。而心中則是一直都在醞釀著一個想法,也是跟店面還有跟自己的分類收納風格有關,「整理,看得見的部分;成型,看不見的部分」。我想改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動線,更機能合理化,如何運用這些物件是我的課題。
我想,理想生活,就是如何善用組合物件讓自己生活變得美好,就能成為自己的永恆經典用品。
【完整內容請見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40951
013年06月號】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la vie設計美學家 網站:
http://www.wowlavie.com/
la vie設計美學站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owlavie
店內物件大多是小林個人愛用的,JABEZ CLIFF皮帶就是他365天日日配帶的。
OUTBOUND更像一個藝廊展示空間。
冰塊燈因小林的重新組合,呈現另一種質感。
寮國藍靛族的自然布料作品,充滿自然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