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藝術迷的瘋狂計畫,把整個南投平林打造成一座自由的美術館!

隨著計程車駛上坡,路旁的綠意和湛藍天空讓我們一度以為是踏青旅行。開著開著車就過了大門,到達隱沒於樹林田野間的美術館建築。很難一眼就從路上看到,也沒有高聳的門廳張揚著「這裡是藝術殿堂」,穿越竹林小徑,水泥地坪上留著狗兒的爪痕,蜿蜒之間,我們從都市帶來的塵囂也被洗滌。隱匿山中以當代寫實為經營主軸的毓繡美術館是個驚喜:大自然環繞,隨眼可及都美得像幅畫。在這裡,人、自然與藝術作品的呈現,重新展現截然不同的趣味與樣貌。

毓繡不只是個展覽藝術品的空間,也像一張畫布,而畫布內外所有的人事物,彷彿都是藝術;從內到外到自然,毓繡都讓人深刻感受到「有一種美,叫做自由。」

陽光透過玻璃帷幕撒入毓繡美術館,上下不同展間之際,在藝術品與自然美景間呼吸。



前所未見,竟來自一張A4紙畫出來的夢

德國行為藝術家博伊斯(Joseph Beuys)曾說「解放人類是藝術的目標,因此對我來說藝術就是一門關乎自由的科學。 (To make people free is the aim of art, therefore art for me is the science of freedom.)」近年也能發現越來越多的藝術活動與空間正致力轉變,讓藝術與人、環境和生活產生更親密的對話。在藝術空間形式還稍嫌僵化的台灣,坐落於南投山裡的毓繡美術館,完全顛覆人們對美術館拘謹嚴肅的印象,從空間到展品呈現,都有種大方鼓舞每個人自由探索的個性。



毓繡的創辦人葉毓繡女士與李足新館長早在17、18年前就因習畫而認識,兩人有著希望台灣藝術環境更好的共同初衷,也合作了多年的藝術資助計畫。「就這樣做了幾年後,董事長問我,怎樣能做得更好?那就蓋一座美術館吧。」於是李館長大膽提出這個想法,即便從零開始的毫無頭緒,讓他只以一紙A4用鉛筆又畫又寫的「企劃書」向創辦人報告。這個聽起來不可思議的計畫,讓朋友都笑他們兩人是瘋子,但身體裡的實業家血液驅動著他們照著步驟慢慢來。從找土地、思考建築與空間規劃到執行……在一次意外邂逅了霧氣繚繞的九九峰,兩人傾心,決定毓繡落腳平林,也決定將這難得的私人美術館興建計畫交給台灣建築師廖偉立。「如何讓美術館平民化」是設計溝通上最大的重點:不要龐大建築,並與環境融合,讓我們看到現在以人為度,並讓藝術以謙卑姿態面對大自然的毓繡美術館。



讓整個平林變成一個自由的美術館

毓繡的格局不僅很自由,同時也很特別。

早在2010年開始進行建築設計的同時,美術館籌備處也忙著和社區鄰里交陪感情:在好山美景裡辦小學獎學金,以巷弄美學把平林弄漂亮,凝聚社區對於美術館的期待,更自由地把自身對於藝術的喜好傳遞給社區。並從開幕起,每年都有一天「平林人限定」,也成為社區居民引頸期待的日子,李足新更大方地向平林國小校長說「毓繡就是你們的美術教室。」進到平林,不管後面的森林或是前面的聚落,即是一個完整的美術館的概念。畫家出身的李足新也從藝術家的角度出發,思考「身為一個創作者」對美術館展覽空間的期待與使用方式,創造出對人、藝術與環境都很親近的所在,也讓這些要素在毓繡裡,呈現一種全新的關係,人與藝術創作彷彿都獲得一種自由。也因為這種把自己當作是平林一份子的心意,化解了在地居民對於20多年前原被規劃為國家藝術園區,卻因為921地震而停滯開發的心結。現在毓繡美術館落地在此,對社區來說有著一種把藝術園區還給他們的意義,原九九峰生態藝術園區也在毓繡美術館的巧手改造下,成為美術館思空間,在群山圍繞中閱讀滿室難得一見的藝術書籍,讓人更捨不得離開。



藝術創作的初衷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不可理解,這也是毓繡以當代寫實作為美術館定位的重點,李足新強調「寫實是藝術欣賞的入門,讓更多民眾更容易親近、理解藝術」。不侷限於架上繪畫,錄像藝術、攝影藝術、雕塑裝置,也都是討論範疇,就像訪問期間展出的台灣藝術家顧何忠與日本藝術家須田悅弘的雙個展,再熟悉不過的生活場景與花草,卻是隱露著時間與技法的極致。山林鄉間的景色,讓我們卸下了心防,更自在地面對藝術,想像也從日常中隨之解放。



葉毓繡_左
毓繡美術館創辦人。
成長於藝文氣息濃厚的家庭,6歲開始學習芭蕾和音樂,50歲開始跟著清華大學李足新教授學畫,學畫讓她體驗了創作的過程,也間接了解年輕創作者處境,進一步展開了藝術家資助計畫,提昇青年藝術家的國際視野和能見度。

李足新_右
1966年出生於新北市,現任毓繡美術館館長。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教授,擅長寫實繪畫,戲劇性的幽深意識透過繪畫題材直接探討物象存在的處境,畫作表現真實與幻覺襯托的微妙關係,耐人尋味。多次受邀國內外展覽,作品典藏於北美館、國美館等。

完整全文、更多精彩照片,請見《Shopping Design》2017年10月號「自由的美術館」。
線上購入→https://goo.gl/pxg8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