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巴黎龐畢度,不能錯過這位現代主義雕塑先驅的工作室

第一次踏進浪漫之都,羅浮宮、鐵塔、龐畢度中心、凱旋門、聖母院⋯⋯大概是無人不知曉的必訪景點名勝。那麼第三次、第五次到了巴黎呢?如果你是一個藝文愛好者,東京宮、羅丹美術館、甚至莎士比亞書店,應該都已在你的名單之列。而隸屬於龐畢度中心的布朗庫西工作室,是否也曾帶給你的旅途一些靈光?



首先談談這個工作室的主人,現代主義的濫觴,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âncusi,後文以布朗庫西稱之)1876年誕生於羅馬尼亞喀爾巴阡山脈單純的鄉間,在完成藝術學位後搬到巴黎,在此完成他一生中大部分的作品。曾短期擔任羅丹的助手,被後人譽為20世紀繼羅丹之後、開創現代主義的雕塑先驅。終其一生透過作品研琢物的本質與其形式表現,最常使用的媒材是木材、石材、青銅,代表作眾,以運送至美國時引發官司的《空間之鳥》與為羅馬尼亞創作的戰爭紀念雕塑《無盡之柱》最廣為人知。

布朗庫西於無盡之柱開幕典禮上曾說這是一件「未完成品」(inachevée),這個巨型的雕塑由15.5個重複的菱形單元構成,末端部分為一半的單元。他指涉的是對戰爭的追思、抑或創作的本質,或是形式?也許都是,被摯友杜象暱稱為「親愛的老人」的布朗庫西,不注重藝術理論,卻不斷地透過雕塑創作,為下一個世紀的藝術帶來新的詮釋。



子非鳥2的世紀之戰

《空間之鳥》這件作品在20年代運送至美國時,因為海關的課稅之舉演變成了一場官司,也引發了一場藝術辯論。在藝術品無需課稅的規則下,這件作品究竟是否為藝術,在當時的美國成為激烈的討論,紐約鏡報甚至以標題「是鳥!?射它!」諷刺之。過了數年纏訟,布朗庫西不僅得到了法律上的清白,也成了美國藝術史上最耀眼的現代主義之星。2013年,華爾街日報甚至引用出版 《布朗庫西 紐約》百年回顧的書冊作者 Jérôme Neutres 之言,形容布朗庫西的藝術創作,是為了美國而存在的。

外在的形象是為虛幻,內在的本質才是真實。

在布朗庫西一生的作品之中,幾乎只透過少數生物的形象創作:鳥、魚、公雞、人,去探討背後的本質,如飛翔、親密(吻)、連續性、永恆(infiniti),將形象抽象化的工作,於他而言就如同具象化一般,只是方向相反。布朗庫西曾說:「單純等同於複雜」(La simplicité est la complexité résolue.)在創作中捨棄具體形象的琢磨,而去「完成」一個「形式」,是他追求其本質,並將之表現出來的創作方式。因此我們雖仍能夠從其作品中端詳出物的特徵,但已經在經累的琢磨之中被抽象化,成為我們後來所見的樣貌。



「空間」與「關係」

創作藝術品,在物件與物件之間,擺放的關係也至關重要。1910年代,他在工作室中闢造了新的作品,並試圖透過擺放繼續創作,他將其稱為「移動的團體」(mobile groups)強調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性,以及與彼此之間(因為位置)互相改變關係的可能性。二十年代,他的工作室成為了作品本身—— 像是一具身體,與裡頭互相存有基因關連的細胞們。身在其中關注互相之間的關聯與存在,也讓他本身保存移動的狀態—— 他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在他生命的盡頭,他幾乎全力關注這樣的空間關係,甚至拒絕在藝廊展出,更在出售作品時,他只願意出售石膏的複製品,僅為了不要破壞原件在空間中的協調與統一。



到過世前布朗庫西都在巴黎的工作室中生活與持續創作。在遺囑中,他將工作室的全部作品、家具、器物、圖書都捐贈給法國政府;可以想見,他要求政府在當代美術館中再現他的工作室。於是在1977年龐畢度中心落成之時,建築師 Renzo Piano 在中心前廣場的北側,另外建造了一棟 Atelier Brancusi,完整複製了他原本位於15區的工作室,將其劃分為四區,兩區連結在一起為展示作品(與關係)的空間、創作中的作品、以及工具與工作台面。在其中彷彿回到了1950年,那個他早已聲名大噪、他卻潛心追求藝術純粹性的時空中,物件超越了其本身,透過擺放的位置、光線,成為抽象,最後才成為藝術。

Place Georges Pompidou, 75004 Paris
14:00-18:00 (每年5月1日,每週二休館)
www.centrepompidou.fr/en/Collections/Brancusi-s-Studio
免費入場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Shopping Design》2017年10月號「自由的美術館」。首次紅、藍版雙封面登場!
線上購入→https://goo.gl/pxg8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