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資醫院優勢不在 預測六年後被超越?

近年來,不少在台灣具有知名度的醫院都擴大規模登陸,風光開業,但「在大陸開醫院,簡直是做公益,別想賺錢」,這句話是台資醫院經營者普遍的心酸話,原因在於醫療團隊的建置與人才取得困難,兩岸在醫療從業人員的彼此位階與證照,仍欠缺暢通的對應管道。

跨兩岸經營醫院 困難度高

台資醫院應該發揮在地醫療既有優勢,即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業化。(天成醫療體系/提供)

去年十一月,位於桃園的天成醫療體系「天晟醫院」來了一位大陸重量級嘉賓,他是上海自貿區的起草人並身兼上海市政
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這次來台除了推廣上海自貿區,也希望了解台灣醫療生技產業的現狀,天成醫療體系董事長張育美是他請益的對象之一。
根據了解,近年來天成醫療體系深耕在地資源之外,更積極地在上海等地投資高端老人安養中心;日前張育美接受本刊旗下最新雜誌《兩岸醫情》專訪時呼籲,台灣醫療產業應擺脫傳統思維,不能再將眼光侷限於「台灣醫療複製到大陸營運的傳統想法而已,應該發揮在地醫療既有優勢,即是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業化。

她認為,醫療產業是一個地域性的專業服務,因此與在地醫療企業合作,比較能切合當地民眾需求。如果台灣醫療產業堅持移植現有模式到大陸,除了要因應大陸的醫療法規、醫療保險限制,提升當地人員的醫療品質之外,還要面對各種醫病關係及可能的醫療糾紛,對於跨兩岸經營的醫療環境來說,困難度相對提高。

搭ECFA列車 順勢成獨資醫院

聯新國際醫療「上海辰新醫院」就是在二○○二年以「合資」形式進軍大陸,以台商、外籍人士及高端白領服務為出發點的精緻醫療中心,二○一一年搶搭《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列車,規範在大陸海南、福建、廣東、江蘇和上海等五地能獨資設立醫院時,提出申請核准升級為「上海禾新醫院」,成為大陸首家外資台資獨立醫院,提供高水平醫療、台胞緊急醫療救援運轉服務外,未來將變身為大陸全科醫療培訓中心,與台灣醫療系統共同接軌。

「如果沒有上海禾新醫院,肯定不會全家移居這裡!」台商王先生對此毫不猶豫表示。多年前,他來滬創業打拼,坦言比做生意更難的,就是健康問題,「小病自己看、大病回台灣、萬不得已才上大陸醫院」,看病的辛酸直到聯新國際醫療赴陸。「有了醫療保證,便把太太和孩子一併接到了上海」。

醫護人員出身的陳小姐,五年前因丈夫登陸工作就全職在家,熟悉兩岸醫療政策的她,對禾新醫院有著更深的情感。「相較於門診部,禾新醫院是滬上僅有的外資醫院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醫療品質、設備與服務上,禾新醫院不輸台灣壢新醫院。我總會以性價比最高的醫院,將其推薦給相識的大陸朋友,儘管力量微薄也希望能幫助醫院發展」。

醫院溫暖色調 不見冰冷樣

鏡頭轉向廈門,二○○八年台塑集團總投資約人民幣十三億元,創辦第一家大型綜合性醫院「廈門長庚醫院」,初期雖然就診量不算多,不過在廈經營五年多來,其溫暖色調讓在地人覺得「不像醫院」,也讓越來越多人認定看病就上長庚的觀念深根。

廈門長庚醫院複製了台灣長庚醫院經驗,透過「服務」收服了大陸人的心,醫院強調救人要緊,只要填一份保證書就行,不用繳納保證金,更不會因不交保證金就中斷治療,與陸資醫院有著不同差異性。

據悉,廈門長庚醫院實行「醫藥分開」制,醫生收入與門診服務量掛鉤,開藥則與收入提高沒有關係;醫院還採取「主診醫師責任制」,患者的主治醫生就是其看診時的醫生,雙方接觸久了,彼此增進信任,醫患關係也會改善。

定位「平民化醫院」的廈門長庚醫院,醫院的藥品、手術等各項收費都與當地同級別的公立醫院相當,醫院同時限定住院服務床數,規劃適當住院床位空間,開展急診等候住院病患轉診服務,避免住院患者過多,影響就醫環境,多項貼心服務突顯出台灣軟性醫療實力全面領先大陸等優勢。

十多年經驗台灣醫生 被當菜鳥看待

一直以來,不少在台灣具有知名度的醫院都擴大規模登陸風光開業,但「在大陸開醫院,簡直是做公益,別想賺錢」,這句話仍是台資醫院經營者普遍的心聲,他們不約而同認為,台資醫院登陸,硬體建設不是問題,最根本還是回歸醫療團隊的建置與人才取得困難,兩岸在醫療從業人員的彼此位階與證照,仍欠缺暢通的對應管道。

上海禾新醫院院長張煥禎表示,台資醫院要在地化,台籍醫療人員面臨登陸執業多重問題。他指出,首先面對是主治醫師位階職稱任命不同,台灣醫療體系最高職稱為專科主治醫生,以上海為例,醫師職級較複雜,分為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等類別,使在台灣累積幾十年豐富經驗的主治醫生,在大陸僅能被稱主治醫師(中級),兩岸的差異,造成許多當地民眾誤解。

他認為,兩岸應有一套依據相關學經歷對應的職稱比對,做為台籍醫師在大陸執業的依據,使更多資深台灣醫師能登陸貢獻所長。

此外,台灣來到上海執業醫療從業人員中,僅醫師能以換照方式(短期行醫證)取得行醫資格,但護理、醫技人員卻無法以換證方式取得資格,在這方面包括護理、藥劑、放射、物理治療、心理諮詢等從醫人員若能比照醫師換證方式執業,更有利於兩岸醫療全面交流。

醫師陣容最難培養

在大陸一流的醫學院人才都往三甲級醫院就業的情況下,台資醫院很難與當地醫院競爭聘用當地醫師,而在大陸學醫的台籍醫生便成為主要人才來源之一。不過,張煥禎說,這方面也有一個問題,就是礙於現今兩岸醫療學歷認證的問題,很多當地學生無法取得回台實習的資格。

以上海禾新醫院來說,目前有六位住院醫師是在大陸醫學院畢業的台籍醫生;他建議,可讓這些醫師回台實習,並回到大陸到台資醫院執業,提升台資醫院的整體醫療團隊能力。

「沒想到聘請醫生竟然這麼困難。」廈門長庚醫院副院長賴明坤坦言,人手不夠是醫院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

服務量增長偏慢的原因之一是醫護人員數量不足。據介紹,該院約有一百二十位主治醫師(其中台灣支援專家近四十位)和一百一十位住院醫師。為招募人才,該院曾多次在媒體上刊登廣告,並主動和各地醫生聯繫,但「需要一百位醫生,最終只來一位」。

賴明坤將招人難的原因歸結為醫生是「單位人」而非「社會人」。「因為養老和一些福利保障是跟單位捆綁在一起,所以很多醫生有後顧之憂。還有的是本人有意願過來,但原單位不肯放人,醫師執照的執業地點就不能順利變更」。

人性化服務 不合當地口味?

為此,廈門長庚醫院不得不將引進人才的門檻放低。廈門長庚醫院總執行長劉智綱指出,之前醫院只招募三甲醫院的醫生,而現在這一標準已經被放寬到二級醫院。一位大陸業內人士表示,由於缺乏內地名醫,雖有舒適的環境、平民的價格和人性化的服務理念,廈門長庚醫院對患者的吸引力仍稍顯不足。

賴明坤說,來自台灣的專家支援一直是醫院的招牌之一,並且這種支援並不局限於派遣專家來內地工作。「比如我的專長是泌尿科,遇到困難手術時可以請學科召集人指派一個專家,專程從台灣飛到廈門提供諮詢服務。而且台灣長庚醫院有相當多國際知名的強項,這些強項也被帶到了廈門長庚醫院,比如唇顎裂手術等。」但他坦言,由於成本偏高和人員流動性大,一味依靠台灣專家支援並非長久之計。

該院心臟科醫師陳天心來自台灣。他強調,台灣支援專家的薪水由台灣方面發放,和在台行醫並沒有什麼差別。但根據衛生署的規定,如果台灣醫師一個月內沒有在台行醫,就有執照被吊銷風險,因此自己每隔二十幾天就要回去一次。此外,以自己的身份在內地申請課題經費比較困難,所以在科研方面仍然要保持跟台灣團隊的合作。

現有辦法只是解決人才問題的權宜之計。劉智綱說,醫院打算採用外部招募和內部培養兩種方式解決醫師短缺問題。作為通過評審的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先前已經有三名住院醫師通過考核升為主治醫師,未來每年都將提升五名至十名主治醫師。「培養廈門長庚自己的醫師、骨幹、班底,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問題的方法,但這需要經過一個比較長的過渡時期」。

台灣專科醫院 強調私密性

最近一名台灣神經外科名醫剛從大陸回來,他參加一位醫生好友在上海開設的「專科」醫院開幕典禮,相較之下很多台資醫院以「全科」模式登陸,他認為,「專科」醫院在大陸發展,相對發展機會、經營成功率較高。

以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投資一千兩百萬美元的廈門安寶醫院為例,它就是台灣「專科」醫院成功的案例之一,早在二○○○年郭台銘就派人到當地考察,二○○三年與廈門市第一醫院簽約,組建廈門生殖醫學中心,進軍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領域。

廈門安寶醫院院長魏曉瑞表示,我們在二○○六年拿到營運執照後,於二○○八年開始運作,隔年正式營運,目前廈門安寶醫院為「輔助生殖」和「健康檢查」的專科醫院。

本刊特派大陸記者實地走訪,發現確實與眾不同,內部設計理念源自女性子宮,設計焦點為流動的光與氣構成,問號般的樓梯就像流動的血液,迴旋往上,等待答案,一如在這裡準備出生的嬰兒向未來發問。

這裡尤其重視病患隱私,掛號、門診都設置在二樓,非傳統設計的一樓。此外,每間門診都有三個小房間組成的套房,在這裡分別可以完成就診、做檢查、護士健康教育等。值得介紹的是,患者從一頭進去另一頭出來,不用往回走,就能完成「就診─檢查─健康教育」的流程。

兩岸交流和諧 登陸有可為

不管是「全科」、「專科」模式在大陸發展,看在上海瑞東醫院院長符振中眼裡,他都是憂心地並斷言台資醫院攻陸,優勢可能只到二○一五年,到二○二○年大陸醫療恐將超越台灣。

作為首家台滬合資醫院的上海瑞東醫院,在大陸有長久兩岸合資的成功經營模式,但近期該院面臨著當地人力成本提高,使得外資企業成本不斷升高、獲利下降,同時對手將逐漸增加,如哈佛等外資醫學系統都已摩拳擦掌,一旦政策公布就將與台資醫院競爭,而大陸公立醫院的硬體也已優化,軟體也正快速進步中,多種因素影響也讓符振中感到不安。

但他還是強調,目前台資醫院的機會是兩岸政治現狀和諧、大陸特別允許台資獨資辦醫、大陸民眾對生命價值更為看重、同時《服貿協議》等兩岸協議已建立有效且可靠之平台。台灣仍擁有高質量、高科技、以及感動服務、合理價格等醫療特色;大陸目前醫療市場醫院總量不足、科別結構不合理、地區分布不均衡,台資醫院前進大陸仍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