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Google在台投資案─前傳。
兩年前,Google宣布將雲端資料中心,設立在彰化濱海工業園區。電子代工起家的島國,為何成為網路軟體巨擘進軍亞太區的大本營?為了找出答案,本刊將帶您深入現場,揭開台灣資料中心的神秘面紗。
二○一三年八月十七日,全球網路巨擘Google發生當機。短短五分鐘內,全球網路流量暴跌百分之四十,包括網站主頁、YouTube、Google Drive和Gmail等服務皆受影響、無法連結,更讓該公司營收驟減五十四萬美元。
當天新聞上遍各大媒體,活生生應證Google董事長施密特的預言:「現在,有四家企業正影響著人類的未來:Google、亞馬遜、蘋果、臉書」。
對這間公司來說,運作全靠龐大的數字運算,筆電或桌電不再是發展重點;在全球十二座資料中心裡,設置的百萬台伺服器才是。
投資再加碼 Google給台廠的驚喜?
台灣成為Google第十二座資料中心據點後,我們來到彰濱工業區,看見十幾輛專屬小巴,匆忙往返於園內線西區;因為前一周,國內外各大媒體,都收到一封Google破例對外開放的邀請函。
經過三小時車程,擠滿媒體的巴士,沒有直接駛進灰色、四層樓高的水泥建築門口,我們停在區外一座戒備森嚴的大門前。車上,工作人員特別叮嚀,在資料中心內,不得隨處攝影,也為這次的行程添上神秘的色彩。
進入會場,上百家媒體旋即繃緊神經,每個人,全神盯住站在台上的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 Kava;因為他的一舉一動,將牽動著全台相關電子廠的訂單。
他表示,「亞洲的網路用戶數,占全球上網人口五成,至今仍以驚人的速度攀升中。為因應這股網路使用需求,Google將台灣資料中心的總投資額增加至六億美元,」語畢,現場響起一片如雷掌聲。
鬼黠文化作祟 Google打什麼算盤?
其實,Google資料中心再擴張的原因背後,可以從去年最後一日的股價見出端倪。當天開盤急漲,一度高達一一二一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而該公司總市值也一舉突破新台幣十兆元,從全球市值規模排名第八,晉升為排名僅次於蘋果與艾克森美孚的公司。雄厚資金,再加上全球的網路使用者超過一半來自亞洲;下一個搜尋事業版圖,就在亞太區。
兩年前,突如其來的宣布投資台灣,使國內掀起一陣歡欣鼓舞;但Google的盤算,始終來自跳脫舊框架的「鬼黠」思維與「混亂」文化。
Android創始人安迪.魯賓曾說:「當Wi-Fi或智慧型手機裡的無線晶片,能快速讓使用者上網讀取任何內容時,為何要把用戶栓在電腦旁呢」?
而Google的混亂,來自沒有固定的組織架構,其中每位員工看起來都像剛出校門。「……他們不想讓這些人覺得自己剛畢業就像加入陸戰隊,而是希望他們覺得自己還在校內,可以持續發揮創意。」美國《連線》雜誌編輯佛雷德.沃格斯坦在他最新出版的相關著作裡寫道。
精挑細算 電子製造重鎮非首選
場景轉回彰化天空,此時一片烏雲密布,卻擋不住雀躍跳下的陽光與海風;去年,彰化縣建設處產發科長陳俊宇站在這,參與了整個資料中心的規劃與設計,是外國大廠來台投資的幕後推手之一。
陳俊宇表示,Google是因為看上彰濱有足夠的用地,可放置伺服器機房,加上台灣位處亞太區中心,才是投資加碼到六億元的原因。
但,「台灣不是第一首選,」拓墣產研所顧問中心經理謝雨珊則說,原本Google的構想,是以北京與新加坡,各自作為北亞、東南亞的資料傳輸中心;因為他們優先考量的是地區鄰近度。如此一來,Google便能就近與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搜尋引擎「百度」抗衡。
但就在Google與北京洽談過程中,碰上了法律問題,取消投資案;而後又挑上香港,並進行兩千多項評估,卻發現該處腹地有限,無法滿足擴建資料中心需求,直到最後才來到台灣。
「台灣是供應全球電子產品的製造基地,」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表示,國內具有供應資料中心主要設備能力,例如伺服器、儲存、節能技術等。加上去年剛完工的「海峽光纖一號」,能讓Google的觸手伸到全亞太,提供更快速的服務;這些都是Google選擇台灣,設置亞洲最大資料中心的主要因素。
大力招商、成本低廉 國外大廠心融化
其實,Google的盤算,比前述各種原因來的簡單、明瞭。作為網路搜尋龍頭,Google設立資料中心的考量中少不了成本。謝雨珊表示,台灣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土地、水電等費用低廉,加上與大陸相較,政治力介入又低,才是台灣雀屏中選主因。
陳俊宇進一步指出,若按Google購地適用的「七六七方案」規定,政府收取的土地費用,是以公告售價再打六折計算;而占地面積約三十個足球場的資料中心,耗費Google新台幣七.三億,僅是總投資額的百分之四。
有了土地,資料中心還得依靠水、電,冷卻上萬台伺服器散發出熱能,對精打細算的Google來說,台灣水電費非常便宜。根據「投資台灣入口網」的資料顯示,國內平均工業用電,一度電約新台幣二.三元、水價是新台幣十.八元,皆為亞太鄰近地區偏低價。
地方政府的超高效率,也曾讓Google高層大為驚嘆。「執照許可三天內就完成送件,一般案子沒有一個月是不可能完成的,」陳俊宇說,自Google找上政府後,建設處便以專案方式快速進行。他也透露,Google來了以後,也帶來英國、大陸、美國等廠商,透過顧問諮詢公司,低調向彰濱工業區洽詢投資案。
台廠轉型機會來臨 業者問How?
「雖然資料中心是高耗能產業,但我想這個大品牌來台投資,算是提升台灣的形象,能讓政府招商工作有更多籌碼,」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翁偉修說。
不過國內業者卻不這麼想:「在台灣蓋資料中心,最大的受惠者還是Google自己,」前Google軟體工程師程世嘉說。
其實,南韓、日本等其它亞太區國家,已在四年前開始積極為雲端運算產業打下根基,Google想要利用這些國家的資源、拓展亞太市場,恐怕已不太容易。接下來,國內業者面對轉機,問的是如何利用國外大廠雲端運算資源,替國內產業改頭換面,而不只鍾愛Google、喊出政策口號。
二○一三年八月十七日,全球網路巨擘Google發生當機。短短五分鐘內,全球網路流量暴跌百分之四十,包括網站主頁、YouTube、Google Drive和Gmail等服務皆受影響、無法連結,更讓該公司營收驟減五十四萬美元。
當天新聞上遍各大媒體,活生生應證Google董事長施密特的預言:「現在,有四家企業正影響著人類的未來:Google、亞馬遜、蘋果、臉書」。
對這間公司來說,運作全靠龐大的數字運算,筆電或桌電不再是發展重點;在全球十二座資料中心裡,設置的百萬台伺服器才是。
投資再加碼 Google給台廠的驚喜?
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Kava 於2008 年加入Google,一直是資料中心和雲端運算的倡議者,對於教育全球資料中心產業擁有高度熱忱。(陳寬儒/攝影)
台灣成為Google第十二座資料中心據點後,我們來到彰濱工業區,看見十幾輛專屬小巴,匆忙往返於園內線西區;因為前一周,國內外各大媒體,都收到一封Google破例對外開放的邀請函。
經過三小時車程,擠滿媒體的巴士,沒有直接駛進灰色、四層樓高的水泥建築門口,我們停在區外一座戒備森嚴的大門前。車上,工作人員特別叮嚀,在資料中心內,不得隨處攝影,也為這次的行程添上神秘的色彩。
進入會場,上百家媒體旋即繃緊神經,每個人,全神盯住站在台上的全球資料中心副總裁Joe Kava;因為他的一舉一動,將牽動著全台相關電子廠的訂單。
他表示,「亞洲的網路用戶數,占全球上網人口五成,至今仍以驚人的速度攀升中。為因應這股網路使用需求,Google將台灣資料中心的總投資額增加至六億美元,」語畢,現場響起一片如雷掌聲。
鬼黠文化作祟 Google打什麼算盤?
其實,Google資料中心再擴張的原因背後,可以從去年最後一日的股價見出端倪。當天開盤急漲,一度高達一一二一美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而該公司總市值也一舉突破新台幣十兆元,從全球市值規模排名第八,晉升為排名僅次於蘋果與艾克森美孚的公司。雄厚資金,再加上全球的網路使用者超過一半來自亞洲;下一個搜尋事業版圖,就在亞太區。
兩年前,突如其來的宣布投資台灣,使國內掀起一陣歡欣鼓舞;但Google的盤算,始終來自跳脫舊框架的「鬼黠」思維與「混亂」文化。
Android創始人安迪.魯賓曾說:「當Wi-Fi或智慧型手機裡的無線晶片,能快速讓使用者上網讀取任何內容時,為何要把用戶栓在電腦旁呢」?
而Google的混亂,來自沒有固定的組織架構,其中每位員工看起來都像剛出校門。「……他們不想讓這些人覺得自己剛畢業就像加入陸戰隊,而是希望他們覺得自己還在校內,可以持續發揮創意。」美國《連線》雜誌編輯佛雷德.沃格斯坦在他最新出版的相關著作裡寫道。
精挑細算 電子製造重鎮非首選
場景轉回彰化天空,此時一片烏雲密布,卻擋不住雀躍跳下的陽光與海風;去年,彰化縣建設處產發科長陳俊宇站在這,參與了整個資料中心的規劃與設計,是外國大廠來台投資的幕後推手之一。
陳俊宇表示,Google是因為看上彰濱有足夠的用地,可放置伺服器機房,加上台灣位處亞太區中心,才是投資加碼到六億元的原因。
但,「台灣不是第一首選,」拓墣產研所顧問中心經理謝雨珊則說,原本Google的構想,是以北京與新加坡,各自作為北亞、東南亞的資料傳輸中心;因為他們優先考量的是地區鄰近度。如此一來,Google便能就近與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搜尋引擎「百度」抗衡。
但就在Google與北京洽談過程中,碰上了法律問題,取消投資案;而後又挑上香港,並進行兩千多項評估,卻發現該處腹地有限,無法滿足擴建資料中心需求,直到最後才來到台灣。
「台灣是供應全球電子產品的製造基地,」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表示,國內具有供應資料中心主要設備能力,例如伺服器、儲存、節能技術等。加上去年剛完工的「海峽光纖一號」,能讓Google的觸手伸到全亞太,提供更快速的服務;這些都是Google選擇台灣,設置亞洲最大資料中心的主要因素。
大力招商、成本低廉 國外大廠心融化
其實,Google的盤算,比前述各種原因來的簡單、明瞭。作為網路搜尋龍頭,Google設立資料中心的考量中少不了成本。謝雨珊表示,台灣資料中心的基礎設施、土地、水電等費用低廉,加上與大陸相較,政治力介入又低,才是台灣雀屏中選主因。
陳俊宇進一步指出,若按Google購地適用的「七六七方案」規定,政府收取的土地費用,是以公告售價再打六折計算;而占地面積約三十個足球場的資料中心,耗費Google新台幣七.三億,僅是總投資額的百分之四。
有了土地,資料中心還得依靠水、電,冷卻上萬台伺服器散發出熱能,對精打細算的Google來說,台灣水電費非常便宜。根據「投資台灣入口網」的資料顯示,國內平均工業用電,一度電約新台幣二.三元、水價是新台幣十.八元,皆為亞太鄰近地區偏低價。
地方政府的超高效率,也曾讓Google高層大為驚嘆。「執照許可三天內就完成送件,一般案子沒有一個月是不可能完成的,」陳俊宇說,自Google找上政府後,建設處便以專案方式快速進行。他也透露,Google來了以後,也帶來英國、大陸、美國等廠商,透過顧問諮詢公司,低調向彰濱工業區洽詢投資案。
台廠轉型機會來臨 業者問How?
「雖然資料中心是高耗能產業,但我想這個大品牌來台投資,算是提升台灣的形象,能讓政府招商工作有更多籌碼,」MIC資深產業分析師翁偉修說。
不過國內業者卻不這麼想:「在台灣蓋資料中心,最大的受惠者還是Google自己,」前Google軟體工程師程世嘉說。
其實,南韓、日本等其它亞太區國家,已在四年前開始積極為雲端運算產業打下根基,Google想要利用這些國家的資源、拓展亞太市場,恐怕已不太容易。接下來,國內業者面對轉機,問的是如何利用國外大廠雲端運算資源,替國內產業改頭換面,而不只鍾愛Google、喊出政策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