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廉航爭奪戰

歐美歷經三十年,廉航市場才告發展成熟,而亞洲國家僅需十一年,市占率便暴增二十三倍;亞洲地區廉價航空市場,正邁向白熱化!

話題延燒國內,也使航空老大哥華航、老三復興航,拚命爭奪「台灣第一家」招牌,大打媒體攻防戰。

公、民合組廉航 林明昇催生計畫失效

第一廉航爭奪戰
(本刊資料室)

「台灣應該要設立本土廉價航空公司!」二○一二年八月,復興航董事長林明昇,一身深藍色西裝,以廉價航空新手之姿,在交通部一場演講中侃侃而談。
他提出,航空三雄加上政府持股,四方經營一家廉價航空公司,作為因應外國廉價航空的競爭策略。「當時業界都沒想過這件事,甚至以為他瘋了!」復興航發言人高治華說。

廉價航空一詞,也在三年前,成功引起中華航空董事長孫洪祥的注意,他在一場記者會上公開表示,華航正在思考設立廉價航空的可行性。

「但我們從三年前就在提廉價航空了,」對華航目前用第一家廉航之名,吸引消費者目光,高治華說:「這句話早被用了,不過這表示三年前,我們的預測是對的」。

亞洲十一年暴增二十三倍 國內業者:「大有可為」

究竟三年前,國內第一家民航業者嗅到何處商機,使國內業者拚了命要搶第一?而講求低成本的服務,是傳統航空業者的救命仙丹,還是不可避免的挑戰?

根據亞太航空研究中心(CAPA)統計,亞太地區將成為廉價航空的重要戰場。二○○一年,亞太地區廉價航空市占率只有百分之一.一,十一年後,相同地區市占率成長將近二十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