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不該躺在財政部的方案
財政部長張盛和推出「財政健全方案」,作為國內財政缺口的解藥。也引起藍綠財委場外的隔空交火。究竟方案風光推出後,是否經得起各方檢驗?
大部分立委都支持!張盛和曾在媒體鏡頭前信誓旦旦地說。大體上,財政委員已凝聚基本共識「反對的幾乎沒有,未來將順利通過,所以審查議程不至於延宕」。
但予以點頭,並不代表全數立委認同這份方案內容。藍綠財委的心中都懷有同樣的心聲,「先給張盛和面子」。
鐵定通過!立委:「給財長面子」
「過關沒問題啦!富人加稅,立委會拍手;低所得者減稅,人民也會拍手,最後財政部長職位保住,大家都高興,」民進黨財委會立委許添財說。
「委員會裡也有人反對,可是大多碰到財政部就不敢講話,事實上心裡還有不服氣,」國民黨財委會立委賴士葆說,「但是國家財政困窘,只好做面子給財政部」。
「不過,」賴士葆趕緊補充,「政府敢在選舉年加稅,完全不怕選票流失,是要給他拍拍手的」!
有了面子,通過看來勢在必行,但,健全方案是否也具備裡子?究竟方案裡頭,有哪些爭議與您切身相關?
爭議點一: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將影響兩百多萬股民反彈?
過去,國內綜所稅採行設算扣抵制,在兩稅合一「不重複課稅」的精神下,股民分配到的股利,可用以全數扣抵再繳稅;未來健全方案上路,原本可扣抵的另一半,通通要貢獻國庫。
媒體指出,首當其衝的是「退休定存族」,原本拿到股利還可以退稅,現在變成要補稅,恐將影響退休後財務自由。
對此賴士葆回應,「退休定存族已沒有經常性薪資,個人稅率不到三、四○%,怎會是利空?」而「股票族裡的小股東,有些甚至本身不用繳稅,股利扣抵一半,老實說影響不大」。
據一名資深會計主管指出,目前企業提供的股利可扣抵稅率大多落在二○至三○%,健全方案實施後,投資人只要注意「可扣抵稅率減半後,高於個人綜所稅率」,便仍享有退稅功能。
不過,綠營立委對整體方案持不同意見,直指「健全方案一點也不健全」。「扣除額減半等於優惠減半,目的為填補財政缺口,這跟整個租稅結構毫無關係,哪有健全可言?」許添財指出,以前政府提供遺贈稅、營所稅、土增稅、兩稅合一等減稅優惠,現在僅將兩稅合一拿出來修,加課股利的半數,可見「這是為加稅而加稅」。
爭議點二:薪資與身障特別扣除額增加兩萬,受惠七百萬民眾?
為達到「濟貧」效果,財政部對股東、定存族加稅,同時以「增加薪資特別扣除額」作為配套彌補。
政策宣導內容裡,大大的字體寫著「七百萬人受惠」。但,政府一方面「為加稅而加稅」挹注國庫,另一方面,因增加特別扣除額導致流失七十三億元稅收。減稅,真的對納稅人有益嗎?
「薪資扣除額增加,雖然減稅效果很明顯,一個人可減稅一、兩千元,」許添財說,「但這對促進總體經濟效果有限,更不會促進消費,減稅的邊際效用很低。」而賴士葆則迴避相關問題:「這要和方案一起啦,不能說這個過、那個不過,那就慘了」。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直指問題核心,「中低所得者的工作難找,而提高免稅額雖然減輕稅務,但薪資不漲、百物飛騰情況下,實質效果有限。」因此要解決的應該是所得分配,更重要的是創造工作機會。
爭議點三:年所得一千萬元以上者,增加四五%級距課稅,卻課不到富人?
許添財解釋,四五%級距,比前一級距四○%足足多了八分之一,也就是說,原本交八百萬元的,變成要繳九百萬元。
這造成有避稅管道的富人,透過假外資規避、人頭戶分散,結果可能連四○%都課不到。「所以說,財政部喊出淨加稅七百億是高估這數字了」。
賴士葆說,「課不到,財政部要想辦法,任何制度都會出現假外資、人頭戶,」他話鋒一轉:「但是薪資、股利都包含在綜所稅裡,怎麼會課不到?當然課得到,這九千五百人、金字塔頂端的一%都中了」!
財政節流困難 成各方衝突來源
短期之內增加稅收,雖然是解救國家財政問題的優先戰術;不過,「健全」方案還需長期的作戰策略。
目前,法定義務性支出占總預算七成,換言之,包含公保、勞保等社會福利共計一.三兆元,僅剩五、六千億元預算可運用於政策推行、拚經濟。「所以要政府出政策、老百姓出錢,加上將資產活化、提升公營事業績效,」賴士葆說。
但,看來周全的長期計劃,也引來一陣批評。許添財說:「財政部是歲入單位,不是歲出單位,這不是光靠一個單位就能做到的。」林向愷更明確指出:「檢討支出,不能擺在財政部」!
「每一次的財政健全方案,哪一次沒有這些東西?」林向愷痛批,我也會講活化資產、提升公營事業績效……方案還未審,藍綠立委、學者已在場外吵得不可開支。
股利可扣抵金額減半,影響程度對大、小股東不一,但決策思維仍停留在「加稅救財政」,這僅是財政健全之道的第一步;而民眾多了兩萬元的薪資扣除額,在薪資不漲,豬肉等民生物價仍節節攀升情形下,可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再以富人開刀的「回饋稅」來說,其中「反避稅條款」防堵假外資、人頭戶,還得過兩岸租稅協議那一關。
綜觀財政健全方案,人民依然關心的是自身與下一代的利益,執政者勢必得加緊腳步,研擬長期解決之道。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4月號】
大部分立委都支持!張盛和曾在媒體鏡頭前信誓旦旦地說。大體上,財政委員已凝聚基本共識「反對的幾乎沒有,未來將順利通過,所以審查議程不至於延宕」。
但予以點頭,並不代表全數立委認同這份方案內容。藍綠財委的心中都懷有同樣的心聲,「先給張盛和面子」。
鐵定通過!立委:「給財長面子」
許添財指出,以前政府提供遺贈稅、營所稅、土增稅、兩稅合一等減稅優惠,現在僅將兩稅合一拿出來修,加課股利的半數,可見「這是為加稅而加稅」。(陳寬儒/攝影)
「過關沒問題啦!富人加稅,立委會拍手;低所得者減稅,人民也會拍手,最後財政部長職位保住,大家都高興,」民進黨財委會立委許添財說。
「委員會裡也有人反對,可是大多碰到財政部就不敢講話,事實上心裡還有不服氣,」國民黨財委會立委賴士葆說,「但是國家財政困窘,只好做面子給財政部」。
「不過,」賴士葆趕緊補充,「政府敢在選舉年加稅,完全不怕選票流失,是要給他拍拍手的」!
有了面子,通過看來勢在必行,但,健全方案是否也具備裡子?究竟方案裡頭,有哪些爭議與您切身相關?
爭議點一:股利可扣抵稅額減半,將影響兩百多萬股民反彈?
過去,國內綜所稅採行設算扣抵制,在兩稅合一「不重複課稅」的精神下,股民分配到的股利,可用以全數扣抵再繳稅;未來健全方案上路,原本可扣抵的另一半,通通要貢獻國庫。
媒體指出,首當其衝的是「退休定存族」,原本拿到股利還可以退稅,現在變成要補稅,恐將影響退休後財務自由。
對此賴士葆回應,「退休定存族已沒有經常性薪資,個人稅率不到三、四○%,怎會是利空?」而「股票族裡的小股東,有些甚至本身不用繳稅,股利扣抵一半,老實說影響不大」。
據一名資深會計主管指出,目前企業提供的股利可扣抵稅率大多落在二○至三○%,健全方案實施後,投資人只要注意「可扣抵稅率減半後,高於個人綜所稅率」,便仍享有退稅功能。
不過,綠營立委對整體方案持不同意見,直指「健全方案一點也不健全」。「扣除額減半等於優惠減半,目的為填補財政缺口,這跟整個租稅結構毫無關係,哪有健全可言?」許添財指出,以前政府提供遺贈稅、營所稅、土增稅、兩稅合一等減稅優惠,現在僅將兩稅合一拿出來修,加課股利的半數,可見「這是為加稅而加稅」。
爭議點二:薪資與身障特別扣除額增加兩萬,受惠七百萬民眾?
為達到「濟貧」效果,財政部對股東、定存族加稅,同時以「增加薪資特別扣除額」作為配套彌補。
政策宣導內容裡,大大的字體寫著「七百萬人受惠」。但,政府一方面「為加稅而加稅」挹注國庫,另一方面,因增加特別扣除額導致流失七十三億元稅收。減稅,真的對納稅人有益嗎?
「薪資扣除額增加,雖然減稅效果很明顯,一個人可減稅一、兩千元,」許添財說,「但這對促進總體經濟效果有限,更不會促進消費,減稅的邊際效用很低。」而賴士葆則迴避相關問題:「這要和方案一起啦,不能說這個過、那個不過,那就慘了」。
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直指問題核心,「中低所得者的工作難找,而提高免稅額雖然減輕稅務,但薪資不漲、百物飛騰情況下,實質效果有限。」因此要解決的應該是所得分配,更重要的是創造工作機會。
爭議點三:年所得一千萬元以上者,增加四五%級距課稅,卻課不到富人?
許添財解釋,四五%級距,比前一級距四○%足足多了八分之一,也就是說,原本交八百萬元的,變成要繳九百萬元。
這造成有避稅管道的富人,透過假外資規避、人頭戶分散,結果可能連四○%都課不到。「所以說,財政部喊出淨加稅七百億是高估這數字了」。
賴士葆說,「課不到,財政部要想辦法,任何制度都會出現假外資、人頭戶,」他話鋒一轉:「但是薪資、股利都包含在綜所稅裡,怎麼會課不到?當然課得到,這九千五百人、金字塔頂端的一%都中了」!
財政節流困難 成各方衝突來源
短期之內增加稅收,雖然是解救國家財政問題的優先戰術;不過,「健全」方案還需長期的作戰策略。
目前,法定義務性支出占總預算七成,換言之,包含公保、勞保等社會福利共計一.三兆元,僅剩五、六千億元預算可運用於政策推行、拚經濟。「所以要政府出政策、老百姓出錢,加上將資產活化、提升公營事業績效,」賴士葆說。
但,看來周全的長期計劃,也引來一陣批評。許添財說:「財政部是歲入單位,不是歲出單位,這不是光靠一個單位就能做到的。」林向愷更明確指出:「檢討支出,不能擺在財政部」!
「每一次的財政健全方案,哪一次沒有這些東西?」林向愷痛批,我也會講活化資產、提升公營事業績效……方案還未審,藍綠立委、學者已在場外吵得不可開支。
股利可扣抵金額減半,影響程度對大、小股東不一,但決策思維仍停留在「加稅救財政」,這僅是財政健全之道的第一步;而民眾多了兩萬元的薪資扣除額,在薪資不漲,豬肉等民生物價仍節節攀升情形下,可說遠水救不了近火;再以富人開刀的「回饋稅」來說,其中「反避稅條款」防堵假外資、人頭戶,還得過兩岸租稅協議那一關。
綜觀財政健全方案,人民依然關心的是自身與下一代的利益,執政者勢必得加緊腳步,研擬長期解決之道。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