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ke產值大噴發 台灣隊搶攻兆元商機

疫情肆虐,帶動一波腳踏車熱潮。新時代就有新應用,踏一下就有「助力」的電動輔助自行車(E-bike)成為新寵兒!這款結合電子業與自行車業的時代新品,台灣供應鏈能不能跟得上?

電子與機械的交融,愈來愈理所當然的現在,產業之間有了更多交會的實作。當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變成「車展」、電動車主導話題之後,不意外地,台灣自行車展也變成「電子展」,各種流線美麗的助力型電動自行車(E-Bike),成為眾所焦點。

根據經濟部貿易局統計,在疫情推波助瀾下,台灣E-bike出口量2021年已近百萬輛,貢獻394億元產值,年增長三成以上,與傳統自行車成車產值最大的2015年相較,更在短短七年增加20倍有餘!

相對的,傳統自行車出口額卻從2015年的622億元降至336億元,衰退4成,消長態勢,甚為明顯。

工研院更大膽預估,五年後,E-bike出口量將上看400萬輛,正式進入「黃金交叉點」,超過傳統自行車。

宏碁、明基紛紛搶進E-bike

放眼全球,市調公司Fortune Business更預估,E-bike規模將以16%的年複合成長率,產值將從去年的185億美元,在2028年達到524億美元(1.5兆台幣),市場之大,將會是百家爭鳴。

事實上,走一趟睽違兩年舉辦的台北自行車展,幾乎攤攤都會在E-bike產品刷存在感,除了巨大、美利達等品牌整車廠,連過去與車業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子業者,也有上百家前來搶食大餅。

最早進入市場的電子業者,明基佳世達集團旗下的達方為其中之一,原以鍵盤、背光模組為主力產品,如今跨足E-bike,幾乎包辦所有零組件,包含電控、電池與車架,甚至跨足自行車品牌(BESV)到組裝,儼然E-bike界百貨公司。

電腦品牌宏碁也不遑多讓,旗下聯永基(MPS)2015年分拆獨立,以電池模組的技術出發,2019年就達損益兩平,今年首季,營收更創下年增172.3%的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