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有AI落地難題 日藥本舖卻找到解方

疫情讓全球零售業面臨「人才兩失」窘境,而亞馬遜曾大力推廣的無人商店不如預期,AI零售是否碰壁?不過,台灣業者日藥本舖,靠AI藥師的隱知識,線上線下成功整合,日藥本舖如何做到?

新冠疫情襲擊台灣逾兩年,零售業不只飽受可謂「人才兩失」(人流和人才減少),在缺工之下,促使零售業者得加快數位化腳步,透過OMO(online merge offline,亦即線上融合線下)方式來輔助店務。

繼超商龍頭統一超7-ELEVEN日前打造台灣首家可一站體驗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雙科技應用的元宇宙生活服務平台「X-STORE」6號店;全台最大日系藥妝品牌「日藥本舖」也宣布與面板大廠群創攜手,導入「魔法貨架」與「AI藥師」,首要任務是降低門市店員勞務負擔,下個目標則是向藥妝品零售業出售這套系統。

日藥本舖董事長謝德章表示,日藥本舖在台開店即將邁入第11年,不僅朝開設百家門市為目標,更與91 APP結盟,打開全通路購買服務,透過線上線下模式,服務更多台灣消費者;因此,數位轉型成為目前關鍵的一步。

只是,就連電商巨擘亞馬遜公司(Amazon)幾年前宣示要拓展千家無人店,至今也只開出不到30家,台灣能突破AI落地的困境嗎?

線上消費障礙?沒店員推廣,消費者只買熟悉品牌

OMO固然是轉型的關鍵,然而,觀察消費者的線上消費體驗,日藥卻發現,消費者只購買固定且熟悉的保健品牌,而沒有品牌知名度,或是少了藥師諮詢「如何吃」的情況下,往往缺乏購買新品的意願。

以維他命C和B群為例,大家都知道如何補充,但諸如卵殼膜、彈力蛋白、鯊魚肝油等保健品則相對陌生,「因此,線下服務仍很重要,如何提供門店更完整的資訊,成為這次促成與群創等企業合作的利基點。」日藥本舖董事長特助、藥師陳睿烽說。

除了利基點,日藥也點出藥妝業共通「痛點」,是專業人才培養不易。以日藥本舖約一百家的門市規模,大約有四百位門市店員、一百名藥師,從基礎店舖知識,再到藥品知識訓練,動輒需一年以上培訓期。

其中最難的就屬藥品知識訓練,原因是,一年四季都有不同藥品的使用高峰,由於門市店員每日接觸的消費者,對於藥品需求都不同,深化這些知識的時間因此拉長。

陳睿烽笑說,「我們戲稱自己曾是『人才培訓所』,」每當店舖人員熟悉藥品知識後,或是正在培訓過程中離職,對企業而言,都是一大損失。

因此,如何善用AI系統,與線下人力互補,成為日藥數位轉型的方向。

抵抗人才流失:靠AI抓住消費者隱知識,再客製化行銷

走進日藥本舖科技店,消費者原來熟悉且隨處可見的透明貨架條與黃色價格標籤,全被條形屏幕取代。

仔細一算,整家店至少有400個屏幕,統一閃爍價格與優惠,幾秒後又變換為特價檔期資訊,視覺上變得簡潔不少;在功能方面,部分條形屏幕上還建有觸控功能。例如點選某款維他命商品名稱與價格,上方大型廣告螢幕隨即顯示其商品特色、用途與成份。

而這些資訊介紹,過去都是門市人員的工作。陳睿烽說,原本每月更換檔期資訊,包括價格標、新商品立牌廣告等,一家門市需要12小時,導入系統後約3小時就能完成。

只是,市面上電子廣告面板早已普及,超商常見的KIOSK(多媒體事務機)也成為必備設備,日藥為何選擇這項「舊科技」?又如何透過它打造全台首家科技藥妝店?

原來,日藥導入這項科技,正處於第一階段基礎建置,買方喜歡什麼就推薦什麼,接下來,藉由消費者在屏幕點選頻率高的產品、AI藥師累積的問題數,將數據用於客製化推薦,類似網購常見的「您是否也喜歡」「找相似商品」等功能。

舉例來說,購買膠原蛋白的消費者可能開始在意細紋,系統便會自動推薦內用外敷的保濕品,而這段「隱知識」過去通常是美容師、藥師和營養師的基本功。如今在人員短時間內無法拓展時,藉由系統讓消費者得到更完整的資訊,同時也解決現代消費者不喜歡被店員「黏著」介紹的缺點。

他山之石:成本高、品項少,無人店成效有限

事實上,零售業導入AI最著名的例子,是2018年亞馬遜開出的無人超市「Amazon Go」,標榜「商品拿了就走」的快速消費體驗,一開張就在全球引起轟動,也掀起一股無人店旋風。當時亞馬遜即宣示,要打造上千間無人店,不過截至目前為止,僅開出不到30家,究竟,AI落地的困境為何?

圖/Amazon Go截至目前為止僅不到30家,與目標仍有一段距離。資料照片

商研院人工智慧服務綜合研究所所長范慧宜解答,第一,初期建置設備建置後,維運更是要花一大筆經費;其次,當企業擴展拓點,必須評估哪些據點值得投資。

實際上,無人商店仰賴願意嘗試科技的消費者,且消費品項大多是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速消費品),也就是產品使用壽命較短、消費速度較快的產品;像是牛奶、尿布等週期性且有頻次消費的品項。在諸多條件篩選下,最後只剩20至30家門市。

正因如此,企業擁抱AI的首要考量就是「口袋深度」,觀察台灣導入AI的業態,常見的有金融業、大型或連鎖零售業。根據商研院提供的調查資料顯示,2022年受訪者承認,自家公司導入AI正變得過時,其中有64%認為,公司需要透過AI及邊緣運算,來協助建立新的數位業務,以達成2023年的目標,然而,只有11%公司確實編列相關預算。

台灣人工智慧協會會員、台灣先進智慧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王彥堯坦言,初期導入的成本較高,中小型確實較難負擔建置與後期維護成本,但隨著AI普及、供應商變多、價格降低,以及採用者增加,中小型企業的進入門檻就變低了,且減少人力支出並提高營運效率後,也有望攤提成本。

他認為,企業為了達到便利的目標,是否讓消費者更不便(例如:不習慣自動結帳的消費者),這些都是企業要去解決的痛點,才能讓AI真正落地被廣泛使用。

陳睿烽直言,日藥憑藉軟、硬體產業發揮最大的整合力,才能完成第一間藥妝科技店,現階段仍在優化系統並累積更多消費數據。待系統成熟後,下個階段除了應用到其他門市,也計劃將系統商品化,讓其他藥妝品業者也能使用,創造新的商機。

被問到難道不怕被快速複製嗎?陳睿烽笑說,產品差異化是優勢,日藥的強項是藥品,因此AI藥師累積較多專業數據,短時間難以被模仿;同樣的,其他零售業者可以針對自身的強項,額外開發內容;像是AI美容師、彩妝師或營養師,彼此不會互搶生意,而是良性競爭。

可以說,企業正嘗試透過科技解決各自的痛點,然而投入資源是否足夠、其主打客群是否能接受,皆考驗著AI能否真正落地被廣泛應用,而非流於宣示科技力與一時噱頭。

圖/日藥本舖攜手群創光電打造藥妝科技店,布建顯示螢幕、AI影像辨識、聲控與觸控回饋,導引顧客選購合適商品。圖為日藥本舖董事長特助陳睿烽。蘇義傑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bit.ly/3Ek5p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