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不像醫院的醫院 臺大癌醫翻轉抗癌路
2019年,台灣罹癌人數逾12萬人,平均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若稱癌症為台灣「國病」絕不誇張。 讓眾多癌友們更從容抗癌,便是醫院與醫師的使命,臺大癌醫如何辦到?
「這家醫院很不像醫院!」這是許多人看見臺大癌醫的第一印象。遠眺臺大癌醫,是道長長的弧線,宛若一人張開雙臂,準備給予擁抱。由於整座癌醫的建築高低錯落,當人們走近醫院,不會感受到建築的壓迫,反而會先穿越花團錦簇的庭園,與仿擬自然的低矮建築。
走入一樓大廳,陽光從光塔上方灑落,光線匯聚於大廳,猶如將天地帶入了整座醫院;接著映入眼簾的,是挑高三層樓的玻璃天窗,兩側的石材牆面,搭配木紋橫條與翠綠蝴蝶裝置品,讓人彷彿漫步山林。
師法自然,追求天地合一,正是臺大癌醫想翻轉的思惟:讓醫院從疏離,變得可親。
後疫情時代,癌症治療的急迫性,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新冠疫情影響下,台灣癌症篩檢的人數,從疫情前的508萬人次,下降逾兩成到389萬,潛在癌症病患沒被揪出,也意味著,當下一波癌症海嘯來襲時,國內的醫院資源將更為吃緊。
另一方面,據國健署最新數據,2019年,台灣罹患癌症人數突破12萬人,等於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相較去年快轉11秒,史上最快。
更關鍵的是,治療今日之癌與治療昨日之癌,有著巨大差異。其一,是在病毒籠罩下,民眾更不願在醫院久待;其次,是癌症治療的時間正被不斷加長。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極大化醫療能量,成為台灣癌症照護的一大考驗。
面對上述的時代難題,臺大癌症醫院正嘗試透過四大翻轉,重塑國人對癌症治療的新認知。
翻轉1〉流程
重塑看病體驗,一站式看診服務
過去,在大醫院看診的民眾,都有這樣的感慨:看一場病,宛如闖迷宮。從入院開始,就得先搞懂眼花撩亂的指標;領藥、檢查、轉診,宛如跑一場大地遊戲,繁文縟節的表單充斥,去趟醫院,常得耗時半天。
為了杜絕上述「醫怨」,臺大癌醫在大廳,引入大面積落地窗,使空間明亮寬敞之餘,也讓訪客更容易掌握自己的所在地。
考量到許多病患都是老老相伴或看護陪同,臺大癌醫的指示符碼,也有意減少文字量。以顏色、數字、圖示等方式呈現,降低解讀的難易度。
進入看診流程後,臺大癌醫更是費盡巧思。臺大癌醫院長楊志新表示,為了減少病患花費在轉診的時間,臺大癌醫自開院起便成立「聯合門診」,讓看相同癌別的醫師,可以在鄰近空間,為同一位病患看病。
例如,周三下午,位於門診B區,會開設「乳癌多專科門診」,該時間段會同時開設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射腫瘤科等複合科別的醫師;若主治醫師認定需要多科診查,不用一分鐘,病患就能立刻轉診,讓多位醫師共同參與治療計畫,提升治療完備度。
當前,除了乳癌多專科門診外,包括肝癌、肺癌、肝癌、頭頸癌,也都有設立相應的聯合門診服務,讓民眾在看診上,能夠更精準有效率。
翻轉2〉模組
成立資源中心,打造心靈避風港
除了開設聯合門診,臺大癌醫的第二重翻轉,是專注在降低病患對未知病情的焦慮感。
「我們其實更像半個神職人員,」臺大癌醫榮譽院長鄭安理坦言,自己在臺大腫瘤醫學部的30年間理解到,照顧癌症病患,最困難的,不在安排判讀、化療或給藥,而是要讓病患的心靈持續得到支持,「要讓病患永保希望,這是我一再跟我的學生們提醒的。」
鄭安理也觀察到,對抗癌病患來說,除卻看診治療外,醫師的角色其實很有限,對病患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家屬和醫護在心靈上的支持。因此,讓病患持續得到心理支持,成為臺大癌醫興建時的重要指標。
位居臺大癌醫一樓精華地段,占地近百坪的「資源中心」,就是臺大癌醫給出的答案。有別於一般醫院,僅於資源中心附設簡易的文宣,臺大癌醫的資源中心在空間規劃上,從隱私性出發,由內而外,將空間規畫成:公共的、病友的、個人的。最外圈的公共圈,資源中心設計沙發等待區、輕食區,供所有來客駐足;在中層的病友區,則陳列健康書籍與影音資源,供病人翻閱查看;同時,在病友區也常駐護理師、社工師、志工,讓病人能隨時走進、交流。
穿過病友區,走入最內層的個人區,資源中心特別隔出數間會談室、會議室、諮商室,讓病友能單獨與醫護人員在此進行私密對談,不只進行諮商,也可以在此試用假髮、義乳、護具等私密醫材。
在諮商室的盡頭,還有一間大型的多功能團體教室,以開設各種身心靈課程,許多住院的癌症病患,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都能來參與如繪畫、冥想、美術等課程,達到放鬆身心的療效。
鄭安理透露,這座資源中心內部,其實是無數善心的薈萃,從藏書、醫材到課程,多半是來自外界捐贈,而這也正象徵著,每位曾走過抗癌的過來人,內心都對這座猶如綠洲般的資源中心,滿懷嚮往。
翻轉3〉生態
首設日間化療房,治療當日即可返家
臺大癌醫的第三重翻轉,是療程思惟上的改變,讓抗癌從以往重症治療,調整成慢性病式的長期抗戰。
走過台灣癌症醫學30年的發展,臺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很有感:「1990年代面對癌症,我們幾乎無能為力,但現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除了治療多元化,持續推廣篩檢,讓國人及早應對癌症。
但當抗癌成為長期拉鋸戰,為了提升醫院空間使用率,臺大癌醫開設全台規模最大的「日間化療病房」,改善過往化療空間擁擠問題,每位病患均能享有寬敞病床,且早上化療,下午就出院,不只為病患節省住院費用,也能提升醫院空間的使用效能。
除了空間優化,要兼顧大量癌症病患,更得在頂尖醫療設備上,加強投資。楊志新指出,隨著癌醫技術的突飛猛進,此時此刻,若想成為國際癌症治療的競爭者,大手筆的「軍備競賽」,已勢在必行。
即將在今年底前完成建造的「臺大癌醫輻質中心」,就是楊志新口中的「軍事裝備」之一,該中心內,可安裝7部光子放射治療儀,更獨步全台引進「Varian ProBeam 系統質子治療設備」,能更精準地消滅癌細胞,且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與副作用。
更關鍵的是,在引入質子設備後,臺大癌醫也晉升東亞少數擁有此設備的醫院,更讓國際醫材大廠Varian,決定攜手臺大癌醫,成立亞洲第一座的質子設備人員的訓練中心。
翻轉4〉結構
正視醫護需求,量身規劃空間
臺大癌醫的第四重翻轉:正視醫護人員的需求。時間回到2009年,當年臺大癌醫的建築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臺大癌醫的建築地上,先以1:1原尺寸比例的方式,搭建起包括加護病房、護理站、化療空間……等多類醫療空間類型。
如此費工的前置建設,就是為了讓醫護人員能先行「模擬使用」,讓設計圖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根據醫護人員的真實意見,進行優化與校正。
最經典的案例是,在化療床位的規劃上,院方起初規劃120床,但當模擬診間搭建完畢後,醫護人員走進後立刻反映,病床間隔過於擁擠,將對病患產生壓迫感。當下,設計團隊立刻用以膠帶、貼紙輔助,重新劃分空間,最後將化療床位,定調於89床。
「要成為頂尖醫院,首先要思考『顧客的感受』,醫院的顧客是誰?除了病患,就是醫師和護理人員!」楊志新指出,傳統醫院的建築設計中,常常透過犧牲護理師的工作空間,成全病患的照護品質,但這樣的取捨,對於同是顧客的醫護,並不公平。
臺大癌醫因此特別在病房層,打造一間間宛如飯店會客室般的「陽光室」。室內有沙發、圖書,能從落地窗遠眺天際線美景,讓醫護在值班空檔,享有一方輕閒之地。
誠如臺大癌醫關鍵策畫人之一、前永齡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尹彙文表示,臺大癌醫希望為台灣帶來的,是在「蓋」醫院的經驗中,梳理出明日醫院的「概」念,最後培育出下一代的醫學人,永續灌「溉」台灣的醫界。
若以最新癌症時鐘推估,未來80年中,將有約970萬人罹癌,等於在台灣,每2.5人就有1人,可能罹癌。
面對癌症日趨普及,在揮別昨日之癌的醫療之怨後,臺大癌醫展現的抗癌新願景,反映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的「與癌症共存新覺悟」。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bit.ly/3Ek5pfJ】
「這家醫院很不像醫院!」這是許多人看見臺大癌醫的第一印象。遠眺臺大癌醫,是道長長的弧線,宛若一人張開雙臂,準備給予擁抱。由於整座癌醫的建築高低錯落,當人們走近醫院,不會感受到建築的壓迫,反而會先穿越花團錦簇的庭園,與仿擬自然的低矮建築。
走入一樓大廳,陽光從光塔上方灑落,光線匯聚於大廳,猶如將天地帶入了整座醫院;接著映入眼簾的,是挑高三層樓的玻璃天窗,兩側的石材牆面,搭配木紋橫條與翠綠蝴蝶裝置品,讓人彷彿漫步山林。
圖/臺大癌醫大廳陽光自然灑落,石材牆面與木紋飾條,讓踏入的病友與家屬們彷彿漫步山林。臺大癌醫提供
師法自然,追求天地合一,正是臺大癌醫想翻轉的思惟:讓醫院從疏離,變得可親。
後疫情時代,癌症治療的急迫性,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新冠疫情影響下,台灣癌症篩檢的人數,從疫情前的508萬人次,下降逾兩成到389萬,潛在癌症病患沒被揪出,也意味著,當下一波癌症海嘯來襲時,國內的醫院資源將更為吃緊。
另一方面,據國健署最新數據,2019年,台灣罹患癌症人數突破12萬人,等於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相較去年快轉11秒,史上最快。
更關鍵的是,治療今日之癌與治療昨日之癌,有著巨大差異。其一,是在病毒籠罩下,民眾更不願在醫院久待;其次,是癌症治療的時間正被不斷加長。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極大化醫療能量,成為台灣癌症照護的一大考驗。
圖/整理:蔣濬浩
面對上述的時代難題,臺大癌症醫院正嘗試透過四大翻轉,重塑國人對癌症治療的新認知。
翻轉1〉流程
重塑看病體驗,一站式看診服務
過去,在大醫院看診的民眾,都有這樣的感慨:看一場病,宛如闖迷宮。從入院開始,就得先搞懂眼花撩亂的指標;領藥、檢查、轉診,宛如跑一場大地遊戲,繁文縟節的表單充斥,去趟醫院,常得耗時半天。
為了杜絕上述「醫怨」,臺大癌醫在大廳,引入大面積落地窗,使空間明亮寬敞之餘,也讓訪客更容易掌握自己的所在地。
考量到許多病患都是老老相伴或看護陪同,臺大癌醫的指示符碼,也有意減少文字量。以顏色、數字、圖示等方式呈現,降低解讀的難易度。
進入看診流程後,臺大癌醫更是費盡巧思。臺大癌醫院長楊志新表示,為了減少病患花費在轉診的時間,臺大癌醫自開院起便成立「聯合門診」,讓看相同癌別的醫師,可以在鄰近空間,為同一位病患看病。
例如,周三下午,位於門診B區,會開設「乳癌多專科門診」,該時間段會同時開設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射腫瘤科等複合科別的醫師;若主治醫師認定需要多科診查,不用一分鐘,病患就能立刻轉診,讓多位醫師共同參與治療計畫,提升治療完備度。
當前,除了乳癌多專科門診外,包括肝癌、肺癌、肝癌、頭頸癌,也都有設立相應的聯合門診服務,讓民眾在看診上,能夠更精準有效率。
翻轉2〉模組
成立資源中心,打造心靈避風港
除了開設聯合門診,臺大癌醫的第二重翻轉,是專注在降低病患對未知病情的焦慮感。
「我們其實更像半個神職人員,」臺大癌醫榮譽院長鄭安理坦言,自己在臺大腫瘤醫學部的30年間理解到,照顧癌症病患,最困難的,不在安排判讀、化療或給藥,而是要讓病患的心靈持續得到支持,「要讓病患永保希望,這是我一再跟我的學生們提醒的。」
鄭安理也觀察到,對抗癌病患來說,除卻看診治療外,醫師的角色其實很有限,對病患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家屬和醫護在心靈上的支持。因此,讓病患持續得到心理支持,成為臺大癌醫興建時的重要指標。
位居臺大癌醫一樓精華地段,占地近百坪的「資源中心」,就是臺大癌醫給出的答案。有別於一般醫院,僅於資源中心附設簡易的文宣,臺大癌醫的資源中心在空間規劃上,從隱私性出發,由內而外,將空間規畫成:公共的、病友的、個人的。最外圈的公共圈,資源中心設計沙發等待區、輕食區,供所有來客駐足;在中層的病友區,則陳列健康書籍與影音資源,供病人翻閱查看;同時,在病友區也常駐護理師、社工師、志工,讓病人能隨時走進、交流。
圖/資源中心有專業人員提供諮詢,並協助病友試戴假髮、護具等。黃菁慧攝
穿過病友區,走入最內層的個人區,資源中心特別隔出數間會談室、會議室、諮商室,讓病友能單獨與醫護人員在此進行私密對談,不只進行諮商,也可以在此試用假髮、義乳、護具等私密醫材。
在諮商室的盡頭,還有一間大型的多功能團體教室,以開設各種身心靈課程,許多住院的癌症病患,在行有餘力的情況下,都能來參與如繪畫、冥想、美術等課程,達到放鬆身心的療效。
鄭安理透露,這座資源中心內部,其實是無數善心的薈萃,從藏書、醫材到課程,多半是來自外界捐贈,而這也正象徵著,每位曾走過抗癌的過來人,內心都對這座猶如綠洲般的資源中心,滿懷嚮往。
翻轉3〉生態
首設日間化療房,治療當日即可返家
臺大癌醫的第三重翻轉,是療程思惟上的改變,讓抗癌從以往重症治療,調整成慢性病式的長期抗戰。
走過台灣癌症醫學30年的發展,臺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很有感:「1990年代面對癌症,我們幾乎無能為力,但現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除了治療多元化,持續推廣篩檢,讓國人及早應對癌症。
但當抗癌成為長期拉鋸戰,為了提升醫院空間使用率,臺大癌醫開設全台規模最大的「日間化療病房」,改善過往化療空間擁擠問題,每位病患均能享有寬敞病床,且早上化療,下午就出院,不只為病患節省住院費用,也能提升醫院空間的使用效能。
除了空間優化,要兼顧大量癌症病患,更得在頂尖醫療設備上,加強投資。楊志新指出,隨著癌醫技術的突飛猛進,此時此刻,若想成為國際癌症治療的競爭者,大手筆的「軍備競賽」,已勢在必行。
圖/臺大癌醫引進Varian ProBeam質子治療設備,獨步全台。臺大癌醫提供
即將在今年底前完成建造的「臺大癌醫輻質中心」,就是楊志新口中的「軍事裝備」之一,該中心內,可安裝7部光子放射治療儀,更獨步全台引進「Varian ProBeam 系統質子治療設備」,能更精準地消滅癌細胞,且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與副作用。
更關鍵的是,在引入質子設備後,臺大癌醫也晉升東亞少數擁有此設備的醫院,更讓國際醫材大廠Varian,決定攜手臺大癌醫,成立亞洲第一座的質子設備人員的訓練中心。
圖/整理:蔣濬浩
翻轉4〉結構
正視醫護需求,量身規劃空間
臺大癌醫的第四重翻轉:正視醫護人員的需求。時間回到2009年,當年臺大癌醫的建築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臺大癌醫的建築地上,先以1:1原尺寸比例的方式,搭建起包括加護病房、護理站、化療空間……等多類醫療空間類型。
如此費工的前置建設,就是為了讓醫護人員能先行「模擬使用」,讓設計圖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根據醫護人員的真實意見,進行優化與校正。
最經典的案例是,在化療床位的規劃上,院方起初規劃120床,但當模擬診間搭建完畢後,醫護人員走進後立刻反映,病床間隔過於擁擠,將對病患產生壓迫感。當下,設計團隊立刻用以膠帶、貼紙輔助,重新劃分空間,最後將化療床位,定調於89床。
「要成為頂尖醫院,首先要思考『顧客的感受』,醫院的顧客是誰?除了病患,就是醫師和護理人員!」楊志新指出,傳統醫院的建築設計中,常常透過犧牲護理師的工作空間,成全病患的照護品質,但這樣的取捨,對於同是顧客的醫護,並不公平。
臺大癌醫因此特別在病房層,打造一間間宛如飯店會客室般的「陽光室」。室內有沙發、圖書,能從落地窗遠眺天際線美景,讓醫護在值班空檔,享有一方輕閒之地。
圖/臺大癌醫每層病房都設有陽光室,可讓醫護人員休憩使用。臺大癌醫提供
誠如臺大癌醫關鍵策畫人之一、前永齡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尹彙文表示,臺大癌醫希望為台灣帶來的,是在「蓋」醫院的經驗中,梳理出明日醫院的「概」念,最後培育出下一代的醫學人,永續灌「溉」台灣的醫界。
若以最新癌症時鐘推估,未來80年中,將有約970萬人罹癌,等於在台灣,每2.5人就有1人,可能罹癌。
面對癌症日趨普及,在揮別昨日之癌的醫療之怨後,臺大癌醫展現的抗癌新願景,反映的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的「與癌症共存新覺悟」。
圖/啟用三年的臺大癌醫中心,一進入內部就感受到不同以往醫院的氛圍。黃菁慧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bit.ly/3Ek5p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