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共二十大 解碼紅色野心
中共二十大落幕,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取得毛、鄧之後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正式開啟「習連任新時代」。然而,二十大後沒有蜜月期,一連串政經挑戰接踵而來。對內,疫情重創、經濟疲弱,如何救市成了難題;對外,全球景氣動盪,西方各國反中情緒高漲,亦考驗外交智慧。尤其,美中角力加劇,拜登政府祭出新一波晶片禁令,意圖封殺中國大陸高科技業崛起。兩強科技硬脫鉤,波及台灣半導體產業,台廠該如何因應?地緣政治形勢惡化,未來關鍵五年,兩岸關係如何變化?《遠見》前進北京現場直擊,進行深入報導。
中國大陸應該是全世界最多PCR路邊檢測的國家了,走在北京街頭,不論往哪個方向走上一公里,就能看到PCR免費檢測的核酸站,男女老少乖乖排隊等著捅喉嚨。
計程車司機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前,一點也不想談誰接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轉頭打聽起台灣大學生的薪資水準,接著語氣委屈說:「這三年來生意很差。」
對比市道的冷冷清清,各類宣傳標語倒是熱熱鬧鬧。「喜迎二十大,同心跟黨走」「迎接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的紅布條處處可見;中央電視台播映著《非凡十年》《我和我的新時代》等紀錄片;國家展覽館張羅的「奮進新時代」大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是第一位參觀者。
在這樣的氛圍下,中國大陸迎來了2022年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共二十大。
全名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二十大,為期一週,34個省市自治區、共2340名代表奔赴北京。觀察家總結二十大的「三件大事」,一來商討十年一次國家執政層峰的換屆選舉,二來討論當下困難的經濟情勢有無解方。更重要的是,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從科技、貿易到外交的各式「圍堵」,中國大陸如何破局。
毫無懸念,習近平再次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打破了後鄧小平時代國家領導人十年一換的慣例。從最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也看不出誰有可能是習的接班人。兩岸關係專家推測,權力高度集中的習,有可能一路掌權至2032年,儘管屆時他已經79歲,這個年齡正是「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中、理想的人均壽命。
習執政十年獨攬大權,戰狼外交國際樹敵
習近平執政十年,中國大陸變了。
GDP總量從他2012年接任時的51.9兆人民幣,躍升至101.6兆人民幣,首次超越百兆大關,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製造業規模、外匯儲備、貨物貿易額、高鐵高速公路網,皆排名世界首位。
但國力的強盛,很自然地令周邊國家感覺受威脅。「偏偏又屢屢在國際場合上做出戰狼外交式的發言,更是成功讓中國變成全世界的敵人,」一位北京、一位深圳的知情人士不約而同說,十分恨鐵不成鋼。
習近平在這十年逐步走向集權。他在前兩個任期內,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基礎。
習上台後,創立許多跨部會協調的領導小組,由習自任組長;2018年,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原先的政府職能劃歸至黨,削弱政府決策權;國家機器強化對社會的控制,進一步箝制言論;就連這次二十大中央政治局常委人選、最高權力層人事任命,也主要由他拍板,而不似之前是派系協商的結果。
美國布魯金斯基金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分析,對軍隊大刀闊斧的改革,則令習在軍中擁有極大的權威和影響力。
「習近平說Yes,軍方沒有一個人敢說No,」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的觀點相同。
不過,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張五岳認為,中共接下來要避免的是,由於權力過度集中於一人,而可能產生的錯誤判斷。同時,在後習近平時代,中南海顯然很難再有一位「衣缽傳人」,能像習一樣,能讓自身權力如此集中。接班的難點,不亞於「面臨國內政策和外交關係前所未有的挑戰」。
重拳整治炒作房地產、反互聯網平台壟斷、補習培訓機構全面叫停等,種種「堅決遏止資本市場無序擴張」,既是產業發展的刮骨療傷,其實也暴露了中共某種程度「反商」「不相信知識分子」的本質。
當爛尾樓風波、阿里巴巴騰訊收到天價重罰、數百萬補教業老師一夕之間失業,高度吸引人們的目光時,卻鮮少有人注意到,中國大陸農村發生了更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位阿拉善生態協會成員受人所託,從2009到2019年深入鄉間,幫助農村發展。全中國不過2800多個縣,她跑了700多個貧窮縣。十年直擊貧窮最前線的她,發現從習近平上台後中國農村的變化,深受觸動。「住在農村,比住在城裡還舒服,」她說,很多人不相信二十大報告中,宣稱近一億人口實現脫貧,認為平均每年有1000萬人擺脫窮苦生活,只是宣傳口號,但她親眼見證「這些都是真的」。
以四川中部的中江縣為例,曾名列該區人均收入最低,農民以種植中藥材丹蔘維生,但可種植的農地都很小一塊,通常是靠親戚朋友之間互相借貸,才有錢買種子化肥。
2013年起,新政出籠,農村信用社的辦事人員挨家挨戶敲門,詢問農民要不要無息借款?有了金融支持,農民就有辦法種更多地,迄今販售丹蔘,一年可以賺上百萬人民幣,與貧窮說再見。
這位善心人士指出,這些之所以發生,一則固然是大陸經濟實力騰飛,政府手握銀彈,得以改善農村生計。二者,脫貧被列為地方官員的政績KPI,脫不了貧要下台,貧脫得好就升官。第三,習大力打擊貪汙貪腐,不僅是「打虎」「拍蠅」「獵狐」,也避免了中央轉移支付下發的扶貧款,被層層A走。
習近平執政,儘管把財富金字塔的上層削掉一塊,但金字塔的下層也向上收縮。一位大陸500強企業的董事也認為,成功脫貧才是中共百年不倒的關鍵。
就像某一日,公司司機在路上恭敬向他請教,竟然問出「什麼是元宇宙?」求知欲之高,令他吃驚不已。司機又講起故鄉臨縣本來一貧如洗,現在縣長帶頭在網路上直播帶貨,帶動當地農特產大賣,原本出外打工的農民因此回家後種田致富,令司機羨慕不已,也起了返鄉念頭。
「習近平給了廣大人民一種叫『期望』的東西,」這位身價不菲的外籍商人高度評價說。
很難想像,「世紀惡棍」和「農村救星」兩種截然不同的稱呼,匯聚於一人身上,宛如光譜的兩端,就像中國社會面是如此的M型化,有些現象糟糕無比,但也有美好、欣欣向榮的地方。
未來,習近平邁向第三任期,應該不會跛腳,不過,顯然要比掌權之初面對更加嚴峻的內外情勢。
挑戰1〉尋找經濟成長的新動能
中國大陸2022年第二季GDP成長率僅0.4%,創下歷史新低。力歐新能源執行董事陳子昂指出,如果拿來跟經濟大國比,「這個數字沒什麼,美、英、台都非常嚴峻。」但跟新興國家比就遜色很多,「跟自己比,更是糟透無比。」
各個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IMF,紛紛調低對中國大陸全年的財測。過去十年,大陸經濟大幅躍升,但GDP成長率增長的速度,正逐年穩步放緩。
挑戰2〉中美對抗升級,摩擦有增無減
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工業化的提升階段,要從中低階產業往高階創新轉型。值此關鍵階段,卻遭逢美國在5G、半導體等領域的全面打壓和排擠,並佐以台灣問題側翼進逼。就在二十大召開前夕,美國宣示全面性競爭對抗中國。
中美半導體博弈,表面拚先進製程和研發能力,實際上拚的是核心價值的底線,霸權主義要求社會主義改變體制,勢必行不通,衝突很難消弭。
挑戰3〉嚴控疫情,強勢領導累積民怨
疫情發生已有近三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結束「在望」。目前,世界其他國家已選擇開放,大陸仍堅定不移地貫徹「動態清零」方針。
14億人每隔兩天要做一次PCR,淘寶上購買的商品,經常因疫情防控而不得流通、退回廠家。人們若是跨省市很容易被「彈窗」,居家隔離七天,眾多中小企業主因此時不時接到員工的防疫假單。動不動就全城封鎖,衝擊餐飲零售和工廠生產,無論官方再怎麼刺激大眾消費意願,亦欲振乏力。
種種不自由、不方便,在COVID-19病毒毒性大為減弱的情況下,更顯得動態清零像是「變」態清零。
日常生活神經一再被緊繃,出行購物被壓抑成為常態。當常態憋得太久缺乏調節,會不會瀕臨病態的邊緣?誰也沒有答案。
另外,面對一個比較強勢的領導,官員不敢做主,就怕做錯事、說錯話。官方決策反覆不透明,不可預期的事務變多,也致使某些企業家「不想幹了」。
「這是現在中國政府最大的問題,」一位大陸知名創投業者說,部分企業家的信心受到打擊,乾脆轉進海外,他們並非另起爐灶,而是換個新身分,以保障人身及資金安全:「新加坡在今年冒出很多新富豪,都是中國臉孔。」
「與西方脫鉤」成主調,強化科技自主創新
隨著習近平第三任期到來,面對眾多的未知數,他有哪些計畫、優先事項和突圍之道呢?
策略1 力推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與投資
北京市一位經濟學家指出,首先,要釐清中國近期經濟低迷的「元凶」,主要是國外訂單枯竭。
自2022年8月,大陸來自歐洲和美國的訂單大幅度下降,從貨櫃運費的漲跌便可窺知。先前開往歐美船運一個集裝箱的運費是4000~5000美元,貴的時候一萬美元,到了8月直落至10美元,因為無貨可運。
歐美需求萎靡,源於惡性通膨和電費大漲,「全球性的不景氣,預估未來兩年大家都得勒緊褲帶,」這位經濟學家說。
西方需求既然不可期,只好繼續側重內需市場,這正是習近平二十大報告中,關於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依然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緣故。
市場投資人一致看衰中國經濟,卻有一個現象令人玩味:歐洲製造業各大企業瘋狂加碼對中國的投資。
德國福斯汽車宣布投資24億歐元,與中國公司地平線合作自動駕駛技術開發;BMW、奧迪和賓士也不甘示弱,斥資450億人民幣,在中國設立新能源汽車廠。全球光電技術龍頭蔡司集團首度在大陸購地建廠,將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法國空中巴士在天津的組裝廠再升級,德國能源巨頭巴斯夫也做多中國,宣布在廣東湛江投資100億歐元的生產基地正式投產,並將追加投資。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22年1至8月,歐盟對大陸投資增長了123.7%。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與金融風險研究中心主任鄧旭分析,大陸市場潛藏的商業活力有待開發,投資中國,有益於鞏固這些歐洲巨頭的世界領先地位。「其實,還有很多離開中國的外資企業包括日本,現在想重回中國,」鄧旭透露說。
策略2 科教興國〉強調科技人才與新創自主
電電公會大陸副首席代表、英業達集團北京總經理邱全成,則是觀察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提及的「科教興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最令產業界人士振奮。
「中國大陸現在很鼓勵學生讀技職,不禁想起當年台灣五專生變科技公司董事長的榮景,」邱全成說。若再結合「專精特新」政策,藉由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援,致力於扶持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這一步大有可為,尤其是對台商,很多是精通某項製造關鍵零組件的技術。」
至於美國裹挾關稅、晶片和先進設備擠壓中國,的確讓一些大陸企業受傷甚重,但也意外激發中國公眾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反華盛頓情緒急劇上升,全國齊心傾力發展自主創新。
二十大的開會場所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地毯厚得連2340人一齊踩下也無聲。就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專門安排了大陸國產C919大型客機的成果展。習近平一邊參觀,一邊盛讚項目團隊:「是國家棟梁,英雄功臣。」並期許「大飛機事業一定要辦好」。
國家主席特地召見,因為C919大型客機的確不凡,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波音和法國空中巴士等四家公司能製造民用客機,C919一方面象徵中國大陸傾舉國之力,攻克了關鍵核心技術,一方面代表其他高科技領域可以比照看齊,推進自主創新、建設製造強國。
總的來說,儘管習政府下的經濟思惟和政策傾向,「與西方脫鉤」的大方向已定,中國大陸仍是一個機會與風險兼具的投資熱土。
而面對一個一聲令下,就能讓共軍攻打台灣的掌權者,所有台灣人都該認識他。不管喜歡他或厭惡他,無論對方將成為盟友還是敵人,皆需有所準備。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bit.ly/3Ek5pfJ】
中國大陸應該是全世界最多PCR路邊檢測的國家了,走在北京街頭,不論往哪個方向走上一公里,就能看到PCR免費檢測的核酸站,男女老少乖乖排隊等著捅喉嚨。
計程車司機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前,一點也不想談誰接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轉頭打聽起台灣大學生的薪資水準,接著語氣委屈說:「這三年來生意很差。」
對比市道的冷冷清清,各類宣傳標語倒是熱熱鬧鬧。「喜迎二十大,同心跟黨走」「迎接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的紅布條處處可見;中央電視台播映著《非凡十年》《我和我的新時代》等紀錄片;國家展覽館張羅的「奮進新時代」大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是第一位參觀者。
圖/中國國家展覽館在二十大期間推出「奮進新時代」大展,羅列習近平主政10年的各項政績。邱莉燕攝
在這樣的氛圍下,中國大陸迎來了2022年最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共二十大。
全名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二十大,為期一週,34個省市自治區、共2340名代表奔赴北京。觀察家總結二十大的「三件大事」,一來商討十年一次國家執政層峰的換屆選舉,二來討論當下困難的經濟情勢有無解方。更重要的是,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從科技、貿易到外交的各式「圍堵」,中國大陸如何破局。
毫無懸念,習近平再次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打破了後鄧小平時代國家領導人十年一換的慣例。從最新當選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也看不出誰有可能是習的接班人。兩岸關係專家推測,權力高度集中的習,有可能一路掌權至2032年,儘管屆時他已經79歲,這個年齡正是「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中、理想的人均壽命。
習執政十年獨攬大權,戰狼外交國際樹敵
習近平執政十年,中國大陸變了。
GDP總量從他2012年接任時的51.9兆人民幣,躍升至101.6兆人民幣,首次超越百兆大關,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在製造業規模、外匯儲備、貨物貿易額、高鐵高速公路網,皆排名世界首位。
圖/邱莉燕整理
但國力的強盛,很自然地令周邊國家感覺受威脅。「偏偏又屢屢在國際場合上做出戰狼外交式的發言,更是成功讓中國變成全世界的敵人,」一位北京、一位深圳的知情人士不約而同說,十分恨鐵不成鋼。
習近平在這十年逐步走向集權。他在前兩個任期內,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鞏固了自己的權力基礎。
習上台後,創立許多跨部會協調的領導小組,由習自任組長;2018年,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將原先的政府職能劃歸至黨,削弱政府決策權;國家機器強化對社會的控制,進一步箝制言論;就連這次二十大中央政治局常委人選、最高權力層人事任命,也主要由他拍板,而不似之前是派系協商的結果。
美國布魯金斯基金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分析,對軍隊大刀闊斧的改革,則令習在軍中擁有極大的權威和影響力。
「習近平說Yes,軍方沒有一個人敢說No,」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的觀點相同。
不過,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張五岳認為,中共接下來要避免的是,由於權力過度集中於一人,而可能產生的錯誤判斷。同時,在後習近平時代,中南海顯然很難再有一位「衣缽傳人」,能像習一樣,能讓自身權力如此集中。接班的難點,不亞於「面臨國內政策和外交關係前所未有的挑戰」。
重拳整治炒作房地產、反互聯網平台壟斷、補習培訓機構全面叫停等,種種「堅決遏止資本市場無序擴張」,既是產業發展的刮骨療傷,其實也暴露了中共某種程度「反商」「不相信知識分子」的本質。
當爛尾樓風波、阿里巴巴騰訊收到天價重罰、數百萬補教業老師一夕之間失業,高度吸引人們的目光時,卻鮮少有人注意到,中國大陸農村發生了更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位阿拉善生態協會成員受人所託,從2009到2019年深入鄉間,幫助農村發展。全中國不過2800多個縣,她跑了700多個貧窮縣。十年直擊貧窮最前線的她,發現從習近平上台後中國農村的變化,深受觸動。「住在農村,比住在城裡還舒服,」她說,很多人不相信二十大報告中,宣稱近一億人口實現脫貧,認為平均每年有1000萬人擺脫窮苦生活,只是宣傳口號,但她親眼見證「這些都是真的」。
圖/邱莉燕整理
以四川中部的中江縣為例,曾名列該區人均收入最低,農民以種植中藥材丹蔘維生,但可種植的農地都很小一塊,通常是靠親戚朋友之間互相借貸,才有錢買種子化肥。
2013年起,新政出籠,農村信用社的辦事人員挨家挨戶敲門,詢問農民要不要無息借款?有了金融支持,農民就有辦法種更多地,迄今販售丹蔘,一年可以賺上百萬人民幣,與貧窮說再見。
這位善心人士指出,這些之所以發生,一則固然是大陸經濟實力騰飛,政府手握銀彈,得以改善農村生計。二者,脫貧被列為地方官員的政績KPI,脫不了貧要下台,貧脫得好就升官。第三,習大力打擊貪汙貪腐,不僅是「打虎」「拍蠅」「獵狐」,也避免了中央轉移支付下發的扶貧款,被層層A走。
習近平執政,儘管把財富金字塔的上層削掉一塊,但金字塔的下層也向上收縮。一位大陸500強企業的董事也認為,成功脫貧才是中共百年不倒的關鍵。
就像某一日,公司司機在路上恭敬向他請教,竟然問出「什麼是元宇宙?」求知欲之高,令他吃驚不已。司機又講起故鄉臨縣本來一貧如洗,現在縣長帶頭在網路上直播帶貨,帶動當地農特產大賣,原本出外打工的農民因此回家後種田致富,令司機羨慕不已,也起了返鄉念頭。
「習近平給了廣大人民一種叫『期望』的東西,」這位身價不菲的外籍商人高度評價說。
很難想像,「世紀惡棍」和「農村救星」兩種截然不同的稱呼,匯聚於一人身上,宛如光譜的兩端,就像中國社會面是如此的M型化,有些現象糟糕無比,但也有美好、欣欣向榮的地方。
未來,習近平邁向第三任期,應該不會跛腳,不過,顯然要比掌權之初面對更加嚴峻的內外情勢。
挑戰1〉尋找經濟成長的新動能
中國大陸2022年第二季GDP成長率僅0.4%,創下歷史新低。力歐新能源執行董事陳子昂指出,如果拿來跟經濟大國比,「這個數字沒什麼,美、英、台都非常嚴峻。」但跟新興國家比就遜色很多,「跟自己比,更是糟透無比。」
各個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IMF,紛紛調低對中國大陸全年的財測。過去十年,大陸經濟大幅躍升,但GDP成長率增長的速度,正逐年穩步放緩。
挑戰2〉中美對抗升級,摩擦有增無減
中國大陸經濟正處於工業化的提升階段,要從中低階產業往高階創新轉型。值此關鍵階段,卻遭逢美國在5G、半導體等領域的全面打壓和排擠,並佐以台灣問題側翼進逼。就在二十大召開前夕,美國宣示全面性競爭對抗中國。
中美半導體博弈,表面拚先進製程和研發能力,實際上拚的是核心價值的底線,霸權主義要求社會主義改變體制,勢必行不通,衝突很難消弭。
挑戰3〉嚴控疫情,強勢領導累積民怨
疫情發生已有近三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結束「在望」。目前,世界其他國家已選擇開放,大陸仍堅定不移地貫徹「動態清零」方針。
14億人每隔兩天要做一次PCR,淘寶上購買的商品,經常因疫情防控而不得流通、退回廠家。人們若是跨省市很容易被「彈窗」,居家隔離七天,眾多中小企業主因此時不時接到員工的防疫假單。動不動就全城封鎖,衝擊餐飲零售和工廠生產,無論官方再怎麼刺激大眾消費意願,亦欲振乏力。
種種不自由、不方便,在COVID-19病毒毒性大為減弱的情況下,更顯得動態清零像是「變」態清零。
日常生活神經一再被緊繃,出行購物被壓抑成為常態。當常態憋得太久缺乏調節,會不會瀕臨病態的邊緣?誰也沒有答案。
圖/邱莉燕整理
另外,面對一個比較強勢的領導,官員不敢做主,就怕做錯事、說錯話。官方決策反覆不透明,不可預期的事務變多,也致使某些企業家「不想幹了」。
「這是現在中國政府最大的問題,」一位大陸知名創投業者說,部分企業家的信心受到打擊,乾脆轉進海外,他們並非另起爐灶,而是換個新身分,以保障人身及資金安全:「新加坡在今年冒出很多新富豪,都是中國臉孔。」
「與西方脫鉤」成主調,強化科技自主創新
隨著習近平第三任期到來,面對眾多的未知數,他有哪些計畫、優先事項和突圍之道呢?
策略1 力推國內大循環〉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與投資
北京市一位經濟學家指出,首先,要釐清中國近期經濟低迷的「元凶」,主要是國外訂單枯竭。
自2022年8月,大陸來自歐洲和美國的訂單大幅度下降,從貨櫃運費的漲跌便可窺知。先前開往歐美船運一個集裝箱的運費是4000~5000美元,貴的時候一萬美元,到了8月直落至10美元,因為無貨可運。
歐美需求萎靡,源於惡性通膨和電費大漲,「全球性的不景氣,預估未來兩年大家都得勒緊褲帶,」這位經濟學家說。
西方需求既然不可期,只好繼續側重內需市場,這正是習近平二十大報告中,關於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依然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緣故。
市場投資人一致看衰中國經濟,卻有一個現象令人玩味:歐洲製造業各大企業瘋狂加碼對中國的投資。
德國福斯汽車宣布投資24億歐元,與中國公司地平線合作自動駕駛技術開發;BMW、奧迪和賓士也不甘示弱,斥資450億人民幣,在中國設立新能源汽車廠。全球光電技術龍頭蔡司集團首度在大陸購地建廠,將落戶蘇州工業園區。法國空中巴士在天津的組裝廠再升級,德國能源巨頭巴斯夫也做多中國,宣布在廣東湛江投資100億歐元的生產基地正式投產,並將追加投資。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2022年1至8月,歐盟對大陸投資增長了123.7%。中國企業海外投資與金融風險研究中心主任鄧旭分析,大陸市場潛藏的商業活力有待開發,投資中國,有益於鞏固這些歐洲巨頭的世界領先地位。「其實,還有很多離開中國的外資企業包括日本,現在想重回中國,」鄧旭透露說。
策略2 科教興國〉強調科技人才與新創自主
電電公會大陸副首席代表、英業達集團北京總經理邱全成,則是觀察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提及的「科教興國」,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最令產業界人士振奮。
圖/美國祭出大規模晶片制裁措施,激發中國加速科技自主創新。邱莉燕攝
「中國大陸現在很鼓勵學生讀技職,不禁想起當年台灣五專生變科技公司董事長的榮景,」邱全成說。若再結合「專精特新」政策,藉由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援,致力於扶持中小企業成為隱形冠軍:「這一步大有可為,尤其是對台商,很多是精通某項製造關鍵零組件的技術。」
至於美國裹挾關稅、晶片和先進設備擠壓中國,的確讓一些大陸企業受傷甚重,但也意外激發中國公眾的極端民族主義和反華盛頓情緒急劇上升,全國齊心傾力發展自主創新。
圖/邱莉燕整理
二十大的開會場所人民大會堂,莊嚴肅穆,地毯厚得連2340人一齊踩下也無聲。就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專門安排了大陸國產C919大型客機的成果展。習近平一邊參觀,一邊盛讚項目團隊:「是國家棟梁,英雄功臣。」並期許「大飛機事業一定要辦好」。
國家主席特地召見,因為C919大型客機的確不凡,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波音和法國空中巴士等四家公司能製造民用客機,C919一方面象徵中國大陸傾舉國之力,攻克了關鍵核心技術,一方面代表其他高科技領域可以比照看齊,推進自主創新、建設製造強國。
圖/大陸成功自製C919大飛機,被視為自主創新的代表作,民族自信心亦大增。達志影像
總的來說,儘管習政府下的經濟思惟和政策傾向,「與西方脫鉤」的大方向已定,中國大陸仍是一個機會與風險兼具的投資熱土。
而面對一個一聲令下,就能讓共軍攻打台灣的掌權者,所有台灣人都該認識他。不管喜歡他或厭惡他,無論對方將成為盟友還是敵人,皆需有所準備。
習近平執政十年,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鞏固權力基礎,兩岸關係專家推測,他有可能一路掌權至2032年。達志影像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bit.ly/3Ek5p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