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場景故事多 有你也有我

在虛擬中看見真實 在過往中發現前進的動能
許多電影,許多場景都有許多人的無數回憶,循著這些回憶,不但看見社會變遷的軌跡,我們也從舊事件中看見新價值,猶如時空交錯下在各地不斷堆疊出文化厚度,持續推進台灣的成長。

2008年,電影「海角七號」上映後,掀起一股探訪恆春小鎮的熱潮。有不少影迷在追逐電影場景時,會仿照劇情對著屋內大喊,「阿嘉,你給我出來!」或在造訪熟悉景點的聲聲呼喚「茂伯,在家嗎?」貼近生活的劇情,讓真實與虛擬的界線逐漸模糊。

2007年,帶動自行車環島熱潮的電影「練習曲」中,因「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這句話,鼓舞著許多閱聽大眾實踐夢想的勇氣……。同時,透過導演的鏡頭,還能看見島嶼東邊是海浪、是風、是雨以及海洋所孕育出的文化,也看見島嶼的西邊,是平原、是信仰、是虔誠以及常民的生活情景。

如果將時間再往前追溯至五年前,於2004年出品、一部名為「月光下,我記得」的電影,帶著我們看見五○年代女子所服膺的社會價值觀,綑綁住多少美麗的生命。幾年後,當文字工作者Steen走訪位於台東縣都蘭的電影場景,深刻地道出一段因劇情而起的感觸,「貴媚不在那除草了,一樣的海,一樣陰天,我仍感到那股慾望被悶著的潮濕,我試著模仿電影取景,果然失敗,剩那隻狗不安地躺在那。……」

三段不同時空背景的電影語彙,啟動記憶的倒轉鍵,以倍數轉動的速度,讓思緒也跟著回到去年、前年,甚至更久以前,只需安安靜地看著,電影所紀錄的美麗與哀愁片斷,便會一一浮現上來。接著,許多由影像流洩出的歷史文化經驗,就在虛與實間任憑擷取。


看見人文與歷史意涵
先來到南台灣。興建於1875年的恆春城,是台灣夯土城牆邁入石造城牆的轉換代表,也算是台灣現今留存最長的城牆遺址。若非電影《海角七號》引發大眾注意國境之南的區域,環繞恆春古城牆的歷史意義,將很難會再次被憶起。因為民間記憶是多面向的,隨著時代也會有不同的變化,影像正好提供較易理解的切入角度,有助於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

再看看北台灣。「淡水還不就是那樣,老街、河岸及小吃,交通方便又有吃有玩,雖然擁擠了點,還是假日玩樂的好去處。」周遭朋友印象中的淡水,或許也是一般遊客理解的淡水。不過,透過小天王周杰倫所執導《不能說的‧秘密》為介質,讓更多人因此而有了情感上的連結,在引發認識與了解淡江中學的長久歷史背後,也驅使閱聽大眾更專注地,去讀出那段特有的人文與歷史意涵。

而在電影《練習曲》中,讓男主角停下腳步、那個拿著相機不停捕捉異國風光與旅行記憶的外國女孩背影,就是誘發不少觀影者默默許下一定要親自走一遭的「漢本車站」。螢幕中,以太平洋為背景既壯闊又浪漫的景象,若非早已領略過車站之美的鐵道迷,一般人實在難有機會看見。

當《練習曲》的鏡頭聚焦在宜蘭縣南澳鄉,還有一處充滿神秘傳說的「莎韻之鐘」,也隨著電影鏡頭,讓塵封已久的傳奇故事再次被憶起,連宜蘭縣南澳鄉鄉長江明順都感受到,「受到電影中夢想實踐者的激勵,而帶起一波又一波的自行車環島風潮,讓南澳成了沒過客、有來客的小鄉鎮。」也因此,促成他發展地方特色的動力。

猶記《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在接受電子媒體專訪時曾言,「希望透過電影化解歷史仇恨,讓新價值從中萌芽。」不只「海」片如此,許多電影,許多場景都可循著社會變遷的軌跡去探索,從舊事件中看見新價值,猶如時空交錯下在各地不斷堆疊出文化厚度,持續推進台灣的成長。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Taiwan News國際財經.文化月刊》7月號-第387期】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