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儀式的力量:用微小而深刻的奇蹟習慣,在混亂中安頓身心
典範轉移
打從十幾歲起,我就對此深信不疑──《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是我此生看過最棒的電影。
帳號「紐約152」和「小店女孩」在《美國線上》(AOL)的聊天室裡相遇。請想像這是一九九八年的情境,當年正流行莫妮卡(Monica)的歌《這男孩是我的》(The Boy Is Mine),還有備受關注的總統柯林頓的性醜聞──他們只知道彼此都愛書、也愛紐約市,除此之外他們對彼此一無所知,甚至連彼此的的真實姓名都不知道。透過往返的電子郵件,他們墜入了愛河。他們毫不保留的跟彼此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恐懼、希望及痛苦。就連沒有跟自己伴侶透露的事情,他們也會跟彼此分享。這就是線上匿名關係最棒的一點:可以同時感到緊密相連、卻又因保有隱私而感到全然安心。
而連結與安心正是當時的我所缺乏的感受。
當時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性向的我,和五十位雄性激素旺盛的青春期男孩們,一起生活在英國的某間寄宿學校裡。在那樣的環境下,我的存在極為格格不入。只消看一圈我跟其他三位室友共享的房間,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一走進房間,你會在右手邊看見半裸的超模和賽車的海報;左手邊則是重金屬樂團滑結(Slipknot)團員戴著恐怖面具的照片;而接著來到屬於我的角落,則是一整排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小說和閃閃發亮的中性筆。
不用說,我絕對不會是橄欖球隊徵選的優先對象,足球隊也不可能,其實任何運動都不會。(我其實有參加有氧運動課,希望為未來的所有酷兒孩子們打破界線,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一直都覺得很孤單。我會在散步的時候假裝理髮師正在大聲地問我:「上週的假期過得怎麼樣?」;我也會試著討好年紀比較大的男孩們,烤榛果醬三明治給他們,就像一隻在大草原上試圖投降的狒狒:拜託不要傷害我,我會帶食物給你們!
於是你們應該想像得到,為什麼一部有關愛、連結和快樂的電影,對我來說會如此意義深重。而且最重要的是,《電子情書》裡的兩個主角,一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我最喜歡的一幕)才真正見到彼此。電影講述的是愛的承諾與彼此連結,而不僅僅是實體接觸。那種連結是我所渴望的。在我心中有某個很微小的部分深深相信宇宙的力量,相信也許有一天,如果是在迷人的曼哈頓就更好了,我也能找到屬於我自己的書店集團總裁,也剛好養了一條狗叫賓利。
我已經看了《電子情書》不下數十次,但對我來說,如今它所代表的早已不僅是一部電影,因爲我已經讓它變得更有意義。關於何時觀賞、如何觀賞,我有一套非常鉅細靡遺的儀式(通常是自己一個人,通常會配一條夾心巧克力,還有奶油口味的哈根達斯冰淇淋)。對我來說,這可不是「現在來看個什麼吧」的電影,而是那種「現在我覺得很迷惘、孤單,我需要用盡一切努力,讓自己走出低潮」的電影。電影中的某些對白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刻在我的心底。電影中的角色反映出在真實世界裡我想仿效的模範,或是時刻警惕的借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眾多電影中的一部愛情喜劇,但對我來說,《電子情書》是極為神聖的存在。
這正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把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記錄下來,為它們賦予意義和儀式,即便是像閱讀或吃東西一樣再平凡不過的體驗,也能被視爲某種精神上的實踐。經過五年多的研究,並與全國各地的受訪者進行過數千次對話,我深信我們正處在某種典範轉移當中。過去能將我們凝聚成群體的元素,如今已經不管用了;傳統的靈性體驗,不再能幫助我們解決困境。就這點來說,正如同十六世紀的天文學家因為日心說的提出,必須重塑宇宙觀,我們也需要從根本上反思讓某些事物變得神聖的真正意義何在。
之所以會發生典範轉移,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有新的證據駁斥了先前所認定的假設——舉例來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於演化生物學,以及《聖經》歷史準確性的理解。其次,是因爲舊有的理論已經無法回答人們開始問的新問題。這正是當今社會正在發生的現象。在這個宗教和關係都在急速變化的時代,某種新的意義和社群的景象正在浮現,而傳統的精神結構只能在後面苦苦追趕、努力跟上我們當今的生活樣貌。
我寫這本書是爲了幫助大家辨識出自己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連結方式:你骨子裡早已存在的習慣和傳統,這些習慣可以加深你對意義、反思、庇護和歡樂的體驗:也許是去上瑜珈課,或者讀你最喜歡的書;也許是看看夕陽、藝術創作,或是點蠟燭;也可能是透過舉重、健行、冥想,或者和別人一起跳舞唱歌──不管是什麼,我們會從值得關注的事物開始,接著就會發現,在我們與最重要的事物建立連結的過程當中,能夠創造出更廣泛的意義及轉變。
這本是過去宗教的服務範疇,但如今它們卻常常失敗,更糟糕的是,許多傳統一直在極力拒斥我們,因此,我們需要找到新的前進方向。利用前人留下的精華,我們可以發現自己已置身於正在編寫的故事中,那是關於講述著與人深刻連結的生活意義的故事。即使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在本書中我們將探討的實踐做法──無論是日常個人儀式還是一年一度的傳統儀式,都可以共同構成屬於我們的當代精神生活。這些天賦和蘊含其中的智慧早已代代相傳許久,現在該輪到我們來解讀它們了。就從此時此刻起,就你和我。
真高興我們能一起踏上這趟旅程。
打從十幾歲起,我就對此深信不疑──《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是我此生看過最棒的電影。
帳號「紐約152」和「小店女孩」在《美國線上》(AOL)的聊天室裡相遇。請想像這是一九九八年的情境,當年正流行莫妮卡(Monica)的歌《這男孩是我的》(The Boy Is Mine),還有備受關注的總統柯林頓的性醜聞──他們只知道彼此都愛書、也愛紐約市,除此之外他們對彼此一無所知,甚至連彼此的的真實姓名都不知道。透過往返的電子郵件,他們墜入了愛河。他們毫不保留的跟彼此分享自己最私密的恐懼、希望及痛苦。就連沒有跟自己伴侶透露的事情,他們也會跟彼此分享。這就是線上匿名關係最棒的一點:可以同時感到緊密相連、卻又因保有隱私而感到全然安心。
而連結與安心正是當時的我所缺乏的感受。
當時已清楚意識到自己性向的我,和五十位雄性激素旺盛的青春期男孩們,一起生活在英國的某間寄宿學校裡。在那樣的環境下,我的存在極為格格不入。只消看一圈我跟其他三位室友共享的房間,你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一走進房間,你會在右手邊看見半裸的超模和賽車的海報;左手邊則是重金屬樂團滑結(Slipknot)團員戴著恐怖面具的照片;而接著來到屬於我的角落,則是一整排阿嘉莎.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小說和閃閃發亮的中性筆。
不用說,我絕對不會是橄欖球隊徵選的優先對象,足球隊也不可能,其實任何運動都不會。(我其實有參加有氧運動課,希望為未來的所有酷兒孩子們打破界線,但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一直都覺得很孤單。我會在散步的時候假裝理髮師正在大聲地問我:「上週的假期過得怎麼樣?」;我也會試著討好年紀比較大的男孩們,烤榛果醬三明治給他們,就像一隻在大草原上試圖投降的狒狒:拜託不要傷害我,我會帶食物給你們!
於是你們應該想像得到,為什麼一部有關愛、連結和快樂的電影,對我來說會如此意義深重。而且最重要的是,《電子情書》裡的兩個主角,一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幕(是我最喜歡的一幕)才真正見到彼此。電影講述的是愛的承諾與彼此連結,而不僅僅是實體接觸。那種連結是我所渴望的。在我心中有某個很微小的部分深深相信宇宙的力量,相信也許有一天,如果是在迷人的曼哈頓就更好了,我也能找到屬於我自己的書店集團總裁,也剛好養了一條狗叫賓利。
我已經看了《電子情書》不下數十次,但對我來說,如今它所代表的早已不僅是一部電影,因爲我已經讓它變得更有意義。關於何時觀賞、如何觀賞,我有一套非常鉅細靡遺的儀式(通常是自己一個人,通常會配一條夾心巧克力,還有奶油口味的哈根達斯冰淇淋)。對我來說,這可不是「現在來看個什麼吧」的電影,而是那種「現在我覺得很迷惘、孤單,我需要用盡一切努力,讓自己走出低潮」的電影。電影中的某些對白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刻在我的心底。電影中的角色反映出在真實世界裡我想仿效的模範,或是時刻警惕的借鏡。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只是眾多電影中的一部愛情喜劇,但對我來說,《電子情書》是極為神聖的存在。
這正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把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情記錄下來,為它們賦予意義和儀式,即便是像閱讀或吃東西一樣再平凡不過的體驗,也能被視爲某種精神上的實踐。經過五年多的研究,並與全國各地的受訪者進行過數千次對話,我深信我們正處在某種典範轉移當中。過去能將我們凝聚成群體的元素,如今已經不管用了;傳統的靈性體驗,不再能幫助我們解決困境。就這點來說,正如同十六世紀的天文學家因為日心說的提出,必須重塑宇宙觀,我們也需要從根本上反思讓某些事物變得神聖的真正意義何在。
之所以會發生典範轉移,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有新的證據駁斥了先前所認定的假設——舉例來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於演化生物學,以及《聖經》歷史準確性的理解。其次,是因爲舊有的理論已經無法回答人們開始問的新問題。這正是當今社會正在發生的現象。在這個宗教和關係都在急速變化的時代,某種新的意義和社群的景象正在浮現,而傳統的精神結構只能在後面苦苦追趕、努力跟上我們當今的生活樣貌。
我寫這本書是爲了幫助大家辨識出自己生活中早已存在的連結方式:你骨子裡早已存在的習慣和傳統,這些習慣可以加深你對意義、反思、庇護和歡樂的體驗:也許是去上瑜珈課,或者讀你最喜歡的書;也許是看看夕陽、藝術創作,或是點蠟燭;也可能是透過舉重、健行、冥想,或者和別人一起跳舞唱歌──不管是什麼,我們會從值得關注的事物開始,接著就會發現,在我們與最重要的事物建立連結的過程當中,能夠創造出更廣泛的意義及轉變。
這本是過去宗教的服務範疇,但如今它們卻常常失敗,更糟糕的是,許多傳統一直在極力拒斥我們,因此,我們需要找到新的前進方向。利用前人留下的精華,我們可以發現自己已置身於正在編寫的故事中,那是關於講述著與人深刻連結的生活意義的故事。即使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在本書中我們將探討的實踐做法──無論是日常個人儀式還是一年一度的傳統儀式,都可以共同構成屬於我們的當代精神生活。這些天賦和蘊含其中的智慧早已代代相傳許久,現在該輪到我們來解讀它們了。就從此時此刻起,就你和我。
真高興我們能一起踏上這趟旅程。
-
新聞關鍵字:
瑜珈、 愛情、 電影、 食譜、 mers、 ai、 相處、 線上課程、 焦慮、 都更、 婚姻、 臉書、 處女座、 哈利波特、 Podcast、 夏普、 獨處、 健身、 氣候變遷、 冥想、 運動、 az、 cas
‧ 儀式 、 生活 、 連結 、 社群 、 意義 、 力量 、 卡士柏 、 透過 、 電影 、 共同 、 深刻 、 習慣 、 作者 、 喜歡 、 事物 、 更多 、 日常 、 神聖 、 特奎勒 、 工作 、 方式 、 找到 、 研究 、 一個 、 幸福 、 碎片 、 人們 、 已經 、 時間 、 時代 、 作家 、 世界 、 創辦人 、 許多 、 傳統 、 體驗 、 發現 、 一種 、 一起 、 自我 、 加深 、 閱讀 、 想像 、 推薦 、 提供 、 一直 、 分享 、 人類 、 宗教 、 過程‧ 人類 、 情書 、 假期 、 Cleo Wade 、 自我之歌 、 在一起 、 認為 、 教堂 、 成為 、 探索 、 波士頓環球報 、 照片 、 AOL 、 經濟 、 關注 、 許多 、 源頭 、 區域 、 過去 、 幸福感 、 混亂 、 進化 、 建立 、 心理學 、 文明 、 認同 、 結構 、 一直 、 找到 、 能夠 、 資訊 、 感恩 、 真正 、 性別 、 以往 、 幸福 、 達契爾.克特納 、 我們如何聚集 、 之前 、 安靜 、 教授 、 Amazon 4.5 、 數位 、 提供 、 傳統 、 藝術 、 城市 、 簡介 、 關係 、 融入‧ 神聖設計實驗室 、 紐約時報 、 紐約市 、 法國 、 新聖經 、 卡士柏.特奎勒 、 Pinterest 、 卡士柏 、 黃怡雪 、 The Boy Is Mine 、 柯林頓 、 倫敦 、 達契爾.克特納 、 書店集團 、 阿嘉莎 、 華特.惠特曼 、 賓利 、 美國 、 How We Gather 、 加州 、 加州大學 、 波士頓環球報 、 比爾.麥奇 、 卡士柏‧特奎勒 、 阿斯彭 、 Prés 、 張德芬 、 紐約 、 AOL 、 特奎勒 、 英國 、 Bill McKibben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華盛頓郵報 、 達契爾.克特納 、 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 、 詹姆士.馬丁 、 達爾文 、 曼哈頓‧ Amazon 4.5 、 Adam Grant 、 John Green 、 Cleo Wade 、 Priya Parker 、 Bill McKibben 、 Scott Heiferman 、 MeetUp 、 Evan Sharp 、 Elizabeth Cutler 、 James Martin 、 Casper ter Kuile 、 Harry Potter 、 the Sacred Text 、 Sacred Design Lab 、 PBS 、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 Snow Bistro 、 Podcast 、 Saint-Germain-des-Pre 、 Walt Whitman 、 Song 、 Emerson 、 AOL 、 Monica 、 The Boy 、 Slipknot 、 Agatha Christie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儀式
、
生活
、
連結
、
社群
、
意義
、
力量
、
卡士柏
、
透過
、
電影
、
共同
、
深刻
、
習慣
、
作者
、
喜歡
、
事物
、
更多
、
日常
、
神聖
、
特奎勒
、
工作
、
方式
、
找到
、
研究
、
一個
、
幸福
、
碎片
、
人們
、
已經
、
時間
、
時代
、
作家
、
世界
、
創辦人
、
許多
、
傳統
、
體驗
、
發現
、
一種
、
一起
、
自我
、
加深
、
閱讀
、
想像
、
推薦
、
提供
、
一直
、
分享
、
人類
、
宗教
、
過程
‧
人類
、
情書
、
假期
、
Cleo Wade
、
自我之歌
、
在一起
、
認為
、
教堂
、
成為
、
探索
、
波士頓環球報
、
照片
、
AOL
、
經濟
、
關注
、
許多
、
源頭
、
區域
、
過去
、
幸福感
、
混亂
、
進化
、
建立
、
心理學
、
文明
、
認同
、
結構
、
一直
、
找到
、
能夠
、
資訊
、
感恩
、
真正
、
性別
、
以往
、
幸福
、
達契爾.克特納
、
我們如何聚集
、
之前
、
安靜
、
教授
、
Amazon 4.5
、
數位
、
提供
、
傳統
、
藝術
、
城市
、
簡介
、
關係
、
融入
‧
神聖設計實驗室
、
紐約時報
、
紐約市
、
法國
、
新聖經
、
卡士柏.特奎勒
、
Pinterest
、
卡士柏
、
黃怡雪
、
The Boy Is Mine
、
柯林頓
、
倫敦
、
達契爾.克特納
、
書店集團
、
阿嘉莎
、
華特.惠特曼
、
賓利
、
美國
、
How We Gather
、
加州
、
加州大學
、
波士頓環球報
、
比爾.麥奇
、
卡士柏‧特奎勒
、
阿斯彭
、
Prés
、
張德芬
、
紐約
、
AOL
、
特奎勒
、
英國
、
Bill McKibben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華盛頓郵報
、
達契爾.克特納
、
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
、
詹姆士.馬丁
、
達爾文
、
曼哈頓
‧
Amazon 4.5
、
Adam Grant
、
John Green
、
Cleo Wade
、
Priya Parker
、
Bill McKibben
、
Scott Heiferman
、
MeetUp
、
Evan Sharp
、
Elizabeth Cutler
、
James Martin
、
Casper ter Kuile
、
Harry Potter
、
the Sacred Text
、
Sacred Design Lab
、
PBS
、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
Snow Bistro
、
Podcast
、
Saint-Germain-des-Pre
、
Walt Whitman
、
Song
、
Emerson
、
AOL
、
Monica
、
The Boy
、
Slipknot
、
Agatha Chris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