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偉專欄】台灣車價該醒了:關稅保護傘還能撐多久?


【鄧哲偉專欄】台灣車價該醒了:關稅保護傘還能撐多久?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美國正式對台灣課徵20%的對等關稅後,汽車市場首當其衝。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也鬆口,談判議題已觸及美國車進口關稅,這讓外界關注:台灣是否會在未來被迫全面開放美國車進口零關稅?這個問題的背後,牽動的不只是外交談判,更是台灣車價過高與產業結構問題的集體檢驗。


長期以來,台灣車價相對於其他國家偏高,是消費者心中揮之不去的痛。國產車往往比同級進口車便宜不了多少,甚至出現「國產車比國外進口還貴」的荒謬現象。關鍵就在於台灣市場規模有限、關稅保護嚴格、廠商缺乏國際競爭壓力。這些因素,造就了一個高度封閉的汽車市場,也讓消費者承受遠超國際行情的價格。


如今,美國祭出對等關稅,逼迫台灣重新思考:這個保護傘,究竟保護的是產業,還是只是讓消費者多年來「買貴車」?


借鏡澳洲的例子,我們更能看清台灣的風險。澳洲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以補貼與高關稅扶植本土汽車工業;但隨著自由貿易浪潮,關稅逐年下降,2017年最後一家整車廠關門大吉,澳洲車市全面進口化。雖然消費者享有更多品牌與更合理的價格,但澳洲的本土汽車產業從此消失。


台灣是否會步上澳洲的道路?這是車輛工業同業公會與部分產業人士最憂心的問題。然而,反過來看,澳洲消費者如今的車價,比台灣要親民許多。當台灣消費者掏出兩百萬元買車時,往往驚訝發現,同樣價位在海外早已能買到高一級距、配備更完整的車款。


這背後折射出一個殘酷事實:台灣汽車產業長期依靠保護政策,沒有真正走向國際化,結果既無法輸出,自身的技術也處落後,只能在一個小市場裡彼此消耗。消費者則被迫承擔代價。


更現實的是,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已讓台灣車市出現動盪。許多豪華品牌為了消化庫存,紛紛降價求售,現代汽車甚至直接調降特定電動車款30萬元,幅度高達兩成。這不只是促銷,更是一種「骨牌效應」的起點。市場已經用腳告訴我們:價格過高的車子,消費者未必願意再埋單。


因此,台灣政府應該趁這次關稅衝擊,徹底檢討長久以來的保護政策。若一味堅守高關稅與補貼,台灣汽車產業很可能只是「延緩死亡」,而不是「轉型升級」。相反地,若能藉由開放競爭,逼迫廠商提升技術與效率,台灣消費者或許才能真正享有國際水準的車價與品質。


有人擔心,一旦放開關稅,本土產業恐面臨崩解。但我們也該問:到底有多少「本土汽車產業」是真正具備自主技術與國際競爭力?抑或只是「組裝代工」的保護傘產物?這個問題,不只是政府必須回答,產業界也必須誠實面對。


美國對等關稅的上路,對台灣是一記當頭棒喝。它提醒我們,產業政策不能永遠建立在關稅壁壘上。消費者有權利買到合理價格的車子,產業也需要在真正的國際競爭中找到生存之道。台灣車價過高的結構性問題,不能再拖,否則未來的衝擊只會更大。


與其擔心台灣車市「澳洲化」,不如正視一個更迫切的問題:台灣車價何時能與世界接軌?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海嘯級懲罰關稅不是暫時的 別再自我催眠


【鄧哲偉專欄】內需寒冬來襲 普發現金刻不容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