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調查/近5成學生把AI當知己 逾4成學生陷「責任黑洞」:不知誰負責

AI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台灣校園,深刻地重塑中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然而,這群被稱為「AI世代」的數位原住民,準備好了嗎?


《親子天下》針對全台超過1.3萬名國中小學生執行的「AI世代學習大調查」,對象是就讀小學5-9年級的中小學生,這次問卷遍及全台22縣市、657所學校。調查發現,中小學生與AI的頻繁互動,並未轉化為成熟的數位素養。他們一方面擁抱AI作為學習幫手與情感慰藉,另一方面卻在批判思考、倫理辨析與真實社交上,呈現出令人憂心的巨大缺口。



AI世代調查/近5成學生把AI當知己 逾4成學生陷「責任黑洞」:不知誰負責


▲ AI世代調查/近5成學生把AI當知己 逾4成學生陷「責任黑洞」:不知誰負責。(圖/ENews記者AI製圖)



發現一:學生為升學與未來煩惱,近5成把AI當成情感避風港


調查揭示,台灣中小學生的生活正被巨大的壓力籠罩,近半數受訪中小學生(44%)表示「壓力大」或「壓力非常大」。學生的前三大煩惱高度集中在對未來的焦慮,分別是「擔心國中會考」(34%)、「不知道未來可以做什麼」(30%),以及「在校成績不好」(28%)。在這股壓力下,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浮現:AI正成為他們的情感避風港。



AI世代調查/近5成學生把AI當知己 逾4成學生陷「責任黑洞」:不知誰負責


▲ 近半數學生感到壓力大或非常大。(圖/親子天下)



調查中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AI在學生生活中扮演的深刻情感角色。近半數(48.9%)的學生表示會用AI來「聊天」,使其超越所有學習相關用途,成為AI在中小學生群體中最首要的應用。在開放式問題的回覆中,有學生寫下「我的朋友,只有他能和我聊天,在一起」,直白地將AI視為朋友。


這份熱絡的數位互動,映照出的卻是真實社交的蒼白。調查數據顯示,高達37.7%的學生在過去一個月內「沒有和同學或朋友約出去玩」。


台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啟清觀察,當孩子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時,會轉向數位世界尋求慰藉與安全感。AI的隨時陪伴,正填補著因巨大課業壓力而被犧牲的真實友誼空缺。



AI世代調查/近5成學生把AI當知己 逾4成學生陷「責任黑洞」:不知誰負責


▲ 中小學生最大煩惱,擔心會考、成績、不知道未來做什麼。(圖/親子天下)




發現二:逾4成學生陷「責任黑洞」,AI犯錯不知誰該負責


當AI提供錯誤資訊時,誰該負責?調查揭示了AI素養中最大的危機——學生普遍缺乏對工具的批判性思維與使用者責任的認知。高達46.5%的學生選擇了「不知道/沒想過」,陷入一個巨大的「責任黑洞」。更有甚者,有13.7%的人認為應由「AI要負責」,這種將AI擬人化的傾向,是一大警訊。


政治大學學務長、AI專家蔡炎龍分析,當學生的能力尚未成熟,「他分不出好壞,不知道AI寫的答案可能只是中上水準。」這顯示,多數學生僅將AI視為一個權威的「答案機」,而非需要使用者謹慎判讀的工具,這成為數位素養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發現三:逾1成學生視AI為「複製貼上」工具,壓力是最大推手


當AI從學習的輔具,降級成「作業外包商」,倫理的困境也隨之而來。調查顯示,全體學生中,超過一成的學生(11.8%)直白地認為,用AI寫作業「很合適,複製貼上很省力」。


數據進一步顯示,這種作弊傾向與學生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密切相關。在感到「壓力非常大」的學生中,有四分之一(25%)傾向選擇捷徑,認同「複製貼上」作業很合適。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大數據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胡筱薇觀察,AI太過方便,反而「偷走了孩子困惑的權利」,讓他們不願多想便直接尋求答案。



發現四:「愈懂AI,愈懂負責」,熟悉度與批判性思維高度相關


調查數據也揭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現象:對AI愈熟悉,反而愈懂得負責任地使用它。



  • 更具批判性思維:對AI「聽過且會用」的高度熟悉學生中,有六成一表示「經常或總是」會想到網路資訊可能有假,遠高於對AI陌生的學生群體。

  • 倫理感更強:當AI出錯時,高度熟悉的學生有更高比率認為應由「使用者自己負責」,而非將責任推給AI。

  • 更不傾向無腦抄襲:他們認同「複製貼上很省力」的比例(11.7%),遠低於對AI「完全沒聽過」的學生(24.8%)。



這項發現傳遞了一個重要訊息:與其因噎廢食地禁止學生接觸AI,不如積極地引導他們深度使用與互動。唯有真正理解工具,才能培養出駕馭工具所需的批判性思維與責任感。



專家提供解方:從「心對心」陪伴到「腦對腦」思辨


面對AI帶來的挑戰,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全面禁絕並非解方,真正的關鍵在於接受AI為新常態,並積極思考如何引導、如何共存。



解方一:重建「心對心」的引導,對抗認知外包


胡筱薇副教授強調,快樂學習的關鍵始終在於「大人的陪伴」。她建議,當孩子拿著AI作品詢問:「漂亮嗎?」家長可以反問:「那你覺得呢?你喜歡嗎?為什麼?」藉此培養孩子的價值主張,鼓勵他們形成自己的觀點。


前芬蘭教育部長、國際文憑組織(IB)總監海諾南(Olli-Pekka Heinonen)也建議家長對孩子提出開放問題,例如:「今天學到了什麼?」將學習焦點從成績轉移到過程本身。



解方二:改革教學現場,建立清晰的AI使用規則


與其禁止,不如建立清晰的遊戲規則。日本聖瑪麗國際學校學習總監陳巧茵分享,學校採納OECD建議,將作業的AI使用程度分為「0~5」等級,並要求學生提交作業時,必須像引用文獻一樣,標示出AI的使用方式、程度與提示詞。


胡筱薇也建議,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AI使用者,轉變為客觀的評估者,例如要求學生找出AI解題過程中的五個錯誤,藉此訓練批判性思維。



解方三:保護「留白」時間,從手機搶回注意力


資深校園臨床心理師柯書林(K老師)指出,「只要有手機就不會留白」,而這段放空時間對大腦至關重要。他認為重點在於「給予孩子多元的興趣,從手機搶回一點時間。」如果家長希望孩子的興趣仍要「有用」、對課業有幫助,「那手機就會完勝。」



培養與AI共生的「數位公民」


《親子天下》的調查清晰地指出,AI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前芬蘭教育部長海諾南接受《親子天下》採訪時表示:「我們不能光仰賴心理輔導,而是要為年輕人裝備好面對世界的能力,並將其融入教育中,使他們能夠因應壓力,克服挑戰。」


這份調查的最終指向,是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成為能與AI協作,也能思索自我價值的「數位公民」。這需要師長重拾「心對心」的陪伴,引導孩子思考,並在教學現場建立清晰的AI使用規則。


這些複雜的挑戰,需要親、師、生與社會各界共同面對。為了更深入地探討解方,《親子天下》今(17)日正式出版《2026教育趨勢報告:AI世代駕馭學習新宇宙》,完整解析本次「AI世代學習大調查」的發現,並探討AI時代的教育解方。


同時,一年一度的實體盛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也將於9月24日星期三,於臺北文創中心登場。我們誠摯地邀請所有關心下一代教育的夥伴,與我們一同剖析問題、分享洞見,為AI世代的孩子,尋找一條更健康、更具韌性的成長道路。




調查說明


親子天下「2025 AI世代學習大調查」由《天下雜誌》調查中心執行,調查對象為全台國中生與國小高年級生,依縣市國中小學生人數比例採分層抽樣,網路問卷與紙本問卷並行,調查時間為2025年5月12日至6月13日,有效樣本共13,115份 。

更多eNews報導
颱風季來了!10天後恐現「颱風窩」 氣象專家示警:規模恐超丹娜絲
土城惡男當街殘殺妻子、小姨子!死者身份曝光 李進良悲痛:幫到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