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名醫張耀元婉拒「整張臉重做」 用同理心守住醫療真正價值
(記者蔡函錚/綜合報導)在醫學美容成為日常選項的時代,許多人以為「變美」是一場單純的外貌工程。但對整形醫師張耀元而言,每一次手術都是一場心理對話—他不只修飾臉龐,更陪伴人們面對內在的不安。

圖/張耀元長期投入醫學美容臨床與教學,擁有豐富手術經驗,期待自己能成為台灣醫學美容的「守門員」。(張耀元 提供)
張耀元:傾聽是手術前的第一步
張耀元醫師長期投入醫學美容臨床與教學,擁有豐富手術經驗,也被譽為台灣醫學美容的「守門員」。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他的技術,而是他在診間裡那份細膩的傾聽。
「每個走進診間的人,身上都有一段故事。」張耀元說。有的人為了愛情、為了工作,也有人只是希望重新喜歡鏡中的自己。他認為,醫師的第一步不是拿起手術筆,而是了解對方為什麼想改變。
「有時候她要的不是雙眼皮,而是被看見。」張耀元分享,一位年輕女性曾來諮詢,提出要「整張臉重做」。經過長時間對談後,才發現她剛經歷失戀,想藉著改變外貌來逃避痛苦。
「那時我就跟她說,你不需要換一張臉,你需要的是重新相信自己。」最後他婉拒了手術,並轉介她接受心理諮詢。這樣的選擇,也讓患者在之後主動回來感謝他,「那一刻,我才知道醫療真正的價值,不只是動刀,而是守住人。」
引導取代迎合,安撫焦慮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面對現今醫美產業競爭激烈、廣告誇大不實的現象,張耀元始終堅持專業原則。「醫美不該是迎合,而是引導。」他說。
許多患者一開始帶著焦慮與比較的心態,希望透過手術改變命運;但張耀元強調,「安撫焦慮,比追求完美更重要。」他在診間裡常提醒患者:「醫美不是要讓你變成別人,而是讓你更自在地做自己。」這份態度,也讓許多患者在求美過程中重新找到自信。
從國際視野到本土實踐的張耀元
成功大學醫學系畢業的張耀元,選擇踏出台灣到世界各地的頂尖醫療機構深造。從韓國首爾江南區到美國比佛利山莊,他用實際行動詮釋「醫學無國界」的精神。
早在韓流整形文化席捲亞洲之前,張耀元就已經敏銳地察覺到韓國整形技術的獨特價值。「那時候大家對韓國整形還很陌生,我算是台灣最早一批到韓國學習的醫師。」他先後在韓國首爾高蘭登整形診所和心眼美診所擔任研究員,親身體驗韓國整形界的精工細作文化。
張耀元觀察到,韓國整形業的發展與當地流行文化密不可分,這種市場導向的思維模式,讓韓國整形業能夠快速回應社會潮流的變化。而在美國比佛利山莊、洛杉磯及亞特蘭大的進修經歷,又讓他體驗到截然不同的風格。
「美國和韓國的整形風格完全不同。」張耀元分享,「美國是正統派,一切都有深厚的解剖知識與邏輯思維當背景,強調學術基礎;韓國則相對比較創新,以客人需求和流行文化為主要思考目標。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守護醫美的良心與信任
近年來,國內外醫美糾紛頻傳,消費者對安全與信任的疑慮逐漸升高。張耀元認為,「醫師要重新找回醫療的本質。」他呼籲同業回歸醫療倫理,拒絕不實行銷與過度手術。
「當一個人願意把臉交給你,那不是客戶關係,而是一種信任。」多年來,張耀元致力於醫美安全教育與技術指導,希望台灣能成為亞洲最安全、最有醫德的醫美環境。
目前在京硯聯合診所整形外科擔任整形外科醫師的張耀元,不是單純地複製韓國或美國的模式,而是結合台灣人的需求和文化背景,創造出適合本地的醫療服務。他也積極參與學術交流活動,將世界各地的先進技術帶回台灣,推動台灣整形外科的國際交流。
他笑說,自己最大的成就感,不是成功改變多少人的外表,而是看見那些人在術後重新笑出來。「手術台下的我,是醫師;但走下手術台,我更想成為傾聽者。」在濾鏡與修圖橫行的時代,張耀元選擇用同理心提醒人們:真正的美,不在於外貌的改造,而是那份被理解後的安心。
更多引新聞報導
日本月台「激戰」曝光!制服情侶忘情拉裙親熱 前後搖晃長達一分鐘
防堵非洲豬瘟傳播 新北即禁廚餘養豬啟動緊急清運機制
- 記者:蔡函錚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