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工研院攜手培育無人機飛手
「第一屆慈濟基金會無人機飛手培育課程」,5月24日在工業技術研究院中興院所正式開營並展開第一周兩天的課程,為期八周八天的計畫分為學科與術科並行,工研院提供師資及設備,教導全臺慈濟急難救助隊志工無人機的知識及運用,讓科技與慈悲結合發揮大愛,結業時將頒發時數證明,以利於學員考取合格證,日後能夠確實掌握災情,讓救援及時完成任務,此次共有39位學員參與受訓。
慈濟慈發處主任呂芳川表示,偏鄉處的山腳、山腰都是容易災害發生之處,因應社會脈動,急難救助隊需要及時立即性瞭解當地災況,就如高雄氣爆現場只有全場無人機能夠發揮強項及需要。
工研院公益委員會秘書長賴志紳表示,工研院工業計劃與與慈濟合作過很多項目,救難隊若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依照實際發生的狀況,後續再由工研院的公益計畫經費去研發,研發人員的智慧財產權是無法以金錢衡量。
八天一系列的課程,工研院無人機系統技術部的六位師資傳道授業,並以無償的授課及提供十台無人機作為上課操作使用,學科涵蓋了民用航空法及相關法規、基礎飛行原理、氣象、緊急處置及飛行決策。
學員來自全臺各區,有從南部屏東、嘉義北上,凌晨四點左右就出發,展現出勢在必行的熱忱,報名的盛況也由原本限額二十人數暴增到三十九人次,藉此傳承各區年輕學子,傳遞經驗。
來自中區的急難救助隊員陳榮堅表示,他本身在學校教AI課程,對於這項科技有相關連結;願意承擔無人機的種子,期許山難可以利用空拍找出問題,後段分析,來上課前已經先涉獵一些相關知識,學科看起來很複雜,真正操控不一樣,容易操作上手。
學員中最年輕的是來自南區急難救助隊員-33歲的志工陳柏維,天未亮就從屏東出發到新竹,對於課程內最印象深刻的是罰金問題,如:禁區、公斤數、合格證、禁航區若是違反法規,罰緩額度依情節與安全影響程度,行政罰則從新台幣一萬元到一百五十萬元不等。
擁有十年經驗的急難救助隊員郭坤良,憶起課堂上講到氣流大小操作的時候,推動方向會導致無人機無法操控,影響穩定性,需要實戰經驗分享的地方;天候觀察也很重要,雲層多寡、雨來之際,要抓住空檔時間去執行無人機的任務。
無人機飛手培育課程是一門需要學科的理論結合操作的絕佳課程,學員將具備災情勘查、遠距離物資運輸、即時影像運輸的能力,未來無人機加入急難救助隊是救災、防災的生力軍,也歡迎更多有志青年一起加入。
(撰文:陳美鳳/拍攝:羅金田)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