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藍綠站出來 為何要反對服貿?
服貿一簽,不僅受衝擊的產業急得直跳腳,尤其導致朝野嚴重對立,多位學者更抨擊馬政府「搞不清楚狀況」,撇開經濟利益不談、根本是純粹的政治問題!如今戰場一路從立院延燒到服辯,「馬蘇辯論」終於粉墨登場,民調顯示超過六成民眾贊成辯論。不過,議題那麼大、細節又繁複,難道短短兩個小時真能越辯越明?抑或,民眾看到的只是兩黨主席號召民心的最佳表演時刻?
反對聲浪為何未曾減少?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自六月簽署之後,直至今日仍然爭議不斷,於是,馬政府「全體出動」,經濟部撲天蓋地的請專家學者喝下午茶,九月進行的「馬蘇辯論」更是快速拍板,「悶」了好久的馬總統,決定親自站上火線,為至今仍躺在立法院的服貿,尋找脫困的機會。
馬英九自信滿滿,認為「反服貿理由不堪一擊」,強調服貿對GDP的顯著成長、對台自由貿易市場的貢獻、對大陸投資移民的嚴格控管,尤其表示陸方對我方開放條件特優,簽訂服貿都是為了協助台灣業者做生意!
既然「衝擊極小化、利益極大化」,聽來多是利大於弊,那又為何招來民進黨猛批、學者駁斥、業者跳腳,甚至根據中時的最新民調顯示,竟有高達半數民眾始終高舉著反對旗幟?
而且,馬英九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二○一○年的雙英ECFA辯論,他之所以能夠贏得ECFA民調,主因是夾持著二○○八年總統大選狂勝二二○萬票餘威,更重要的是,那時洽簽ECFA的馬政府,比起二○一三年洽簽服貿的馬政府,不管是準備程度或溝通力道,都要好上千百倍!
如今碰上民調空前低迷的馬英九,加上空前準備不周的經濟部,以及空前溝通不力的馬政府,如此連續三壞球,就算服貿辯論馬辯得再好,人民又能再信他幾分?
服貿GDP效益 只增加統一超商一週的營收
據中經院估算,服貿生效後,預估可使台灣的GDP增加九七○○萬至一.三四億美元,增加率介於○.○二五至○.○三四%之間,如此言之鑿鑿、大聲宣傳,卻被外界譏笑為「只增加統一超商一週的營收」,引發質疑。
「而且,中經院對我國服務業、對GDP的評估是根據以往大陸對香港開放的經驗而設算出來的,」林向愷指出,香港的服務業較我國發達,根本是高估了台灣。加上服務與商品的性質本來就不同,商品貿易自由化談的是關稅降低,只有商品在移動而已,但是服務貿易自由化它涉及的是資金跟人員的移動,很難量化,更難評估!
再說中經院的調查報告是以「十年」為單位,十年內GDP僅增加○.○二五至○.○三四%,這樣有必要簽嗎?面對外界大張撻伐,中經院竟還辯稱「開放不夠」,林向愷痛批並舉例說道,美國國父華盛頓晚年病重,醫生以「放血法」治療,放血六五%後不治,醫生竟說,放更多血就可救活他?!
如今台灣似乎就在體驗「放血」謬論,繼續開放已經證明有很大疑慮,但政府仍做出可議的決策,從ECFA到服貿,都是「經濟上不可思議,政治上可以理解」。
因為從一開始的黑箱作業到現在催促立院闖關,甚至到年底的貨貿協議,馬政府自始至終皆把大家蒙在鼓裡、本末倒置,立法委員李俊俋無奈表示,服務業一直都是台灣的強項,「大陸進來把我們的know how全部學走,之後再將資金抽走、人才帶走,到時台灣還剩下什麼?」大陸政府非常聰明,反倒馬政府笨得可以,「國民黨總是以自由化、國際化來包裝,也不看看對象是誰,一但服貿簽下去,貨貿還難嗎?兩岸一中共同市場就不遠了,」如此親中令人匪夷所思。
國內市場被壟斷 金融業被控制
許多人形容服貿無疑為「包著糖衣的毒藥」,尤其衝擊台灣的中小型企業,馬總統卻依然講得很天真,他說台灣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所以這些陸資企業來台不會形成獨占。
不過,馬英九卻忽略了,台灣跟大陸之間在生活習慣、文化語言差異比較小的情況下,一旦開放衝擊很大,不應以我國在WTO對其他國家的承諾做為這次服貿開放的標準。
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在WTO對菲律賓承諾開放所有服務業,菲律賓人會不會來台灣開美容院?即使收費低廉,言語不通你也不太願意給他服務。因為這一特色,WTO談到勞力密集的這些行業一般都不是開放的重點,相反地,馬政府卻急著想把台灣最有利、高價值的產業往外送!
除此之外,服貿更忽略掉兩國產業組織差異,林向愷進一步說明,一般陸資來台好像都是民營企業,但幾乎所有民營企業背後都有官方資本的色彩,「台灣認為在商言商,大陸的在商言商則參雜著統戰的目標。」大陸最重要產業組織來台灣賺多賺少其實不重要,而是要破壞台灣整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系。
例如大陸觀光客,占台灣外籍觀光客中約八、九成,如此大陸觀光客就形成在台灣觀光業市場裡的獨買力量。雖說服貿裡講得很清楚,我國對大陸旅行社開放到台灣開店只能做在地的生意,不能去接大陸觀光客,但大陸的國營旅行社也很清楚他不會透過服貿進來,利用假港資,大陸已經買了大概三家台灣經營不善的旅行社,第一步壓低團費,團費壓的很低後台灣在地的旅行社只有兩條路:要不然你就跟他拼,要不然你就退出。一方面大陸只要把整個市場打亂,變形成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最後很多人選擇退出,其實大陸還是可以壟斷。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3年9月號】
反對聲浪為何未曾減少?
李俊俋批評馬政府根本就是為了簽協議而簽協議,相關衝擊評估都還沒完成就急著開放,罔顧台灣人民的權益。(李俊俋/提供)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自六月簽署之後,直至今日仍然爭議不斷,於是,馬政府「全體出動」,經濟部撲天蓋地的請專家學者喝下午茶,九月進行的「馬蘇辯論」更是快速拍板,「悶」了好久的馬總統,決定親自站上火線,為至今仍躺在立法院的服貿,尋找脫困的機會。
馬英九自信滿滿,認為「反服貿理由不堪一擊」,強調服貿對GDP的顯著成長、對台自由貿易市場的貢獻、對大陸投資移民的嚴格控管,尤其表示陸方對我方開放條件特優,簽訂服貿都是為了協助台灣業者做生意!
既然「衝擊極小化、利益極大化」,聽來多是利大於弊,那又為何招來民進黨猛批、學者駁斥、業者跳腳,甚至根據中時的最新民調顯示,竟有高達半數民眾始終高舉著反對旗幟?
而且,馬英九忘了最重要的一點,二○一○年的雙英ECFA辯論,他之所以能夠贏得ECFA民調,主因是夾持著二○○八年總統大選狂勝二二○萬票餘威,更重要的是,那時洽簽ECFA的馬政府,比起二○一三年洽簽服貿的馬政府,不管是準備程度或溝通力道,都要好上千百倍!
如今碰上民調空前低迷的馬英九,加上空前準備不周的經濟部,以及空前溝通不力的馬政府,如此連續三壞球,就算服貿辯論馬辯得再好,人民又能再信他幾分?
服貿GDP效益 只增加統一超商一週的營收
據中經院估算,服貿生效後,預估可使台灣的GDP增加九七○○萬至一.三四億美元,增加率介於○.○二五至○.○三四%之間,如此言之鑿鑿、大聲宣傳,卻被外界譏笑為「只增加統一超商一週的營收」,引發質疑。
「而且,中經院對我國服務業、對GDP的評估是根據以往大陸對香港開放的經驗而設算出來的,」林向愷指出,香港的服務業較我國發達,根本是高估了台灣。加上服務與商品的性質本來就不同,商品貿易自由化談的是關稅降低,只有商品在移動而已,但是服務貿易自由化它涉及的是資金跟人員的移動,很難量化,更難評估!
再說中經院的調查報告是以「十年」為單位,十年內GDP僅增加○.○二五至○.○三四%,這樣有必要簽嗎?面對外界大張撻伐,中經院竟還辯稱「開放不夠」,林向愷痛批並舉例說道,美國國父華盛頓晚年病重,醫生以「放血法」治療,放血六五%後不治,醫生竟說,放更多血就可救活他?!
如今台灣似乎就在體驗「放血」謬論,繼續開放已經證明有很大疑慮,但政府仍做出可議的決策,從ECFA到服貿,都是「經濟上不可思議,政治上可以理解」。
因為從一開始的黑箱作業到現在催促立院闖關,甚至到年底的貨貿協議,馬政府自始至終皆把大家蒙在鼓裡、本末倒置,立法委員李俊俋無奈表示,服務業一直都是台灣的強項,「大陸進來把我們的know how全部學走,之後再將資金抽走、人才帶走,到時台灣還剩下什麼?」大陸政府非常聰明,反倒馬政府笨得可以,「國民黨總是以自由化、國際化來包裝,也不看看對象是誰,一但服貿簽下去,貨貿還難嗎?兩岸一中共同市場就不遠了,」如此親中令人匪夷所思。
國內市場被壟斷 金融業被控制
許多人形容服貿無疑為「包著糖衣的毒藥」,尤其衝擊台灣的中小型企業,馬總統卻依然講得很天真,他說台灣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所以這些陸資企業來台不會形成獨占。
不過,馬英九卻忽略了,台灣跟大陸之間在生活習慣、文化語言差異比較小的情況下,一旦開放衝擊很大,不應以我國在WTO對其他國家的承諾做為這次服貿開放的標準。
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在WTO對菲律賓承諾開放所有服務業,菲律賓人會不會來台灣開美容院?即使收費低廉,言語不通你也不太願意給他服務。因為這一特色,WTO談到勞力密集的這些行業一般都不是開放的重點,相反地,馬政府卻急著想把台灣最有利、高價值的產業往外送!
除此之外,服貿更忽略掉兩國產業組織差異,林向愷進一步說明,一般陸資來台好像都是民營企業,但幾乎所有民營企業背後都有官方資本的色彩,「台灣認為在商言商,大陸的在商言商則參雜著統戰的目標。」大陸最重要產業組織來台灣賺多賺少其實不重要,而是要破壞台灣整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系。
例如大陸觀光客,占台灣外籍觀光客中約八、九成,如此大陸觀光客就形成在台灣觀光業市場裡的獨買力量。雖說服貿裡講得很清楚,我國對大陸旅行社開放到台灣開店只能做在地的生意,不能去接大陸觀光客,但大陸的國營旅行社也很清楚他不會透過服貿進來,利用假港資,大陸已經買了大概三家台灣經營不善的旅行社,第一步壓低團費,團費壓的很低後台灣在地的旅行社只有兩條路:要不然你就跟他拼,要不然你就退出。一方面大陸只要把整個市場打亂,變形成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最後很多人選擇退出,其實大陸還是可以壟斷。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3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