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防治行動3-3】十大死因防治斷層 呼籲將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國家計畫


【COPD防治行動3-3】十大死因防治斷層 呼籲將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國家計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施建宏/台北報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中,卻是少數仍未建立國家防治計畫的重大疾病。立委陳菁徽指出,政策缺口使患者長期被忽視,呼籲政府應將COPD重新納入公共衛生體系,推動早期篩檢與持續治療管理,以降低共病與死亡風險。社團法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則強調,若能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搭配政策推動與藥物創新治療,不僅能減少死亡人數,也能讓患者重新找回尊嚴與生活的主動權。


陳菁徽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台灣十大死因中唯一沒有國家級防治計畫的疾病,這樣的政策缺口導致患者長期被忽視。她指出,COPD並非單一呼吸系統疾病,而是一種會引發多重共病的慢性病,常伴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部分癌症,彼此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使患者生活品質與呼吸功能急速下降。若未及早篩檢與治療,不僅病情容易惡化,併發症也會不斷增加,導致長期住院與家庭照護負擔。



【COPD防治行動3-3】十大死因防治斷層 呼籲將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國家計畫


她強調,吸菸者、老年人及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族群都是高風險對象,卻常缺乏自覺,誤以為只是體力衰退或老化現象。陳菁徽呼籲,政府應加強高風險族群的健康教育與篩檢宣導,讓民眾了解早期診斷的重要性。透過定期檢查與長期治療,可以有效延緩肺功能惡化,降低共病風險並改善生活品質。她並指出,許多患者並非因呼吸衰竭而亡,而是死於相關的心血管疾病或併發症,顯示整體防治策略應更全面。


陳菁徽認為,COPD的防治應結合預防、早期篩檢與持續治療管理。政府應重新啟動並完善COPD防治計畫,提升醫療可近性與治療水準,確保患者無論身處都市或偏鄉都能獲得及時有效的照護。她強調,只有在政策層面補上缺口,讓公部門、醫界與患者團體共同投入,才能真正降低COPD對社會與家庭造成的長期負擔。



【COPD防治行動3-3】十大死因防治斷層 呼籲將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國家計畫


潘怡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病友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長期症狀與心理壓力。患者在病情控制不佳時,除了出現咳嗽、喘息、胸悶等典型症狀,甚至連翻身、喝水都困難,生活無法自理。她說,許多病友因長期治療無明顯改善而感到沮喪,甚至停藥導致惡化。當病情反覆發作、必須頻繁住院時,不僅病人身心俱疲,家屬也承受長期照護的焦慮與壓力,工作與生活品質全面下降,進而導致社會的勞動力減損。


潘怡伶表示,COPD多屬後天形成,與吸菸、長期接觸粉塵或化學物質有關。這些刺激物使支氣管慢性發炎、組織增生,造成氣道狹窄與肺功能下降,讓患者如同「每天都在溺水」。中重度病患常需長期吸氧或依賴呼吸器維持生命,生活極度受限。她指出,雖然傳統治療以症狀控制為主,但隨著醫療科技進步,新型生物製劑已能有效降低發炎與急性惡化,改善呼吸功能與生活品質,讓患者有機會穩定病情、延緩惡化。


她強調,COPD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八名,卻是少數沒有國家級防治計畫的重大疾病。這項疾病不易被早期察覺,也缺乏明顯症狀,因此往往被忽略。潘怡伶呼籲政府重新檢視COPD防治政策,應結合專家與病友團體,強化篩檢、教育與治療資源,提升民眾病識感。她指出,若能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搭配政策推動與藥物創新支持,不僅能減少死亡人數,也能讓患者重新找回尊嚴與生活的主動權。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攝影記者施建宏、林佑威攝、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COPD防治行動3-1】肺阻塞病識感不足 早篩早治縮短不健康餘命


【COPD防治行動3-2】沉默的呼吸危機 早期介入重拾家庭希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