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防治行動3-2】沉默的呼吸危機 早期介入重拾家庭希望


【COPD防治行動3-2】沉默的呼吸危機 早期介入重拾家庭希望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胡照鑫、施建宏、林佑威/台北報導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被譽為「沉默的殺手」,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誤認為老化或感冒,等到出現明顯喘息、胸悶時,肺功能往往已大幅受損。立委蔡易餘以父親罹病的經歷,呼籲政府應建立完整的防治與支持機制;立委黃秀芳則指出,應推動早期篩檢與復健補助,讓病人「有力氣生活」,避免等到病情惡化才治療。


蔡易餘回憶,父親從40多歲開始出現長期咳嗽、氣喘症狀,他雖知道爸爸是肺阻塞患者,但也搞不清楚肺阻塞和肺纖維化到底有什麼不同,「我也是到很後面才知道,原來那是完全不一樣的病」。直到父親62歲那年病情惡化,住進台大加護病房,後期只能靠插管輸氧維持,「那段時間家裡幾乎停擺,所有人都圍著病房轉」。



【COPD防治行動3-2】沉默的呼吸危機 早期介入重拾家庭希望


他感嘆,外界對COPD的認識仍相當不足,常以為只是「抽菸咳嗽」,卻不了解家屬要承受多少焦慮與孤單。缺乏喘息服務,讓主要照顧者幾乎沒有時間休息,生活被病情牢牢綁住。蔡易餘認為,COPD不只是醫療問題,更是家庭與經濟問題。他呼籲政府應讓病人更早納入長照體系,提供看護與支援服務,同時在巴氏量表中納入COPD的特殊評估,讓患者與家屬能獲得更實際的協助。


「其實這個病可以穩定,只要早期發現、持續治療,就能延緩惡化。」蔡易餘說,父親換肺後情況明顯改善,讓他更深刻體會「早期介入」的重要。他也鼓勵病友與家屬不要失去希望,「長期陪伴絕對是有效的,穩定的照顧與治療不只延長病人的生命,也讓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回到正軌」。



【COPD防治行動3-2】沉默的呼吸危機 早期介入重拾家庭希望


黃秀芳指出,好的政策應該讓病人「有力氣生活」,而非等到惡化才治療。她強調,COPD若能穩定控制,不僅能減少住院,也能減輕家庭經濟與健保支出。「當患者能控制病情、恢復健康,家庭壓力自然減輕,甚至能重新投入職場,對社會整體都是正向循環」。


她分享,許多7、80歲的長輩因早年吸菸,晚年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這些人其實都願意治療,但往往不知道該去哪裡檢查,也缺乏長期追蹤機制」。黃秀芳呼籲,政府應擴大肺功能篩檢與復健補助,讓基層診所與長照體系合作,幫助病人就近追蹤。如果能早期發現、穩定治療,病人少住院、家屬壓力小,健保也能減少負擔。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攝影記者施建宏、林佑威攝、pngtree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COPD防治行動3-3】十大死因防治斷層 呼籲將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國家計畫


【COPD防治行動3-1】肺阻塞病識感不足 早篩早治縮短不健康餘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