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防治行動3-1】肺阻塞病識感不足 早篩早治縮短不健康餘命


【COPD防治行動3-1】肺阻塞病識感不足 早篩早治縮短不健康餘命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王佐銘、施建宏、林佑威/台北報導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卻仍被低估。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學會理事長林鴻銓指出,COPD不僅使患者呼吸困難、生活受限,更造成家庭長期照護壓力,中重度患者更是在疾病後期控制困難,傳統治療成效有限,現有生物製劑已證實可降低急性惡化與住院風險,應積極導入以協助患者恢復生活品質。立委王正旭表示,重症患者常需氧氣或他人協助才能行動,長期下來對身心與家庭都是巨大負擔。若政府能建立完善的公共政策與支持系統,協助患者早期診斷、穩定治療,不僅能減少家庭壓力,也有助縮短國人「不健康餘命」,是建構健康台灣的重要課題。


林鴻銓說明,國人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認識普遍不足。多數人知道抽菸會導致肺癌,卻不了解COPD更為常見且危險,會使生活品質逐漸惡化,甚至導致心血管疾病或肺癌而死亡。他表示,COPD的確診必須透過肺功能檢查,僅靠X光無法判斷,但目前基層院所多半未配備相關儀器,導致患者延誤治療。他估計,全台約有八十至一百萬名高風險族群或患者,實際病例恐被低估。由於診斷不足,許多病人直到中重度才確診,錯失早期介入的黃金時間。



【COPD防治行動3-1】肺阻塞病識感不足 早篩早治縮短不健康餘命


林鴻銓提到,COPD的治療挑戰在於共病複雜。除呼吸系統外,還常伴隨心血管疾病、代謝異常、骨質疏鬆及焦慮憂鬱等問題,單靠藥物難以控制病情。他強調,非藥物治療同樣關鍵,包括戒菸、規律活動、接種疫苗及肺部復健等,都有助於降低住院與死亡率。他指出,部分患者甚至因使用類固醇導致骨質疏鬆或背痛,常誤以為是骨科問題,錯失正確診治。研究顯示,COPD患者中約七成有骨質疏鬆、六成有心血管疾病,女性患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更是一般人的兩倍,顯見共病風險高度重疊。


他進一步表示,近年治療正朝向個人化與標靶化發展,尤其針對中重度患者,已有生物製劑可降低急性惡化與住院風險,改善肺功能與生活品質。林鴻銓指出,傳統藥物仍是基礎,但若能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再搭配復健、運動等多面向介入,病情將趨向穩定,對肺功能將顯著改善。他也呼籲,臨床應加強問卷篩檢,針對年齡、抽菸史與慢性咳嗽等高風險族群導入肺功能檢查,取代全面普篩以有效利用資源。透過早期發現與創新治療,不僅能減少反覆住院,更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與社會參與。



【COPD防治行動3-1】肺阻塞病識感不足 早篩早治縮短不健康餘命


王正旭指出,COPD患者常見長期咳嗽、氣喘與活動受限,嚴重時連下床都困難,痰卡喉影響呼吸,造成明顯不安,也迫使家屬長時間在旁照看,形成高度依賴與沉重照護壓力。若有完善的公共政策介入,能協助重度患者獲得妥善照護,減輕家庭負擔,並有機會縮短所謂的「不健康餘命」,這是建構健康台灣的重要課題。


他強調,危險因子中吸菸關鍵,應同步推動戒菸與健康教育;對40歲以上或菸齡逾20年的族群主動關懷與篩檢。在臨床上須先有正確診斷與評估,才能設定合宜治療;平時則強化呼吸訓練、規律運動與營養補充等長期管理。最重要的是讓民眾理解:COPD並非單純的「老了會喘」,而是需要積極面對與持續管理的慢性疾病。


王正旭表示,許多COPD患者在此期間可能仰賴氧氣、呼吸器甚至臥床,生活品質與家庭經濟都受影響。若能及早發現並穩定控制,患者可延緩失能、維持自理與活動能力,減少反覆住院與照護依賴,甚至能重返職場,進一步降低家庭與社會整體負擔。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攝影記者施建宏、林佑威攝、freepik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COPD防治行動3-2】沉默的呼吸危機 早期介入重拾家庭希望


【COPD防治行動3-3】十大死因防治斷層 呼籲將慢性阻塞性肺病納國家計畫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