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亞馬遜都在用的管理法!企業顧問揭「蜂巢思維」助團隊成長

你有聽過「蜂巢思維」嗎?企業管理顧問希凡.麥克赫爾在《蜂巢思維》中深入剖析過度控制如何導致管理失靈,並提出透過「蜂巢思維」創造有意義且持久的變革。這種方法讓團隊自主協作、自我修正,不僅更有效率達成目標,也能激發創新,促進團隊持續成長。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下午的陽光中,數千隻蜜蜂從蜂巢起飛,分散地降落在附近的枝幹上。他們得在幾天之內找到新的居處,否則就面臨著族群滅亡的風險,因為附近到處都有掠食者虎視眈眈,而夜間驟降的氣溫也很危險。

牠們的哨兵會飛離暫時的休息處,四處尋找築巢的理想地點。蜜蜂鮮少選擇第一個找到的地點,而是會由數百個探子多方蒐集資訊,並且仔細彙整。如果你面對的任務就像蜂群找家那麼重要,就應該非常謹慎小心。



組織如何創新變革?

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領導變革的方式,就是透過試驗和學習。亞馬遜花了4年時間在火焰機的研發,但新手機在2014年推出時,卻慘遭滑鐵盧。

面對失敗,貝佐斯對員工的回應呢?「關於火焰機,你不應該花一分一秒感到難過。答應我,你們不會因此而睡不好,一分鐘也不行。」

事實上,在失敗後若能好好睡上一覺,似乎真的能讓美夢成真:他們創造了新的聲音辨識軟體,以及後續的智慧音響「Echo」,其內建的數位助理可以回答我們的各種問題,例如:「Alexa,2024年的澳洲網球公開賽女子組冠軍是誰?」

多年以來,我請不同的管理者描述他們追求的變革給我聽。他們幾乎總是給我符合邏輯的步驟,解釋該從A點到B點到C點,才能達到目標。然而,現實卻從來不是如此,所以我們要來看看蜂巢濾鏡的第2個步驟:實驗。

在探索未知的領域時,你一定會遭遇意料之外的沼澤或山丘,因而必須繞道,甚至需要到處躲避掠食者的突襲。畢竟,外頭的世界就如同危險的叢林。蜜蜂很清楚這一點,你也該如此。就來看看旅途中的重要步驟吧:重新設計你的運作模式,以利變革發生。

尋找新家的蜜蜂知道,如果要成功通過瞬息萬變的叢林,牠們就得建立起新的運作模式。成功於否,取決於能否用「變革運作模式」取代「生產運作模式」。在每一種運作模式中,群體的成員都有各自的角色。蜂群的生產運作模式包含下方的角色:

  • 照護者:牠們是新生的蜜蜂,負責照顧蜂群的幼體、哺餵女王蜂,並且將要用蜂蜜分給病弱者;
  • 蜜蜂生產者:在女王蜂2~3年的生命週期中,每天都會和雄蜂產下大約2000顆卵。
  • 蜂蜜製造者:這些蜜蜂會把花粉和花蜜分解,形成單純的糖漿,儲藏在蜂巢中。
  • 覓食者:這些成年的蜜蜂會離開巢穴,採集花粉和花蜜。
  • 建築者:是12天大的蜜蜂,具有分泌蜂蠟的腺體,能建造蜂巢。變革運作模式需要的則是不同的角色組成。
  • 組織者:這些蜜蜂會安排女王蜂的繼位者,接著把目前的女王蜂推到蜂巢外,讓牠帶領蜂巢一半的成員離開;
  • 指揮者:也就是帶領大約兩萬隻蜜蜂離開蜂巢的女王蜂,牠會發送訊號讓其他蜜蜂在附近的枝幹上棲息。
  • 新家探尋者:一共由數百隻蜜蜂組成,會尋找適合築巢的中空樹幹、老舊穀倉,或是廢棄建築物,然後回到蜂群,透過舞蹈分享牠們蒐集到的情報。
  • 溫度維持者:這些蜜蜂幫助蜂群將溫度維持在攝氏35度左右。牠們在白會創造通風口,而當夜晚溫度降低時,則會透過顫抖來產生熱量。
  • 警衛:牠們是較年長的蜜蜂,尾部的針刺已經發展成熟,會隨時保持警戒,守護蜂群暫時的棲息處。



上述的訊息,對現今的商業叢林能帶來什麼啟發呢?假如面對變化,你採取的是傳統的機械式改革方式,就會枯等著管理高層傳下來的指令。倘若你用的是以前的社交網絡模式,那麼就得仰賴「高手」或「帶動者」才能推動變革。

在新的生態系統變革模式中,你的旅程那從重新定義角色、重新設計運作模式開始,形塑你獨一無二的變革計畫。



3個變革成功的案例

1. 亞馬遜的「兩個披薩」運作模式

當傑夫.貝佐斯在1994年創立亞馬遜時,消費者並未馬上接受線上買書這個概念。貝佐斯知道,亞馬遜需要適應力和反應力都很高的組織,才能讓品牌變得家喻戶曉。在他的「兩個披薩」運作模式中,團隊的人數不能太多,必須是相當可以吃掉「兩個披薩」的人數即可,這樣的團隊扮演起極度注重客戶的「企業家」角色。

貝佐斯直覺地知道,如果企業組織的團隊愈小、管理的分層愈少,就愈能推出相關規劃,贏得購書族群的信任。乍看之下,亞馬遜的組織架構高度集中,由執行長直接管轄高階主管團隊。不過,仔細檢視這樣的階級架構後,你會發現下方還有上千個遵循「兩個披薩」模式的專案小組。

這些像蜂群般的小型團隊注重的是,讓消費者快樂。舉例來說,電器團隊的員工不會花太多時間處理企業階級的問題,而是努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有了一連串的成功,包含電子書閱讀器「Kindle」、互動式語音AI 助理服務「Alexa」、平板電腦「Fire」、智慧音響「Echo」、智慧家居機器人「Astro」、智慧門鈴「Ring」、智慧監視器「Blink」以及雲端遊戲服務平台「Luna」。

「消費者們喜歡新玩意兒。讓我們扮演好企業家的角色,滿足他們的心願吧。」亞馬遜的成果不證自明,無論涉足哪個領域,都成為其中翹楚。

2. 蘋果的「專家治理」運作模式

蘋果的運作模式讓公司倖免於災難,並且朝著1兆美元的市值邁進。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之一史帝夫.賈伯斯用了「專家治理」模式來防止組織的內部鬥爭,將決策權力交給領域的專家。

賈伯斯在1996年,睽違了10年重回蘋果時,發現這間他所共同創立的公司深陷困境。當時各事業部總經理們都在彼此鬥爭,為了各自的損益表上轉移成本的分配爭吵不休。這樣的內耗讓公司瀕臨破產。在某一天,賈伯斯就在當日之內辭退了所有的總經理,並且將員工重新定義為「領域專家」,職責是為專案貢獻各自的專業。

以手機相機技術為例,當賈伯斯在2007年的麥金塔世界電腦展介紹第一代的「iPhone」時,只花了僅僅6秒來描述其相機功能。

接著,蘋果的領域專家上場了。他們投入一系列驚人的創新研究,包含簡稱為「HDR」的高動態範圍成像技術、全景照片、光學穩定、實況照片技術、雙鏡頭相機、人像模式、夜間模式、超廣角鏡頭,以及更高級的硬體和更強大的相機系統,這些創新改變了整個產業。

雖然蘋果所有的專業領域都是由賈伯斯所管理,但實際上的「專家治理」運作模式已經成了驅動組織的文化。「你需要世界上最好的相機嗎?退後讓專家做給你吧!」也難怪蘋果連續16年,都被同業票選為「最景仰的公司」。

3. 微軟的「夥伴關係」運作模式

當薩蒂亞.納德拉在2014年以新任執行長的身分加入微軟時,公司已在主流市場邊緣苦苦掙扎,這家軟體巨頭急需擺脫對Office 和Windows軟體授權的依賴,將重心轉向嶄新的雲端運算世界。

在納德拉受雇以前,曾經有位漫畫家將微軟描繪為混亂的派系鬥爭:一位領導者高居於金字塔頂端,鳥瞰著幾個幫派份子用槍指著彼此。想在這樣的氛圍下推動變革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當上執行長後的4年之間,納德拉導入了新的運作模式,把Windows的部門變成兩個獨立的小組:體驗與設備以及雲端與人工智慧平台。每個小組都有清楚的角色分配,也得到足夠完成任務的資源。他們不得不互助合作,也就奠定了「夥伴關係」運作模式的基礎。

如此的經營態度也影響了購買微軟產品的40萬間公司,「你想在雲端運算的世界成功嗎?成為我們的夥伴吧!」於是,微軟的市值從2014年的約3,000億美元,增長為2023年的約2.32兆美元,成了全世界第二高價值的公司。

這3個組織之間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他們都創造了獨一無二、能適時調整的運作模式。

新的運作模式推動了變革的進展,新的做事方式也為客戶和股東帶來正向的結果。這些公司的領導人知道,光是靠著為舊的機器上油,或是讓員工們像啦啦隊那樣跳來跳去,是不可能創新和成長的。必須抱持蜂巢思維,善用群體智商的力量,並且創造新的模式和角色。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