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天苦了「冷底人」!手腳冰冷睡不著… 中醫5自救小撇步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氣有感降溫,不少人「手腳冰冷」的老毛病又跑出來,困擾不已,甚至晚上睡覺得先在被窩裡「預熱」半天才能睡著。有人以為這只是氣溫低的關係,其實在中醫的觀點中,手腳冰冷不單是外在環境造成,而是體內陰陽氣血失衡的表現,建議利用五個自救小撇步,透過穴位按摩加食補,改善手腳冰冷。
中醫師藍涵鐘表示,手腳冰冷是許多人入冬的一大困擾,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其實常覺得手腳冰冷的狀況不外乎兩種,一是陽氣不足,不管衣服怎麼穿都還是覺得冷的「虛證」;二是氣血受阻,循環不良導致氣血沒辦法輸送到手腳的「實證」。
藍涵鐘說,其中「虛證」就是身體太虛、陽氣不足,暖不起來,常見表現為:手腳冰冷而且怕冷、怕風,臉色蒼白、精神疲倦,腰痠、腹瀉、容易頻尿,女生月經量少或經痛。這類人屬於俗話說的「冷底」體質,中醫治療以「溫陽補氣、養血通絡」為原則。
相反的,「實證」則是氣血受阻、鬱熱內閉,通不出去。有些人明明體內燥熱、臉頰發紅,但手腳卻冷得發抖,這不是陽氣不足,而是由於陽氣被困在體內,無法出到末梢而造成手腳冷的情況。
藍涵鐘指出,這類患者多半壓力大、情緒緊繃,久坐少動,若再加上飲食厚膩、熬夜失眠,就容易導致外冷內熱、手腳冰冷卻怕熱、胸悶煩躁的矛盾狀況,常見口乾口苦、便秘、胸悶。治療上以「疏肝理氣、化痰通絡」為原則,幫助氣血暢行,使鬱熱得洩、寒象自解。
中醫師建議,改善手腳冰冷,有五個自救小撇步:
1. 關元穴 — 「氣的發電站,補元氣的第一要穴」,位置:肚臍往下約三指寬的地方。每天晚上睡覺前約5到10分鐘,將雙掌相疊輕輕地放在此穴位上,輕輕地往左右交替繞圈,每10圈就換個方向。
2. 中脘穴 — 「養胃的中樞站,胃一暖、全身暖」位置:肚臍往上約四指寬的地方。每天早上起床後,兩手臂向內抱圓、腋下打開,雙手中指輕輕抵住此穴,配合深呼吸5到10分鐘。
3. 大椎穴 — 「身體的開關,啟動陽氣與免疫力」,位置:低頭時,脖子後面最高的那一節骨頭下方。早晚用熱毛巾敷在大椎處2~3分鐘,可幫助血液循環、減少肩頸僵硬。
4. 茶飲—冰來薑黨
生薑2錢、黨參3錢、紅棗5顆 用水1200c.c.,煮滾10分鐘,分次慢飲。(喝完可再用熱水回沖)
5. 藥膳—薑山薏改
乾薑2錢、山藥5錢、薏仁苡1錢,加半斤豬肋排,燉湯。一週一次。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食安再爆!蜂之鄉進口凍葡萄2農藥違規 好食國際的日本醬油防腐劑超標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 記者:陳 鈞凱
- 更多健康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