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創新引領醫療與綠能革命 高醫大李偉鵬副教授再度榮獲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


化學創新引領醫療與綠能革命 高醫大李偉鵬副教授再度榮獲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醫藥暨應用化學系李偉鵬副教授,以其在奈米醫學與微生物電化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再次榮獲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計畫補助。這是李教授繼第一期計畫後,第二度獲得此項殊榮,展現其研究實力的持續性和國際競爭力。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計畫旨在培育具全球視野的年輕學者,每年申請案競爭激烈,例如113年度青年學者申請案通過率僅四成。在台灣學術界,能夠連續或第二期續獲此計畫的學者並不多見,李教授二度獲此計畫補助,不僅肯定其個人努力,也彰顯高醫大在跨領域創新研究的領先地位。


李偉鵬教授的研究亮點在於將化學知識應用於醫療與環保領域,開發出多項前瞻性技術。其中,他領導的團隊與日本專家合作,研發出「微脂體融合誘導膜交換技術」(LIME),能大量產生細胞外囊泡,並從產電細菌中提取具有高電化學活性的囊泡。這項技術已應用於包覆奈米粒子,提升放射治療效果,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2023)和《Advanced Materials》(2024)。此外,李教授還開發出水驅動的化學動力治療奈米藥物,用於加速傷口癒合,以及比色檢測技術,用於快速偵測代謝物和致病菌,這些成果分別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和《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2023)。他更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取得多項專利,包括美國臨時案,並推動臨床測試,實踐從實驗室到醫療應用的轉譯。



化學創新引領醫療與綠能革命 高醫大李偉鵬副教授再度榮獲教育部玉山青年學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教授在微生物發電領域的獨特貢獻。這項技術就像讓細菌變成「小發電廠」:利用特殊的產電細菌(如希瓦氏菌),它們在「吃」有機廢料(如廢水或食物殘渣)時,會自然釋放電子,這些電子被捕捉後轉換成電能,就像電池一樣運作。相較傳統發電方式,微生物發電的最大獨特性在於環保且低成本——它不產生汙染氣體,只需常溫常壓就能運作,還能同時淨化廢水,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李教授結合奈米材料,提升了細菌的發電效率,相關研究發表於能源領域權威期刊《Nano Energy》(2024)。在應用性上,這技術可廣泛用於廢水處理廠或小型裝置供電,例如讓微生物直接產生電力,供應生醫感測器或緊急照明。未來發展潛力無限,李教授預期透過持續優化,能將其推向產業化,貢獻綠色能源革命,幫助台灣在永續發展上領先全球。


高醫大校長余明隆表示,李教授的成就不僅提升學校的國際能見度,也激勵更多年輕學者投入創新研究。李偉鵬教授本人則謙虛地說:「感謝教育部的肯定,這份資源將用來培育更多人才,讓化學成為改善人類健康的橋梁。」隨著第二期計畫的啟動,李教授的研究將繼續推動醫療與環保的融合,為台灣學術界注入新活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