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醫師的私房防曬術

別以為皮膚科醫師都躲在屋裡不曬太陽,吳敏綺、曾興隆都酷愛戶外活動,他們如何在艷陽下抵擋紫外線?

夏陽之烈,只要離開室內,在騎樓下、馬路上,都能感受到陽光的熾熱,但是許多戶外活動又安排在此時。到海邊踏浪、參加水上活動,烈日防曬要注意什麼事情?

皮膚科醫師常提醒,水上活動和流汗後要立刻並定時補擦防曬,因為沒有防曬產品能夠完全防水或長時間抗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針對防曬產品公告新規定,要求製造商不能在產品上標示有「防水(waterproof)」或「防汗(sweatproof)」功能,而要以「抗水性(water resistance)」標示,且必須清楚註明是40分鐘或80分鐘的抗水效果,如果沒有抗水功能的產品,也要標示警語。

那皮膚科醫師們自己是怎麼防曬的?有些醫師還特別喜愛戶外運動,他們有什麼周延的防曬方法嗎?皮膚科醫師吳敏綺、曾興隆分別是水上運動和爬山的愛好者,他們將私房的防曬祕訣和經驗分享給大家。


吳敏綺─嚴密防曬護我翻蛟龍

衝浪、浮潛、風浪板、溯溪、游泳,你能想得到的陽光水上運動,都是皮膚科醫師吳敏綺的最愛,她名副其實的是位陽光型美女。

離開醫學中心後,吳敏綺找了夥伴共同開業,兩位醫師每週都只安排四天診,一個星期週休三日,讓她更能兼顧家庭與休閒生活。

她常利用週休二日,帶全家人到戶外伸展筋骨,宜蘭蜜月灣、台東海邊、花蓮黃金峽谷、屏東墾丁、台北外雙溪、金山中角彎等地,到處都有他們的足跡。七月初暑假一開始,她就帶著全家人去了一趟蘭嶼。

喜愛陽光和水上活動的興趣,是吳敏綺從小培養的。她隨著擔任外交官的父親居住過許多國家,父親原本也就喜愛旅行和戶外運動,在不同文化的薰陶和耳濡目染之下,她愛上了曬太陽和水上運動。

吳敏綺出生於紐西蘭,小學是在泰國和韓國念的,在泰國的家有個游泳池,讓她和水建立起親密情感,「那時候還不會游泳,但沒事就愛泡在泳池裡玩,玩著玩著就學會了游泳。」國中和高中時期,她隨著父親到斐濟和瑞典,對戶外運動的興趣,就在那時發芽、茁壯。

斐濟群島,一個南太平洋的海島型國家,四處都有水上活動的環境,吳敏綺一放假就愛跑到海邊浮潛、衝浪,「放完假回學校,我還會和同學比一比,看誰曬得比較漂亮!」她回憶。

瑞典則是平均日照時間偏低的北歐國家,因此,當地人特別喜歡曬太陽。她在學校午休時,總愛帶著三明治和同學到草坪上,享受一頓充滿陽光、微風的午餐饗宴。


照顧皮膚,當病人最美的模範

大學回到台灣念醫學院,吳敏綺選擇進入皮膚科領域後,不得不開始照顧白皙透亮的好皮膚。但是,每到夏天,她仍然想要逐波踏浪,不願放棄對水上運動的熱愛,她開始扎扎實實做防曬。

1減少陽光直接曝曬 不論是到海邊或溪邊出遊,吳敏綺會準備一頂海灘傘,架在沙灘上或溪邊,讓全家人在沒下水的時候,有陰涼處可以休息。

2擦防曬乳液 如果是很會流汗、要下水的活動,就用高係數、有抗水性的防曬產品。「千萬別以為擦了防曬,在艷陽下就什麼都不怕,」她感慨地說,很多人會被誇大的廣告詞誤導。她堅守每兩個小時就要補擦一次。防曬產品的抗水功能在一段時間後也會減退,如果有下水,一上來也要再補擦。

吳敏綺家中就準備有5~6種防曬產品,包括低防曬係數、高防曬係數、有抗水性、潤色和控油功能的,因應不同的戶外活動選擇防曬品。

3準備防曬用衣物 防曬產品不能100%防曬,她還準備額外的防護措施,「我們全家人都會穿長袖衣服,挑選輕薄、透氣、吸汗質料的衣服,另外,再準備帽子、太陽眼鏡和陽傘。」


防曬品隨便抹,身上出現五指印

由於落實防曬,讓吳敏綺擁有健康肌膚。(完整內文請見《康健雜誌》153期,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0730)


延伸閱讀:
[專家解答]皮膚紅、腫、熱、痛,還會發癢。 曬傷了,該怎麼辦?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8239

[專家解答]高係數傷肌膚?破解防曬五大迷思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5925

[美麗人生]如何把頭髮從紫外線的摧殘中救回來?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4758

[聰明生活]正確洗臉祕訣,促進你的新陳代謝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9017

[吃對食物]食物也能防曬?6大SPF食物幫你美白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6225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