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逆襲 台灣科技業再見?

在蘋概股大吃蘋果的一片叫好聲中,卻有一份報告宣告「中國來了!台灣再見?」警鐘響起,當大陸業者趁勢崛起,科技島是否將因此沉沒?

九月,蘋果iPhone 6將上市,除了刺激台灣二十八家相關供應鏈出貨量,更激勵股市向上攻堅。利多出籠,締造六月外資連買台股五週佳績,堪稱「亞洲股市表現最亮眼」。

六月底,卻有巴克萊資本證券分析師發布一篇產業報告,指出台灣科技產業未來很有可能被中國大陸取代,看衰台灣電子科技業。究竟一隻蘋果手機上市後,在科技島響起的是警鐘還是喪鐘?

一支蘋果手機 敲響台灣科技業警鐘?

場景轉到台北君悅飯店,上月,瑞銀證券舉辦企業論壇吸引各大科技廠出席,與研究團隊對下半年電子業表現齊按讚。

瑞銀台灣證券分析部主管董成康指出,拜出口循環之賜,台灣科技類股上半年表現領先,季節性存貨是否進一步增加將決定下半年表現。「新一代蘋果手機上市,影響將格外顯著」。

但巴克萊出具的報告指出,台廠既有優勢已逐漸消逝,科技產品將從過去「MADE IN CHINA」變成「MADE BY CHINA」。

其原因有二:大陸整體工資上漲、人民幣升值,導致台商成本上升。第二,中國白牌業者、二線零組件廠競爭力逐漸與國際大廠匹敵,例如聲學元件、電池模組、鏡頭模組、LED最為明顯。

陸廠啟動挖角 台淹沒在最殘酷市場?

從一支手機或許能窺見大陸科技廠崛起中的勢力。攤開蘋果公布供應鏈名單,大陸廠的數量從二○一一年的七家增至二○一三年的十二家,占iPhone材料成本(BOM)的比重,從七%上升至一一%。

不過,iPhone6電池、麥克風訂單今年由台廠新普、美律搶回,顯示台、陸之間的搶單大戰將繼續延燒。連外媒《CNBC》都撰文指出:「在這個世界最大的科技產品市場中,中國是殘酷的」。

除了搶市場,陸廠更紛紛啟動搶人大作戰。據了解,國內六大科技業去年人才缺口高達十一萬人,今年青年失業率卻仍偏高為一二.三五%,突顯台灣薪資倒退十五年、員工分紅費用化後,科技業對人才吸引力減弱。台積電、群創、友達、華映、晶電等各科技大廠皆被大陸紛紛挖角。

台灣科技業真的再見了嗎?

警鐘一:台半導體廠優勢弱化

首先,以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來看,其相對應的大陸產業有何風向球?大陸國務院六月份《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內容明訂二○一五年的半導體營收要超過人民幣三千五百億元、二○年半導體產業年增率要超過二○%,從晶圓代工、IC設計到封裝,將對半導體業砸下人民幣六千億元鉅資。

近期,大陸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與高通宣布合作,將在中芯的二八奈米製程投片,生產驍龍(Snapdragon)處理器,直接與台積電別苗頭;而在今年五月底,英特爾更找上大陸IC設計廠瑞芯微合作,在英特爾進軍中國平板電腦市場之際,首當其衝的就是聯發科。

據媒體分析,在英特爾積極搶進大陸市場下,聯發科雖在平板市場仍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未來一定會面臨到高通及英特爾的夾殺,要如何在激烈的價格戰中保有目前市占率,將會是聯發科今後首要解決的課題。

一位IC晶片設計公司內部主管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得早,中國企業要超過很難,但目前單靠台灣一定不行,跟中國業者合作已是必定趨勢,「幾乎所有科技產業跟廠商,都已經攬牢牢了」。

警鐘二:挖角、間接持股 國內LED發展遭操縱?

再來看看今年到達甜蜜點的LED產業變化。日前瑞信證券將國內一般照明占二○一四、二○一六年LED需求比重預估值,由原先的二九%與四七%,調升至三一%與五三%。

瑞信證券認為,LED一般照明需求之所以如此強勁,主因價格彈性上升、成本削減,及北美地區公共事業優惠措施等,看好未來住宅與商業用照明,將持續扮演需求成長角色,占一般照明營收比重約達七五%。

另外,LED產業近期還有一項利多消息,就是晶元光電(簡稱晶電)併購燦圓一案。據了解,兩大陣營合併後,將使晶電成為全球最大藍、紅光磊晶廠,市占有望飆升至四○%。

只不過,原本對璨圓持股近兩成的大陸LED龍頭、三安光電,將對晶電持股近三%,這樁美事也因此蒙上「台廠可能被陸廠影響營運」陰影。

日前,三安光電才以千萬年薪挖角台灣人才,號稱挖角一○八位LED大廠人才,更逼使經濟部投審會對三安光電入主台灣廠商,提出「不得要求轉移相關專利、不得進行人才挖角、不得要求介入取得經營權、不得要求技術移轉」的四不條件。

警鐘三:產能、補貼不如人 面板成下一個太陽能?

「除非台灣要全面退出電子業,不然我們都不能放棄……」NPD 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負責人謝勤益說。這同是國內面板業,面對外在競爭的寫照。

據了解,二○一五年,大陸即將量產的八座八代廠,就有六座是大陸本土廠商,平均一座廠需要工程師三至四千人,另外還有產品企劃、設計等,人才的需求量非常龐大。大陸本土一旦人才不夠,就會不斷地挖角,而台灣正是首選。

而現在台灣要面臨的,還有大陸不斷擴充產能的壓力。今年大陸預計產出片數將達到六千六百萬片,其中內需約四千五百萬至五千萬片,超出率將近三成。

市調單位WitsView研究協理劉陳宏指出,隨著技術改良、大規模產能與政府補貼,對未來台灣整體面板產能供給的衝擊,不容小覷。

「當大陸品牌結合當地面板廠商,將直接衝擊台灣原銷往大陸的數量,台灣過去面板雙虎群創、友達外銷至大陸合計約三八%,今年度將大幅度下滑至二○%,後年更將低於二○%,」拓墣產業研究所預測。

生存之戰!台廠必須從拚質找出路

「存在,都會是非常辛苦的問題,」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中心副主任史惠慈語重心長地說。

面對半導體、光電、面板等科技業出口主力,紛紛遭受大陸廠商的威脅,史慧慈表示,「我不擔心台灣科技業的競爭力比大陸差,真正需要擔心的反而是市場價格被過度競爭搞壞,因此,需要留在台灣的,必須是附加價值比較高的產業」。

例如,小米機的確崛起,但這些電子產品也分為高階與低階,台灣現在是要拚量,還是價值?「拚質、拚高價位」,能不能讓電子業走出去,「毛巾、自行車就告訴你,可以」!

中國企業的崛起已是事實,但我們也不必太悲觀,中國有些先天的優勢固然是台灣所不及,但台灣企業也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與利基。

台灣企業應該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研發高階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脫離單純代工與組裝範疇,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