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人才 台灣企業將面臨空心化

台灣半導體產業占世界前三之地位,對於我國之經濟發展與國家競爭力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資訊軟體業的生產力在於思考和創意,台灣多元化特性正好培養出極富創意及企劃人才,面對大陸官方挾持龐大市場,與投入龐大資金積極扶持科技產業,台灣半導體及資訊軟體業又有哪些看法呢?

大陸軟體產業優勢有二:龐大內需市場與政府的大力支持。大陸市場大,人盡皆知,它們擁有台灣業者所不能夢想的市場規模,也使得國內產品有了發展合作的機會,例如軟硬體結合、網路應用、企業應用、工具軟體等。

政府方面,除了大量的補助外,還舉辦各種招商及產學交流會,直接促進外商投資及增加外銷機會。

擺脫「價格」迷思 找出「價值」

方碩蔚表示,大陸的強勢是必然的,「但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戰爭都打不完了,台灣業者反而不需擔心」。(蔚思品牌管理公司/提供)

台灣網路軟體產業規模相較陸企,雖不算大,但有個好處。蔚思品牌管理公司執行長方碩蔚舉例,一般的公司開發新軟體需要六至十二個月,但我們每三、四個月就可以完成產品,其中的時間差距,讓我們有與廠商充分溝通的時間、搶先進入市場行銷的優勢。

「對於未來在國際上與大陸網路業的競爭,這招叫做『以快打慢』」方碩蔚說道。

台灣企業過去重視「價格」勝於「價值」,價格講的是效率、產量和低價,價值本身講的即是投入創新與品牌經營。當產業競爭進入白熱化時,削價來搶占有率是市場常見手段,但當後起追兵有更低廉的勞力和土地優勢後,將會一點一點瓜分掉市場份額,這時我國業者應思考的是「不要再重視價格以下的空間,而是思考屬於價值層面的東西」。

方碩蔚表示,大陸的強勢是必然的,「但他們對於自己的仗都還打不完」。大陸內需市場大,因此企業必須成長到一定規模,才有機會往海外擴張。「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戰爭都打不完了,台灣業者反而不需擔心」。

只不過,大陸市場內的競爭太過激烈,台灣網路業玩不起「中國式的Capital Game」,因此除了各自找出品牌與通路的價值,我們更應該「把資源放在海外」。

網路業、軟體業 最缺乏的資產就是「人」

舉例來說,跨國企業若要找人才,美國工程師,太貴;印尼員工,有溝通問題;大陸,雇用成本上漲、本地企業也在搶人;而相對便宜、素質較高的台灣人其實具有很高優勢。這些人力資源,在有限的台灣市場裡發揮空間小,要讓機會變多的方法,就是把視野投放到國際上。

方碩蔚表示,台灣網路軟體業面對的挑戰不是來自大陸,而是「國際行銷」這塊太弱。以前,網路軟體的人才很少,以致到現在行銷方面的人才仍是缺乏,從硬體起家的電子業人才,更不可能移動到網路產業。

網路業或軟體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但台灣軟體業真的有做到大型化或成功的案例,大概只有「趨勢」和「訊聯」,其他在上面有良好成績的並不多,原因在於軟體業和電子業人才相彷彿。

軟體業本來就有一定的限制在,首先就是人才的獲得不易。方碩蔚指出,二○○八、○九年蔚思開始發展app時,台灣根本找不到人聘任,除了它是新鮮的議題,再者,mac的語言必須從頭學起。一般人會覺得:「我為什麼要學這個語言,學這個好嗎」?

「其實我們那時候也不知道它會不會是個趨勢,但我們覺得app是一個可以和人互動,一個有趣的議題。」方碩蔚說道,因此光找人才就花了很多時間,必須一一和他們做溝通,告訴他們蔚思看到了什麼趨勢,所以從聘請到第一個人,到有產出已經花費四到五個月了。

「人的投入就是很花時間,在有產出以前你的成績都叫零分,軟體沒有做到上線就是零分,沒有六十或八十分,等做到能上線也是六十分起跳,」方碩蔚說。

人才斷鏈 是沒有千里馬還是找不到伯樂?

台灣人才養成已持續一段時間,不但電腦專業人才多,而且有「質」,相較下,大陸軟體產業發展速度雖然快,但就這段時間,要追上台灣仍不容易,所以「來台挖角、人才出走」成為我國科技產業面臨的危機。

學者指出,台灣經濟發展困境,在於「人才供需失衡」、「產業結構過度集中、缺乏創新研發」、「科研發展未顧及產業需求」等多重環節出問題。台灣過去從農業、代工、半導體產業發展,雖然創造了經濟奇蹟,但由於都沒有掌握到關鍵技術,加上學校間同質性太高,教出來的人才無法協助經濟創新,才會不斷惡性循環。

也有光電業高層表示,會有斷層,可能是因為現在的人不希望從基礎做起,對於基礎的學習並不是那麼用心所致。

最令人擔憂的是,台灣青年世代正在逃離科技製造業,以每年技職體系工程類科招生來看,所有工科都在大量減班或停招,取而代之的是餐飲、觀光、美容美髮等類科,而普通大學,頂尖名校理工科學生,則被高普考與國營事業吸走。

科技業所面臨的人才競爭,並不僅是同業而已,還有來自異業的競爭,現在再加上大陸挖角,以這種型態看下來,台灣科技業可用之才將所剩無幾。幾乎不用等到蘋果或是三星的威脅,台灣科技業恐將先被服務業或公職等「人才磁鐵」吸走。

缺乏「世界」舞台 台企業空心化已是可見之事

一位IC晶片設計公司內部主管表示,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得早,中國企業追得很辛苦,可能會縮小差距,但要超過很難。以資金跟勞力條件來看,雖然台灣比較好,但單靠台灣一定不行,跟中國融合已是必定的發展趨勢,「幾乎所有科技產業跟廠商,都已經離不開大陸了」。

過去由於台灣基礎教育相對於大陸紮實,在語文及邏輯上有一定優勢,但台灣企業用人節儉而且只求短利,找人都是找便宜的,替企業省錢反而算是用才考量之一。長期下來,台灣人才薪資受到壓抑,在看不到前景的氛圍下,自然而然衍生出走的念頭。

到大陸出差時,他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工作氣氛,這是過去在台灣沒有過的經驗。「他們生活品質比台灣好,而且努力是可以有回報的。」在台灣,總有做不完的事、加不完的班,熬到晚上十一、二點,領的也只比二十二K多一些些。

在大陸,沒有密薪制,大家談的是誰跳槽得到了多少加薪,誰付出了多少得到多少,遊戲規則訂在那很清楚,公司不能只有懲處,也要有獎勵。台灣老闆只會和你談「沒達到業績,懲處是什麼」,但在大陸,勞工意識比台灣強很多,你多給事做,我就要求加薪。

也許在部分台灣人眼中看起來很怪,但不妨反思,也許台灣職場才是畸形文化。為什麼甘於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削價競爭求工作,為什麼老闆只問做了多少,不在乎你得到了多少,是我們不習慣開口爭取,還是被老闆的高手段所洗腦?

陸資重金挖角,除了薪資與福利是一大誘因,所給予員工的舞台更是台企業所比不了的。台灣技術人才仍具優勢,這些都是台灣多年培植下來的果實,但如果企業不長進,人才必跟著流失到外資企業。

不只是陸資,許多國家也在積極搶奪人才,對台企業來說,沒有人才就沒有創新、研發能量,爾後,台企業面臨空心化已是可見之事。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