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產業發展五大瓶頸
一、性能與價格問題:
消費者在購買電動機車時的決策準則,最重視的就是電動機車的性能,尤其是「爬坡性」。電動機車在平地上可以跑得很順利,但爬坡一向是其惡夢,加上風阻、載重等問題,上坡速度比走路還慢,成為一大問題。
價格方面,以一台125c.c.電動機車來說,售價約在新台幣五.七萬至七萬元,今年價格更是大漲近萬元,扣掉工業局每年固定補助新台幣七千兩百元到一萬元、各縣市環保局另補助兩千元至一萬元,價格仍是不夠親切。所以推廣至今,即使油價直直漲,許多民眾仍偏好選擇購買一般汽油機車。
二、電池續航力不足:
電動車最大的隱憂就是續航力不足,它不像汽油車可以透過加油桶來加油,非常方便,電動車一旦沒電,一般的車主是幫不上忙的,只能將車子停在半路等待拖車到來。
三、電池更換成本過高:
電池依據不同種類,充放電次數一般而言可重複使用五百到兩千次,若每天充電一次,不到三年的時間,電池年限一到就必須更換電池,更換費用高昂也是一般消費者無法承受,雖然已有縣市設置交換站更換電池,但仍規模不夠,電池交換站距離相間太遠,還是可能會發生無電可用窘境。
四、充電便利性問題:
對於許多沒有停車庫的電動車車主來說,充電站不夠普及、回家後沒有充電的地方是一大困擾,目前雖有環保局編列預算,全額補助社區大廈設立充電座,但這牽扯到建築法規的修訂、電力公司配線必須重新調配等問題,短期內是無法普遍實施的。
即便可以使用家用二二○伏電壓充電,試想,若車主居住樓層沒電梯,每天都得搬著電池上去充電,不但累人且未必可以達到所需要的額定充電功率,又有誰願意付那麼貴的金額買一台「不方便」的機車呢?
五、政府角色不夠積極:
有電動機車業者曾反應:「國內廠商製造、組裝技術已趨成熟,還可以MIT生產電池,發展電動車絕對不是問題,但為何就是推動不起來?台灣電動車、電動機車產業陷入低迷,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
政府雖然在開發上有補助,卻徒有政策沒有配套,讓許多有心開發電動車廠商投入大量經費後,卻因為充電站架設密度不夠密集,讓使用上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導致消費者購買意願降低。另外,超高功率的電網架設也必須靠政府的大力推動,才有辦法購置出完善的環境。
電動車成本高,政府補助或獎勵資源來自工業局、能源局、環保署、交通部、各縣市政府等,不僅來源分散,發放腳步更是不一,直接衝擊到銷售。「業者已經投入大量成本,但電動車賣不出去,車廠自然血本無歸,又如何讓電動車產業形成正向循環」?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9月號】
消費者在購買電動機車時的決策準則,最重視的就是電動機車的性能,尤其是「爬坡性」。電動機車在平地上可以跑得很順利,但爬坡一向是其惡夢,加上風阻、載重等問題,上坡速度比走路還慢,成為一大問題。
價格方面,以一台125c.c.電動機車來說,售價約在新台幣五.七萬至七萬元,今年價格更是大漲近萬元,扣掉工業局每年固定補助新台幣七千兩百元到一萬元、各縣市環保局另補助兩千元至一萬元,價格仍是不夠親切。所以推廣至今,即使油價直直漲,許多民眾仍偏好選擇購買一般汽油機車。
二、電池續航力不足:
電動車最大的隱憂就是續航力不足,它不像汽油車可以透過加油桶來加油,非常方便,電動車一旦沒電,一般的車主是幫不上忙的,只能將車子停在半路等待拖車到來。
三、電池更換成本過高:
電池依據不同種類,充放電次數一般而言可重複使用五百到兩千次,若每天充電一次,不到三年的時間,電池年限一到就必須更換電池,更換費用高昂也是一般消費者無法承受,雖然已有縣市設置交換站更換電池,但仍規模不夠,電池交換站距離相間太遠,還是可能會發生無電可用窘境。
四、充電便利性問題:
對於許多沒有停車庫的電動車車主來說,充電站不夠普及、回家後沒有充電的地方是一大困擾,目前雖有環保局編列預算,全額補助社區大廈設立充電座,但這牽扯到建築法規的修訂、電力公司配線必須重新調配等問題,短期內是無法普遍實施的。
即便可以使用家用二二○伏電壓充電,試想,若車主居住樓層沒電梯,每天都得搬著電池上去充電,不但累人且未必可以達到所需要的額定充電功率,又有誰願意付那麼貴的金額買一台「不方便」的機車呢?
五、政府角色不夠積極:
有電動機車業者曾反應:「國內廠商製造、組裝技術已趨成熟,還可以MIT生產電池,發展電動車絕對不是問題,但為何就是推動不起來?台灣電動車、電動機車產業陷入低迷,政府要負最大的責任」!
政府雖然在開發上有補助,卻徒有政策沒有配套,讓許多有心開發電動車廠商投入大量經費後,卻因為充電站架設密度不夠密集,讓使用上還有許多不確定性,導致消費者購買意願降低。另外,超高功率的電網架設也必須靠政府的大力推動,才有辦法購置出完善的環境。
電動車成本高,政府補助或獎勵資源來自工業局、能源局、環保署、交通部、各縣市政府等,不僅來源分散,發放腳步更是不一,直接衝擊到銷售。「業者已經投入大量成本,但電動車賣不出去,車廠自然血本無歸,又如何讓電動車產業形成正向循環」?
【完整內容請見《卓越》月刊2014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