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神單變亂源!產險業恐釀600億災損的一堂課
隨著台灣本土疫情竄燒,曾經的「防疫神單」意外成為社會亂象。台灣應從這寶貴的一堂課學到什麼?
今年4月中旬疫情爆起,民眾搶買防疫險,當時已觸發產險業者的風險管控機制,紛紛將防疫保單改版下架。不少保險業者高層心裡都有底,這波疫情可能讓業界蒙受重大損失。
只是,前一年(2021)台灣產險500元防疫神單,一隔離就賠10萬,大賣400多萬張最後卻慘賠5億元收尾的前車之鑑,難道沒讓其它業者學到教訓?
若確診率達15%,總賠付金將逾600億元?
究竟,此次保單之亂的風暴範圍有多大?
截至5月中旬,有效防疫險共600萬件,同時尚有200多萬件在途審核中;若多數通過,那麼台灣防疫保單將達800萬張。
若只看今年以來銷售情況,承保數約250萬件,有不少是擠在4月業者相繼停賣下架才湧入。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截至5月16日,保費收入約19億元,卻已理賠18億,占比約95%。
但業界及專家推估,目前還未進入理賠高峰。
根據《遠見》估算,由於防疫險創爆單巨量,加上發生率提高,若以800萬張保單、確診率15%,且每張確診保額平均5∼6萬元估算,總賠付金額將上看600億∼720億元。
5月23日,立委江永昌更提出數據質詢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但保險公司手上可以直接動用的現金部份只有750億元,是否會影響到其他險種的賠付?以及,是否會動用到安定基金?黃天牧則回應,目前尚未看出重大影響,但會密切監督注意,業者「如何賣防疫保單賣到虧損,自己大股東要去負責增資,不能輕易動用安定基金。」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也表示,年初就已考量疫情變化,才調閱市面上37張備查制防疫保單、連發20道公文提醒各保險公司注意風險。
然而,外界仍密切注意防疫險風暴帶來的變化,因為相較於保發中心去年的統計,2021年產險業總簽單保費約254億元,賠付96.3億元,今年金額可能高出甚多。
這樁防疫亂象雖牽涉對象眾多,包括緊守防線、怕賠付缺口擴大的保險業者;邊拆彈邊觀望的監理機關;如夾心餅乾的保經代、業務員們;以及急需理賠金、焦慮的保戶群,甚至是為民喉舌、緊盯事態發展的民意代表們。
但關鍵仍在於,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時程倉促,防疫險本身從初始的商品設計、風險精算、銷售、核保到理賠皆環環相扣,卻錯漏頻出,醞釀出產險史上最大的理賠風暴。
這樁防疫保單爭議,掀起了三大瘋狂亂象:
亂象一:民眾瘋搶理賠文件,急診室、衛生所被塞爆
5月初,隨確診案例突破至每日萬例起,各大醫院急診室陸續出現大排長龍、醫護疲於奔命的景況。
探究原因,竟有多數民眾僅僅是為了申請診斷證明書而硬擠進急診、要求PCR(核酸檢測),因此大幅占用醫療資源。
圖/5月起確診每日確診突破萬例,有多數民眾僅是為了申請診斷證明書而硬擠進急診、要求PCR。此為示意圖,池孟瑜攝
事後,產險公司才在金管會介入下讓步,讓保戶可以不限書面,以中央發送的數位新冠病毒證明書代替。
除了醫院,地方衛生行政機關也苦不堪言,日日被數千上萬通電話「灌爆」,最大比例竟是為了詢問居隔通知書,同樣擠壓到其他更需要緊急援助的民眾。
亂象二:防疫政策轉變,原有保險合約解釋爭議
從「清零」走至「與病毒共存」,使原先的保險理賠和事實範圍被廣泛討論,甚至是否應融通、擴大解釋,都陷入了多方矛盾。
舉例來說,家長陪著沒確診、僅是被匡列的小孩「自願隔離」,但卻期待收到居隔文件、以此要求理賠,這樣的情況符合防疫保單條款嗎?
此外,確診中「輕症改居家照護」,未用藥、未進行醫療行為,是否仍適用於住院日額理賠?目前都陸續有指引出爐,但過程中卻增加了彼此的溝通成本,導致民怨橫生。
而不斷滾動修正的政策打亂了原本的理賠條件,也讓保險業界和保戶大傷腦筋。
例如,居隔對象打滿三劑疫苗,便可選「0+7」方案,不須被強迫隔離3天,那保險公司到底賠不賠?
「防疫險申請理賠,兩年內都來得及!」即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親上火線拍廣告宣導,但疫情變化快速,民眾擔心有變故,早已失去信心,完全聽不進去,這才是最大的難題。
亂象三:爆量銷售審核不及,保單成立與否的爭議
銷售期間,便可見各保險公司流量超載當機、核保人力不足的困境,許多尚未受理的在途件處理太慢,衍生出更多潛在爭議。像是,若保戶已經確診來申請理賠,卻還是在途件,該怎辦?
業者中,又以市占第一龍頭的富邦產險申訴件最多、受批評聲浪最劇。
5月20日,富邦金法說會上,總經理韓蔚廷首度透露確切數據:富邦截至4月底已承保有效的防疫險共231萬張,保費收入42.8億元,截至5月16日已賠付16.5億元,每日平均增加的理賠金額約是5000萬元。
「我們每個月財報都會反映當月跟推估數字,營運上一定會維持資本適足,如果需要充實也會增資,」韓蔚廷說,目前仍有100萬新保件在途審核中,由於保單是一年一保,預期到今年第3季有150萬件有效保單,若符合理賠條件,一定會負起責任。
防疫保單背後的三大課題
「我們監理是兼顧消費者和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缺一不可,」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重申,會兼顧防疫政策、醫療資源、保險業的損失率控管及保戶權益上,在這四方之間努力取得衡平,希望讓保戶權益不受影響。
只是,從清零到宣布與病毒共存,對800萬張防疫險帶來的衝擊雖大,但在慘痛的教訓背後,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張士傑直言仍有三大課題值得探討。
首先是回歸需求本質,勿把保險當「樂透」。張士傑呼籲,在這股防疫險銷售熱潮中,消費者必須認知到,重點必須認清自己當下規劃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跟風趕流行,並且,投保前必須看清保單合約,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次,產險業整體風險控管機制失靈。張士傑坦言,台產慘賠已是業界教訓,當疫病流行時,當下發生率僅能做為參考,即便業者皆強調有考量到風險胃納,但仍是太樂觀。
「染疫機率」和「染疫後發生的損害」是兩碼事。無論是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每個人受病毒感染、確診的機率,其實無法精準預測;一旦感染確診,包括後續醫療及生活費補貼,卻可概估其金額。
為此張士傑建議,爭論多日的住院日額理賠,事後若有相似情況,宜設計為實支實付的雜支理賠給付,在遇到防疫政策的滾動式調整,無論是縮短居家照護天數或以篩代隔,均較無理賠爭議,也較能落實損害填補的功能。
第三,為控制損失,產險公司被質疑故意技術性拖延或拒保。
「此舉合法,但不合情理,」張士傑直言,先前幾家保險公司以重複投保為由,向保戶退費或表示拒保,是限於尚未正式受理生效的在途或續保件。
近日,針對「複保險,所以不受理」的反彈,金管會和產險業者也已提出澄清,複保險條款討論的是已成立的契約,定額給付保險原本就不適用;目前業界拒絕重複投保,是在契約關係尚未成立前,保險公司基於風險因素篩選客戶,保留審核、拒保的權利。
面對潛在龐大賠付金額的對策
目前最令保險業界擔心的是,產險業是否會因迎來理賠高峰,而陷入系統性危機?甚至重演過去數家壽險公司清償能力不足被接管,導致全民埋單的慘況?
由於這次銷售防疫險大多是產險公司,性質多屬一年一保,體質也相對健全,金管會已函令各公司提前擬定相關增資計畫,警報可望解除。
依循過去大規模流行病的成長曲線,疫情會有趨穩降級的一天,屆時,若回歸保險合約,某些保單理賠金額大打折扣,恐怕還會引起新一波爭議。
做為監理機關,金管會著實有必要先擬定相關的理賠實質審查指引,讓外界有所依循,而不是放任各方解讀。
「財務赤字可以改善,信任赤字卻難以彌補,社會大眾的信任是金融業永續發展的基礎,」這次防疫保單之亂,讓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了重話。
產險業確實應警惕多年的商譽一旦崩塌,將比財務損失更難以挽回,這恐怕才是防疫保單之亂背後最大的教訓。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6月號:https://bit.ly/3pLGgmD】
今年4月中旬疫情爆起,民眾搶買防疫險,當時已觸發產險業者的風險管控機制,紛紛將防疫保單改版下架。不少保險業者高層心裡都有底,這波疫情可能讓業界蒙受重大損失。
只是,前一年(2021)台灣產險500元防疫神單,一隔離就賠10萬,大賣400多萬張最後卻慘賠5億元收尾的前車之鑑,難道沒讓其它業者學到教訓?
若確診率達15%,總賠付金將逾600億元?
究竟,此次保單之亂的風暴範圍有多大?
截至5月中旬,有效防疫險共600萬件,同時尚有200多萬件在途審核中;若多數通過,那麼台灣防疫保單將達800萬張。
若只看今年以來銷售情況,承保數約250萬件,有不少是擠在4月業者相繼停賣下架才湧入。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截至5月16日,保費收入約19億元,卻已理賠18億,占比約95%。
但業界及專家推估,目前還未進入理賠高峰。
根據《遠見》估算,由於防疫險創爆單巨量,加上發生率提高,若以800萬張保單、確診率15%,且每張確診保額平均5∼6萬元估算,總賠付金額將上看600億∼720億元。
5月23日,立委江永昌更提出數據質詢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但保險公司手上可以直接動用的現金部份只有750億元,是否會影響到其他險種的賠付?以及,是否會動用到安定基金?黃天牧則回應,目前尚未看出重大影響,但會密切監督注意,業者「如何賣防疫保單賣到虧損,自己大股東要去負責增資,不能輕易動用安定基金。」
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也表示,年初就已考量疫情變化,才調閱市面上37張備查制防疫保單、連發20道公文提醒各保險公司注意風險。
然而,外界仍密切注意防疫險風暴帶來的變化,因為相較於保發中心去年的統計,2021年產險業總簽單保費約254億元,賠付96.3億元,今年金額可能高出甚多。
這樁防疫亂象雖牽涉對象眾多,包括緊守防線、怕賠付缺口擴大的保險業者;邊拆彈邊觀望的監理機關;如夾心餅乾的保經代、業務員們;以及急需理賠金、焦慮的保戶群,甚至是為民喉舌、緊盯事態發展的民意代表們。
但關鍵仍在於,從「清零」到「與病毒共存」的時程倉促,防疫險本身從初始的商品設計、風險精算、銷售、核保到理賠皆環環相扣,卻錯漏頻出,醞釀出產險史上最大的理賠風暴。
這樁防疫保單爭議,掀起了三大瘋狂亂象:
亂象一:民眾瘋搶理賠文件,急診室、衛生所被塞爆
5月初,隨確診案例突破至每日萬例起,各大醫院急診室陸續出現大排長龍、醫護疲於奔命的景況。
探究原因,竟有多數民眾僅僅是為了申請診斷證明書而硬擠進急診、要求PCR(核酸檢測),因此大幅占用醫療資源。
圖/5月起確診每日確診突破萬例,有多數民眾僅是為了申請診斷證明書而硬擠進急診、要求PCR。此為示意圖,池孟瑜攝
事後,產險公司才在金管會介入下讓步,讓保戶可以不限書面,以中央發送的數位新冠病毒證明書代替。
除了醫院,地方衛生行政機關也苦不堪言,日日被數千上萬通電話「灌爆」,最大比例竟是為了詢問居隔通知書,同樣擠壓到其他更需要緊急援助的民眾。
亂象二:防疫政策轉變,原有保險合約解釋爭議
從「清零」走至「與病毒共存」,使原先的保險理賠和事實範圍被廣泛討論,甚至是否應融通、擴大解釋,都陷入了多方矛盾。
舉例來說,家長陪著沒確診、僅是被匡列的小孩「自願隔離」,但卻期待收到居隔文件、以此要求理賠,這樣的情況符合防疫保單條款嗎?
此外,確診中「輕症改居家照護」,未用藥、未進行醫療行為,是否仍適用於住院日額理賠?目前都陸續有指引出爐,但過程中卻增加了彼此的溝通成本,導致民怨橫生。
而不斷滾動修正的政策打亂了原本的理賠條件,也讓保險業界和保戶大傷腦筋。
例如,居隔對象打滿三劑疫苗,便可選「0+7」方案,不須被強迫隔離3天,那保險公司到底賠不賠?
「防疫險申請理賠,兩年內都來得及!」即便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親上火線拍廣告宣導,但疫情變化快速,民眾擔心有變故,早已失去信心,完全聽不進去,這才是最大的難題。
亂象三:爆量銷售審核不及,保單成立與否的爭議
銷售期間,便可見各保險公司流量超載當機、核保人力不足的困境,許多尚未受理的在途件處理太慢,衍生出更多潛在爭議。像是,若保戶已經確診來申請理賠,卻還是在途件,該怎辦?
業者中,又以市占第一龍頭的富邦產險申訴件最多、受批評聲浪最劇。
5月20日,富邦金法說會上,總經理韓蔚廷首度透露確切數據:富邦截至4月底已承保有效的防疫險共231萬張,保費收入42.8億元,截至5月16日已賠付16.5億元,每日平均增加的理賠金額約是5000萬元。
「我們每個月財報都會反映當月跟推估數字,營運上一定會維持資本適足,如果需要充實也會增資,」韓蔚廷說,目前仍有100萬新保件在途審核中,由於保單是一年一保,預期到今年第3季有150萬件有效保單,若符合理賠條件,一定會負起責任。
防疫保單背後的三大課題
「我們監理是兼顧消費者和保險公司的穩健經營,缺一不可,」金管會保險局長施瓊華重申,會兼顧防疫政策、醫療資源、保險業的損失率控管及保戶權益上,在這四方之間努力取得衡平,希望讓保戶權益不受影響。
只是,從清零到宣布與病毒共存,對800萬張防疫險帶來的衝擊雖大,但在慘痛的教訓背後,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張士傑直言仍有三大課題值得探討。
首先是回歸需求本質,勿把保險當「樂透」。張士傑呼籲,在這股防疫險銷售熱潮中,消費者必須認知到,重點必須認清自己當下規劃的需求,而不是一味跟風趕流行,並且,投保前必須看清保單合約,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次,產險業整體風險控管機制失靈。張士傑坦言,台產慘賠已是業界教訓,當疫病流行時,當下發生率僅能做為參考,即便業者皆強調有考量到風險胃納,但仍是太樂觀。
「染疫機率」和「染疫後發生的損害」是兩碼事。無論是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每個人受病毒感染、確診的機率,其實無法精準預測;一旦感染確診,包括後續醫療及生活費補貼,卻可概估其金額。
為此張士傑建議,爭論多日的住院日額理賠,事後若有相似情況,宜設計為實支實付的雜支理賠給付,在遇到防疫政策的滾動式調整,無論是縮短居家照護天數或以篩代隔,均較無理賠爭議,也較能落實損害填補的功能。
第三,為控制損失,產險公司被質疑故意技術性拖延或拒保。
「此舉合法,但不合情理,」張士傑直言,先前幾家保險公司以重複投保為由,向保戶退費或表示拒保,是限於尚未正式受理生效的在途或續保件。
近日,針對「複保險,所以不受理」的反彈,金管會和產險業者也已提出澄清,複保險條款討論的是已成立的契約,定額給付保險原本就不適用;目前業界拒絕重複投保,是在契約關係尚未成立前,保險公司基於風險因素篩選客戶,保留審核、拒保的權利。
面對潛在龐大賠付金額的對策
目前最令保險業界擔心的是,產險業是否會因迎來理賠高峰,而陷入系統性危機?甚至重演過去數家壽險公司清償能力不足被接管,導致全民埋單的慘況?
由於這次銷售防疫險大多是產險公司,性質多屬一年一保,體質也相對健全,金管會已函令各公司提前擬定相關增資計畫,警報可望解除。
依循過去大規模流行病的成長曲線,疫情會有趨穩降級的一天,屆時,若回歸保險合約,某些保單理賠金額大打折扣,恐怕還會引起新一波爭議。
做為監理機關,金管會著實有必要先擬定相關的理賠實質審查指引,讓外界有所依循,而不是放任各方解讀。
「財務赤字可以改善,信任赤字卻難以彌補,社會大眾的信任是金融業永續發展的基礎,」這次防疫保單之亂,讓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說了重話。
產險業確實應警惕多年的商譽一旦崩塌,將比財務損失更難以挽回,這恐怕才是防疫保單之亂背後最大的教訓。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6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6月號:https://bit.ly/3pLGg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