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兩月經濟數據背後 專家警示風險點和隱憂

中國1至2月經濟數據昨天公布,學者認為,第一季「開門紅」符合近年經濟運行節奏,但也必須注意地產、金融、物價數據不佳的隱憂。在經濟恢復基礎不牢情況下,要慎防政策轉向。

微信公眾號「首席經濟學家論壇」18日刊出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羅志恆文章。他指出,1到2月消費、投資、出口、生產等經濟數據表現亮眼,普遍高於市場預期。第一季GDP年增率預計在5.5至6%。

他表示,這得益於地方政府開年積極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金融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去年增發國債在今年第一季使用等。

但他認為需要關注經濟中兩個風險點:一是房地產對經濟的拖累依舊較為明顯。二是化債背景下,作為部分地方政府的融資管道,城投平台的付息仍面臨一定壓力,轉型之路仍長。

羅志恆分析,1至2月經濟數據有4大亮點、3大隱憂。

4大亮點分別是:居民消費持續恢復,服務消費強於商品消費;基建和製造業投資保持高成長,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出口增速明顯回升,對經濟的拖累減弱。工業生產加快,服務業增勢較好。

其中,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增5.5%,優於預期。出口年增7.1%,儘管存在低基數的影響,但5280億美元的出口值是歷史次高,僅略低於2022年同期的5381億美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增7.0%,比去年12月加快0.2個百分點。

但1至2月地產、金融、物價數據仍較低迷,背後是宏觀總需求不足和微觀主體信心不振。

3大隱憂,一是新房銷售低迷、房企資金緊張、投資信心不足等問題仍未完全扭轉。1至2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分別年減20.5%和29.3%,房地產投資年減9.0%。1至2月前100名房企銷售總額年減51.6%。

二是微觀主體融資需求偏弱,政府債券發行節奏較慢。企業投資意願不強,化債背景下城投平台融資受到一定約束。

三是物價水準低位運行,尤其是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已連續17個月負成長,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債務負擔加重、投資意願降低、財政收入放緩。儘管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回升至0.7%,但1至2月累計年增為0%。

他表示,物價持續低迷亟待解決,因為它反映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對微觀主體處境和預期有負面影響。

他認為,當前經濟面臨的最大不確定性仍集中在房地產、出口領域,同時要高度關注房地產低迷以及化債對地方政府行為和財政的後續影響。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