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只能吃止痛藥,或開刀嗎?中醫師用 1 方法神助攻,恢復無痛人生

50 歲的陳先生是名自營商,10 年前,他第一次感到右側腰部隱隱作痛,起初以為是長時間站立或搬重物所致,沒有太在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痛感並未減輕,反而愈來愈劇烈,甚至蔓延到臀部和右腿,讓他無法正常活動。
一開始,情況並不嚴重,透過休息、吃止痛藥,繼續過日子。不久後,疼痛開始影響到睡眠,最痛時每晚只能睡 2 個小時;早上醒來,就覺得右側的腿麻刺痛,走路時腳底像是踩釘子般,在工作站立過久,臀部會發出尖銳疼痛。
與疼痛共存,止痛藥卻治標不治本
陳先生曾多次到醫院求診,進行了各種檢查,包括 X 光、超聲波檢查等,但始終沒能找到根本原因。醫生只告訴他是「老毛病」,開了止痛藥或肌肉放鬆劑,讓他暫時緩解痛楚,試著與疼痛共存。
直至去年,陳先生終於在某醫院進行了 MRI(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腰椎滑脫並伴隨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根。這時,他才知道,原來自己長期的腰痛與右腿麻電感,正是因為椎間盤突出所引起的神經壓迫,造成慢性疼痛。
中醫鬆解筋膜組織,恢復無痛人生
醫生直言,像他這種年紀,手術的風險較高,不建議進行開刀治療。陳先生在百般無奈之下,只能轉向專治頑固疼痛的頤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吳文誠求助。醫師針對陳先生的狀態進行分析後,選用了針灸與針刀結合的治療方案。
先採用了針灸的乾針手法來解開陳先生身體的手腳張力,緩解肌肉緊繃造成的神經壓迫,同時搭配以細針刀切入組織,對豎脊肌群的沾黏進行切割,做到脊椎減壓的治療效果。
最後開立桂枝、黃耆、威靈仙、粉光蔘等,補氣血、活血化瘀、逐寒除痛,減少慢性發炎,並促進筋膜恢復。經過 6 週的密集治療後,陳先生日常的腰部劇痛大幅減輕,右腿麻木感和刺痛也不再困擾他,只在勞累過後偶爾出現。
中醫不同針灸手法 + 中藥,減緩疼痛
吳文誠表示,在中醫的想法中,椎間盤突出所引發的腰腿疼痛,除了壓迫神經的影像學診斷,還需要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身體的筋膜、氣血循環是否受到干擾,局部組織的慢性發炎和沾黏是否嚴重。」
臨床上,在治療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各種症狀時,通常會以不同的針灸手法進行治療,包含:以乾針手法解開手腳張力;頭皮針調節腦神經訊號;針刀治療脊椎周邊肌群沾黏、緩解壓力;最後再以補氣血、逐瘀的水藥收尾。
由於患者主觀症狀的嚴重程度和影像學嚴重程度不一定完全相關,中醫治療並不拘泥於影像學檢查,反而更專注在身體筋膜穩定平衡是否被破壞、局部組織慢性發炎沾黏是否嚴重,以及是否有中樞神經敏感知覺異常相關的問題。
吳文誠進一步說明,比起動刀有可能要面臨腰椎手術失敗症候群的風險,或是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造成的肝腎負擔,中醫師在治療椎間盤突出扮演了重要角色。
對於還沒有進展到有馬尾症候群(下肢疼痛無力、陰部麻木無知覺、大小便無法自排)等嚴重壓迫症狀的患者,針刀能夠以相對傷口小,卻能實質做到軟組織減壓的方式進行治療,減緩惡化與疼痛。
日常拉伸運動做保健,確保椎間盤健康
吳文誠提醒,治療後,若因為過度疲勞導致疼痛發作,可透過輕鬆的拉伸,或是簡易放鬆運動來緩解疼痛,確保日常生活品質。常人也可透過幾個簡易動作日常保健,確保椎間盤健康。
貓牛式伸展(Cat-Cow Stretch)
- 目的:增加脊椎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
- 步驟:1) 採四足跪姿。雙手與肩同寬,膝蓋與髖同寬;2) 吸氣,抬頭、拱背(牛式);3) 呼氣,低頭、弓背(貓式);4) 緩慢進行,重複 8〜10 次即可。
麥肯基後伸(McKenzie Extension)
- 目的:鍛鍊核心肌群,舒緩輕度的椎間盤突出。
- 步驟:1) 先呈現趴姿,雙腿伸直放鬆;2) 將雙手放至頭的兩側,手掌朝下,平放在肩膀下方;3) 緩慢撐起上半身至肘伸直,感覺腰椎伸展但不過度壓迫,骨盆仍貼地;4) 保持 3〜5 秒,然後放鬆回復原位,重複 10 次。
- 注意事項:避免聳肩與過度用力。若引起腿部放射痛,請立刻停止。如有腰椎滑脫的現象,則不建議做此運動。
文 / 黃慧玫、圖 / 楊紹楚
延伸閱讀:
- 記者:黃慧玫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