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糾紛頻傳!「打針變毀容」該怎麼辦?高雄律師揭:這3件事決定你能不能求償
墨新聞|記者游宏琦/高雄報導
「花大錢打雷射,結果皮膚被燙傷」、「醫師說會變挺鼻,結果術後反而更塌」—
撰文/張奕晨律師 責任編輯/記者 游宏琦
越來越多人追求美麗,卻在手術台上掉入了風險陷阱。當麻醉藥下去、意識模糊時,你是否想過:
為你施打針劑的人,真的有醫師資格嗎?
這正是高雄律師張奕晨近年處理醫美糾紛案件時,最常見、也最令人心驚的法律灰區。
醫美不是「治療」──它是「消費行為」
在傳統醫療裡,醫師的責任在於「治療疾病」,過程只要符合醫療常規,就算結果不如預期,也難以追究責任。
但張奕晨律師指出:「醫美不該再被視為單純醫療,而是消費行為。」
消費者花錢追求美麗,理應享有結果保障與資訊揭露的權利。
「守舊的觀念,不能再用『病患』來稱呼這些為美麗買單的消費者。」
關鍵差異:「委任」還是「承攬」?
法律上,傳統醫療多屬「委任契約」——醫師只須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不保證結果。
但醫美不同,它更接近「承攬契約」:
你花錢請人完成一件工作,重點在於結果。
因此,如果雙方在術前已有「對結果的共識」,像是模擬照片、溝通紀錄、效果說明等,
這些都可成為主張「承攬」的依據,讓消費者在訴訟中有更強的求償立場。
律師教你三招自保:從諮詢到術後,保護自己的權益
第一招:術前溝通——問清楚「誰來做」與「怎麼麻醉」
別只問效果,要問操作醫師與麻醉人員是否皆具資格。
根據《醫療法》與《醫師法》,醫師有「告知說明義務」。
確認「麻醉醫師」與「執刀醫師」是兩個不同人,杜絕「護理師代打」的違法風險。
第二招:過程記錄——拍照、截圖、留證據
與診所的LINE對話、廣告文宣、同意書、報價單都要拍照存檔。
術前術後的對比照片更是日後申訴與訴訟的關鍵。
第三招:發生糾紛——冷靜處理、依法申訴
先理性與診所溝通,再尋求衛生局調處。
若懷疑有醫療疏失或護理師違法施打,應立即尋求專業律師協助,分析病歷並保全證據。
律師提醒:美麗值得追求,但別忘了「法律」是你的底妝
張奕晨律師表示:「追求美麗沒有錯,但必須在知情同意與專業監督下進行。真正的美麗,不該建立在風險與無知之上。」
醫美是一場消費與醫療交會的戰場,懂法律,才能真正守護自己。
《張奕晨律師簡介》
政治大學法律系學士
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
現任和府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
高雄市菁英飛雁創業育成協會(新住民法律顧問)
您是否正面臨醫美糾紛、或懷疑有醫療疏失?
建議保留所有文件與對話紀錄,盡快尋求專業法律協助。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醫美糾紛頻傳!「打針變毀容」該怎麼辦?高雄律師揭:這3件事決定你能不能求償
- 記者:墨新聞
- 更多健康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