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藝術中心特展探討移民 藝術家呈現台灣視角

金湯普森藝術中心舉行新一季特展,以游牧為核心主題,邀請8位亞洲藝術家參展。其中2位台灣藝術家林羿綺和曹良賓以台灣人的故事和視角呈現作品,探討移民與身分認同等概念。

位在曼谷的金湯普森藝術中心(The Jim Thompson Art Center)今天起到6月5日舉辦新一季特展「游牧」 (Nomadic),借用遊牧民族的概念,重塑在亞洲常見的身分認同流動與家園的多重性。

策展人鄭秀慧邀請到來自日本、泰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印尼共8位藝術家展出,今天舉行開幕式。8位藝術家用影像、照片或裝置藝術等方式呈現東亞及東南亞的移民歷史,試著找出不同區域間的聯繫與關係,辨別出亞洲多元文化的不同視角。

林羿綺的作品Transoceanic Practice以裝置藝術和圖像呈現家族的移民史。

林羿綺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祖母輩是金門人,但祖母及其兄弟姊妹因為戰亂等因素而遷移到了台灣、印尼或馬來西亞等地,因此這個創作以一個大錨象徵落地,同時展出家族長輩從金門離開的後浦港以及落地印尼邦加島秘錄港的照片。

林羿綺說,早年很多金門人前往東南亞工作,之後就落地生根,變成印尼、馬來西亞或新加坡人,她的家族裡就有很多不同國籍的人,雖然屬於同個家庭,但大家拿不同的護照,用不同的語言,教養、思考方式和身分認同也都不一樣,讓她開始反思自己今天是如何成為台灣人的。

林羿綺說,她設計的大錨刻意做了傾斜的角度代表落地的感覺,而兩幅畫代表出海和上岸,因為去的地方不一樣,大家的國籍不一樣,但這只是一個機遇,即使國籍也不能定義每個人。

曹良賓的作品Becoming Taiwanese: As Ritual則透過記錄在台灣前身為日本神社的忠烈祠,思考不同統治者在台灣所留下的治理痕跡,以及遺跡所代表的意識形態與續存意義,進而探討台灣人身分所代表的意涵。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