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對中策略有差異 關鍵在俄烏戰爭美國大選

美國對中國祭出多個經貿制裁措施,歐盟對中國發起電動車等反補貼調查;中國學者表示,美、歐對中政策有共同性,也有差異處,釀成分歧的關鍵在於俄烏戰爭與美國總統大選。

澎湃新聞29日專欄「中歐觀察」刊載多名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專長學者意見,提出上述看法。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員嚴少華表示,歐盟、美國的對中政策走向受到俄烏戰爭、美國總統大選等因素影響。歐盟在俄烏問題上偏於理性,願意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美國則是態度強硬,經常拿中俄貿易作文章,也試圖施壓歐盟對於中俄貿易有強硬回應。

嚴少華指出,美國大選不確定性也導致歐盟與美國的對中政策差異。對於美國共和黨川普(Donald Trump)選舉競爭,拜登(Joe Biden)政府希望穩定中美關係,另一方面也要有打擊中國的政策工具。

嚴少華提到,拜登政府建構針對中國來的小多邊聯盟,試圖設定大選結束後的對中政策軌道;川普的可能回歸,則讓歐盟產生許多疑慮,使得歐盟在與拜登政府協調對中政策時,態度有所保留。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簡軍波直言,歐盟與美國在俄烏戰爭上態度有所差別,很大原因在於,徹底鬧僵與中國的關係,這個後果不是歐盟可以承受的,所以歐盟必須在指責中國和拉攏中國間尋求平衡。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指出,在俄烏衝突、中東地區衝突等背景下,拜登政府不希望中美關係陷入不穩定,這將使其外交成績單失分;對於歐盟來說,川普可能再次入主白宮,這使歐洲國家非常擔心,於是先穩定好中歐關係,這無疑是應對美國政局不確定性的明智之舉。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青年副研究員張亞寧認為,歐盟、美國對中政策有差異,不過現有差異主要是在政策工具選擇上的不同,中國對於這一點應該要有清醒的認識;只要中國經濟持續穩健成長,任何「脫鉤斷鏈」、「去風險」都將不攻自破。

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斌表示,歐盟、美國的對中政策有差異,這確實可以提供中國一些政策空間;不過這種政策空間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持完全地扭轉局面。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