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

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

鏡頭的力量:眼淨、心靜煉出攝影構圖美學
作者:胡毓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5-26 00:00:00



<內容簡介>

因為看不見美,所以才拍不出美的照片。
如何發現美、捕捉美?
資深攝影師胡毓豪帶你培養一顆感受美、分辨美的攝影之心。

隨著科技神速進步,智慧型手機附帶越來越強大的鏡頭功能,當人人皆可藉由手機拍照,「攝影」不再是一件高門檻的特殊活動,就算沒有高階的攝影裝備,仍然可以隨時隨地捕捉眼前的畫面。

但怎樣才算拍出「好」照片?
同樣的風景、光線、人物,取景不同,成像自然也有差異。
資深攝影師胡毓豪說:
「我們所處的環境,雖不完美,但仍可找出很美的角度,拍出令人驚艷的作品,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透過有系統的學習,人人皆可達到。」

從「美」的培養訓練開始,發覺不一樣的形與色,
跟隨大師的「攝影之眼」,一起拍出進階的美好照片吧!

【附錄胡毓豪六十年掌鏡生活的人生體悟:攝影‧哲思‧禪機的相互碰撞!】

★名人推薦:

胡俊弘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
康台生 前師大、輔大藝術學院院長
鄭家鐘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名人好評推薦】

★目錄:

推薦序/讀胡毓豪攝影書寫的樂趣(胡俊弘)
推薦序/攝影在「觀看」(康台生)
推薦序/拍照其實是生命的修行(鄭家鐘)
自 序/拍出好照片,很容易!

Chapter1 拍照十戒
1-1 拍不好的第一關──看不到當然拍不到
1-2 拍不好的第二關──不用心才會拍不好
1-3 拍不好的第三關──無法精確判斷哪一張最好
1-4 拍不好的第四關──不重視照片的質感
1-5 拍不好的第五關──只知拍不知移位
1-6 拍不好的第六關──忘了拍照當中的你我他
1-7 拍不好的第七關──不會挑片不知藏拙
1-8 拍不好的第八關──沒有好奇心
1-9 拍不好的第九關──不會幫自己的照片說話
1-10 拍不好的第十關──不敢挑戰未知

Chapter2 熟用自己的相機
2-1 操作相機的解決對策
2-2 拍照拍不好,怪相機嗎?
2-3 拍照兩大挑戰──測光與對焦
2-4 認清自己的工具
2-5 何謂相機的好壞
2-6 善用觀景窗
2-7 光圈的控制
2-8 快門的選擇
2-9 ISO的作用與影像品質優劣的取捨
2-10 看得到就應該拍得到

Chapter3 看的方法與訓練
3-1 肉眼簡擇──粗看
3-2 天眼通達──細看
3-3 用心看
3-4 看的角度
3-5 看的工具
3-6 看景拍景的方法
3-7 怎樣看人、拍人
3-8 攝影人如何看天
3-9 攝影人如何看地觀風水
3-10 攝影人如何看物

Chapter4 用構圖為作品加分
4-1 庫存影像挖寶構圖法
4-2 光影優先構圖法
4-3 以色彩為元素構圖法
4-4 以小搏大構圖法
4-5 大構圖小構圖法
4-6 不按牌理構圖法
4-7 斷捨離構圖取景法
4-8 透視構圖法
4-9 裁切補救構圖法
4-10 影像元素安排構圖法

Chapter5 綜合性精進
5-1 不信所聽、不信所看、不信名家大牌
5-2 相信自己,用行動印證
5-3 一定要來辦個展
5-4 努力之後
5-5 提升眼界,邁向國際

Chapter6 攝影路上你我他──「如何看?如何拍?」
6-1 眾生皆有眼‧叢明美
6-2 攝影路上,我怎麼學習「如何看、如何拍」‧葉乃靜
6-3 我的攝影眼──如何看、如何拍‧張艷勤
6-4 攝影是一種修煉‧王書慧
6-5 在拍攝中體會‧何翠英
6-6 照片是攝影者傳達內心世界的媒介‧陳則凱
6-7 快門叩法門‧李鳳嬌

附 錄 攝影‧哲思‧禪機:胡毓豪攝影時,怎麼看、怎麼想、怎麼拍
貓捕魚趣味八連拍──祕訣即是猜、等、拍
後 記

<作者簡介>

胡毓豪
一輩子拿相機的人,六十歲之後,以書寫、創作、演講為樂。

獲獎記錄:
金鼎獎、金橋獎、中興文藝獎、觀光局藝文獎,皆為攝影類。

出版著作:
《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胡毓豪攝影心法》
《亂拍煉出好照片:用心按一萬次快門,成就大師級好作品》
《在光影中看見美──資深攝影師胡毓豪帶你捕捉瞬間永恆》
《原色覺醒──真正懂攝影的最後一關》

個展:
1983年「世界 第一的背後」,屬報導影像,記錄東京的庶民生活。
1984年「小鎮掠影」拍攝淡水人的生活軌跡,屬人文觀察影像。
2016年「靜生色衍」,展現攝影人生的哲思。
2018年「虛實有無」,展現四大皆空的省思。
2021年「生之道」,以照片傳遞生的啟示。

★內文試閱:

Chapter1 拍照十戒
1-1拍不好的第一關──看不到當然拍不到
照片拍不好?原因很多,第一關是看不清楚就亂拍,急著亂拍的潛在原因,心急是關鍵。現代人,幾乎什麼都急,難得能靜,所以拍不好。當「急」成為常態,要不急就得修煉。
有因必有果,發現不好的果,要從因上改。從急到不急的修「煉」,首先要自覺。靜,在慢中求;慢,要在生活上煉,大家急慣了,要改不容易。若能在日常生活中「煉」,最易累積,一旦將緩慢變為習慣,就是要急,也急不來。從此用慢做基礎,就可以輕易的拍出好照片。
要「拍好」,當然要先「看好」,這兩兄弟永遠不分離。常用手機拍照的人,一定知道盲拍的意思,盲拍是手機鏡面超級反光所致,當陽光普照的時候,手機表面真的像鏡子。鏡頭吸進來的景,根本看不見,只能睹運氣「亂拍」,用多拍的機率,妄求能幸運的拍出一張好照片。
用相機拍照,最大的好處是有觀景窗可用,有人善用,有人不知觀景窗有何用的。觀景窗最大的好處是使人專心看景。觀景窗很小,有局限性,逼你不得不好好的「觀看」。當「觀」+「看」一起運作,心必然沉靜。用螢幕看景,眼和心是浮動的,比較不易細看被攝體,因此拍不好。
一般人拍照,會想利用機率勝出,誤以為多拍幾張,就會碰到好的佳作。很不幸,拍照是觀看的藝術,以機率勝出的機會,微乎其微。若能每種角度「多看」,擇定才拍,結局就會變好很多。
慢慢走!慢慢看!心不急,氣不喘,平靜而樂,思緒沉穩,兩眼有神,像要看透人心,看穿景物,此時只要手拿相機,必可將被攝者的神態,充分攝下,表現在影像上,如此好照片就手到擒來。
拍照的「看」,是從現實環境中,切割一塊你認為的美景去深耕。選景是看的啓動,一般性的紀念照,只是要記錄當下的情境,看是浮動而表面,只求人人皆有的存在感即可。但一群人的旅遊照,就更深入了。能拍好,真的也不容易。
深層的看,不是一見就拍,要顧及背景是否雜亂或恰當。可惜攝者拍的時候,往往只專注於第一主角,卻沒有看到其他的景物,等照片完成了,才發現視覺上的不完美。通常我們拍的時候,多只專注於自己設定的主角,輕忽了其他背景的威力,以致功敗垂成。
「能看」真的不簡單,攝影大師的成就,是能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細節,又肯鍥而不捨的追求好上加好。我們必須明白:「任何人看照片,自己永遠是第一主角。」所以,細心的看很重要。

1-2拍不好的第二關──不用心才會拍不好
拍照是思考的修煉,不用心、不用腦,怎麼拍得好?有人說:拍不好,那是腦筋的問題,相對又不貼切。其實,拍照有輕鬆面、有嚴肅面,一種米養百樣人,拍照的主流應是娛樂,而不是創作和學術。
在「煉」的過程,要發掘「病況」,才能挖病根找敗因,然後滅因求果。數位照相要拍失敗很難;要拍不好,反而容易。因此,不好的照片,充斥於網路。根源何在?貪是主因,心未定,急於多拍,拍得太多,多到找不到最好的那一張。
以往軟片要花錢買,拍了還要沖成底片、有底片才能放大照片。因而學拍照的人,捨不得多拍,那時代必須鼓勵大家多拍,才容易累積學習效果。而今,情況恰恰相反,總得再三勸誡,「要忍」不要亂按快門,多拍無益。
同是學習攝影,今昔的方法,徹底反轉了。現在的拍攝成本,幾乎是免費的,所以狂拍者眾。拍出好照片的努力,跟拍多拍少無直接關連,拍後的檢視,也是無比重要,卻被疏忽了。
拍照,很簡單,會按快門就行。但如何適當的拍,防止盲目的多拍,反而是新課題。一般是拍一小時,得花兩小時挑片,修片時間的長短,則因人而異。挑片是需要思考的事後工作,若所拍太多又少有變化,則會連挑選好照也「懶」。
連拍數張而不移位換角度,或調換其他焦距再拍,那麼拍多張和拍一張,有何差別?拍到好照片,卻挑不出來,只能證明一件事,不是枉然就是笨。網路上所有的濫照,哪張不是辛苦所拍?結果卻是搬磚砸腳。拍,只是攝影的起步,能拍也要能找,好照片才會出頭,也才能證明你是會拍好照片的攝影者。
自己生的孩子,樣樣好,應該好好珍惜,不要輕易的「殺掉」已拍的檔案,才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好習慣。攝!要有攝友,刪檔案時可找攝友相互討論,就像易子而教,可以避掉盲點,以免誤殺。自己拍自己選是第一步,找功力深的幫你複選是第二步,找專家幫忙做最後確認是第三步。
有了好照片之後,要懂得調整,才能美上加美。經過這般流程,再PO上網,豈有照片不好的道理?好照片飽含故事性、原創性、稀有性、美感性等等。一般性的亂拍影像,現代人看多了,當然易於被貶入壞照片的行列。
少按快門,多些思考,讓你所拍比別人好,就能突圍脫困。多拍少拍,不是以拍攝的數量論計,而是看你拍照的態度。用心拍照,就能防止拍太多「同質性」的照片。拍照相用機關槍掃射,那叫拍照嗎?
為了防弊,請關掉連拍的設定,為了防止快速PO上網,宜捨棄急的息氣,善用腦筋,必可拍出好照片。

1-3拍不好的第三關──無法精確判斷哪一張最好
拍不好?沒關係。只要懂得反省,檢討自身不足之處,再不斷精進,一點一滴修正、累積,必然會走上正途。天賦能力,雖有高下的差別,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怕慢只怕站,誰不知「天道酬勤」?
拍照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同一被攝物,不論你拍多少張,都只能選出一張最好的。若只有按一次快門的機會,就沒機會選了,那一張就是唯一的;若拍了十次,你的成績是十選一。拍一百次,成就只剩百分之一。從結果推論,好像越努力,成績越糟糕。事實上,作品的成就,恰恰是相反的。
理論上,拍越多,再從中選出最好的,應該是不會錯的。然而,相類似小小差别的影像,看越多越容易迷失,此刻若有高手在側,馬上問馬上得答案,獲益最大,印象最深。挑照片,最大的考驗是「眼界」,其次是「信心」,拍不好的人,最該優先練這兩項。
拍照與檢討,在學攝影的初始時,最好是共修。共修的起點是共拍,共拍就是三、五好友一起外拍,同一時間、同一場域,大家各拍各的。攝後,再互邀約定時間、地點,請「資深善攝者」當指導。每個人先講自己所拍,再由指導人分析每個人的成果,從一張一張的講評中,各自對號入座,吸收養分,改正缺失,這種檢討最直接。
給看之前,先得自我檢視,研判自己的缺點,通常是挑出佳作,遮掉醜的。也許你拍了很多,選得很少;也許是拍多選多;或拍少選少。不論如何,最好的方式是給好的,也給拍得不好的。
從好圖得到的建議,和從醜作得到的建議,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兩者都挑出「樣品」送審,才不會錯過檢討、學習的良機。初學人,獨自「自我」檢討,容易淪為「瞎子摸象」,有伴互動最佳。
善拍者,通常都經過很多挫折的磨練,常常撞得頭破血流,並留下深刻印象,才結晶成為善拍者。學習上很難「不二過」,但能避免重複犯一樣的錯,你的功力就會一分一分的增長。當錯誤舉動一項一項被消滅,好照片的產出,就越來越容易了。
檢討的目的,是糾正己過,攝影人沒有不犯錯的,所以要認真記下自己曾經犯過的失誤,失誤若只犯一次就能免疫,實該給自己鼓掌。不小心,第二次又犯了同樣的錯,就懺悔吧!攝影是人生路上最好的修煉,失誤全由自己承擔,不必找藉口,也無藉口可找,改正就有救。
攝影名家,也是每次拍每次檢討、改進,攝影路上,誰拿相機、誰按快門,誰就負責,這種修行是天下最公平的。而且拍照是獨立思考的實踐,攝者擁有唯我獨尊的氣魄和信心與自由,所以自我檢討、自我改進、自我負責是必須的。

1-4拍不好的第四關:不重視照片的質感
看不出作品的好壞,其實一般人是不在乎的。他們認為:只要我喜歡就是好,因為如此的人占多數,所以拍照水準日趨通俗化。地球上每天生產數億張影像,好作品卻不成比率的少,根本原因在於輕忽了「質」的重要。
就以無化學元素的天然食材為例,一定要當季、當地,才能確保品質新鮮和飽足的原味,失掉此,大廚師也無奈,所以美食跟食材的新鮮、美好有關。好的攝影作品,一定有好的質感。質感是鏡頭的描寫能力,拍皮像皮,拍毛像毛,拍透明像透明,拍反光像反光。
質是影像的基礎,沒有懂得審視的眼睛,就沒有辦法知道照片的好壞。追求拍得好,不是藝術家的凡人,在質感上若能覺醒,自然能跨入拍照的坦途。好廚師要有好食材;好影像得有好質感。
所以,拍出好照片的條件,必須有對的光線來配合。但美好的光線,並非時時有,所以它一旦出現就得珍惜。若你看不見光的美,怎麼有辦法拍出好照片?會看的眼睛,必須配合著好奇的心,再襯著熱情的行動力,才能穿牆而出,加入善拍的行列。
訓練「看與觀」,最好的藥方是「背」,也是就默記。像在背誦好文章一樣的背,只要肯默記一百張以上攝影名作,將這些作品的好,銘記心頭,就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領略這種精神之後,拿起相機就如神助。
默記攝影名作,為的是模仿。第一當然是鑑賞作品的質感,然後推測作品的神韻,再拆解構圖的特色,最後解析光的運用。初期默記並不一定有用,只要持續用功,時間的力量就會展現奇效。用心觀看,最能潛移默化,練基本功,無捷徑。
宋朝蘇東坡,有天去訪佛印禪師,逛廟園時,蘇東坡看到一尊觀世音菩薩像,手拿佛珠,他問佛印:觀世音手持佛珠,念誰?佛印不答。兩人逛畢,東坡說:我知道了。原來佛在告訴世人「求人不如求己」。
眼力的高低,是教不來的。因眼連心,心連腦,誰說的才對?原來拍照是沒對錯的,繞了一圈,我們好像又回到了原點。真的沒有對錯嗎?若如此,為何會有攝影家和一般凡人之分?
拍照是自己的事,只要我高興就好的拍攝族群,就尊重他們吧!也許娛樂的價值高於把照片拍好。孤芳自賞的族群,就讓他們停在自己的路上吧!不甘於此的人,就奮起而精進,才能獨樂樂又眾樂樂。

附錄 攝影‧哲思‧禪機:胡毓豪攝影時,怎麼看、怎麼想、怎麼拍

人間天堂
月圓之夜,隻身再現浮潛海堤,獨身、沉思,景才能注入哲思,加上抽象。作品的誕生,唯心問。
拍月亮已近四年,就以此做休止吧!天堂何處在?就在人間風塵處。我們總以為天堂距人間很遠,其實天堂就在心中。青山綠水語綿綿,幾人曾細聽?
月亮出現的角度,時時不同,唯獨六月月圓時,它會出現在金瓜石、九份的山後。月亮孤懸,不美;雲層太厚,山體漆黑,不美。適時、適地最美!
攝影,除了技與心,更要天時、地利,只要老天不允許,你就得等待,等是攝影人必備的功。古人說的慢工細活,若不領略,拍照難上難,且庸俗。
山區的燈光,曾紙醉金迷,淘金潮中,誰知天堂在此燈火明亮處。青山有光,海面有映,漁舟留痕,莫問天堂何在,人間即是此境。

生之道1
看之道,對我來說已是一項綜合能力,已俱的缺點,改之不易;已有的優點正待發揚。趁著辦個展,同時又出書,於是用這些作品說說:「我的拍照心路歷程」。以闡述本書的宗旨:《鏡頭的力量》。
會走上創作和書寫,也是因緣促成的。我攝影的強項,應是新聞攝影,但很早就離開報紙,轉到很重視攝影圖像的時報周刊,當年的娛樂性綜合雜誌,它是大大一本的霸主,不但尺寸大,又是全彩,頁數也多,是外界很稱羨的「美女」刊物。
近年,同輩的攝影人,掀起一股風潮,回顧昔日的「時代痕跡」,在各個角落發光發熱。有人問我:怎不拿舊照出來曬一曬(賽一賽)?第一、我沒有留存自己所拍的採訪照。第二、當年沒有在工作之外,努力耕耘自己的「專題」。
既是如此,於是將自己的經驗用文字,出版了四本攝影書。並開始創作,拍攝自己的專題,我在東京寫真專門學校,專攻的是藝術創作,指導老師是森山大道和,深瀨昌久。森山現已揚名,深瀨可能大家比較不熟,他曾拍遍世界各地的烏鴉群聚區域,非常傑出。
我是在六十歲之後,才逐漸轉入創作的行列,但我的看之道是在報紙工作期間成熟的。媒體的看之道,是看事件,依著事件的人、事、物、時間和地點而發展。創作則是依著自己的心而攝,是藉景而言心,多了哲思,也多了品質的要求。
看之道,是拍攝的根本,卻被大家忽略。拍照按快門之後,就是結果的宣判,若缺了審視、觀察、研判的過程,用法院的講法,就是未審就判,判刑是決定別人的生死、名譽或人身自由。拍照!則是一按成定局的動做,作品的好壞,依自己的用心程度決定。「會不會拍」的封號也是自己給自己的。
要成為會拍的人,就要好好的觀,好好的看,再仔細的拍。出海河口處,淡水、鹽水混雜,是不好生存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物種在此「競生」,生存本身就是競技,就是永不放棄,這是大自然要教給我們的智慧。問題是你怎麼想?怎麼看?

生之道2
天地間皆是拍照的題材,如何看?如何拍?全由拿相機的人決定。拍得好或不好,也是自己負責。有人愛說「自己很會拍」,我說:自己說的不算,要等別人說了才算是好,最好由藝評人公開指認更好。
人,要有自信心,並且懂得謙虛,才能快速進步。雖說拍照是娛樂,但我更認同此藝為修行。要精進,才算是愛攝人,否則大家年年手法一樣,眼界一樣,思想沒有進步,那豈不是歲月虛度,太對不起自己嗎?自我要求最難,卻是最必需的靈 丹。
此作品,攝於路邊,它很明顯是人工培植的。不論如何,它正奮起全部生命之力,堅忍的活於馬路邊上,忍受著汽車廢氣,和無止盡的噪音。可是,它不受不良環境的宰制,正為綻放花朵而拼命。
生之禮讚,依著老天所給的密碼,依序進行,所以花開自開,不為人而開。遵守本分是所有生命的天責,但事實上,人類已將簡約純樸,化為繁雜,生之道也因此有了大變化。為表達這種不自然,我將本該拍得清晰的影像,呈現成模糊狀,卻又不失本來面貌,這就活了攝影技術的軌則。
如此手法,早期歐洲攝影家Julia Margaret Cameron, 1815–1879是先驅,且專用於拍攝人像,她認為如此的柔焦,才能將人的精神面呈現,拍得太清楚,反而不是人的真面目。聽來好像很有道理,後來的柔焦攝影也因她而誕生。柔焦照片有人喜愛,可惜無法持續並普及,但也不至於消失。理想和現實必須共鳴,存在才能長長久久。
路邊百合花的啓示,教人不必擔憂環境不好,要活得自在。2020人類受疫情蹂躪,幸非這不是史上第一次,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現今人類的生活方式,已遠離自然,考驗才會顯得比較嚴苛。地球人類,現已一體共活,病毒在傳播上,因而取得了空前優勢。靜止和緩慢,可以阻斷病毒利用人類而快速移動,可惜人類已回不到從前。
現代人使用數位相機,尚可回到前輩攝影家的拍攝手法,但絕大多數的情境,則是一去不復返,這就是法無定法。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各取所需,而萬法歸於一宗。一宗就是真理所在之處,拍照的一宗就是攝得自身內在的真善美。我拍此作,使用的手法不是對焦上的故意錯失,而是將鏡頭的最短拍攝距離,超極限逼用,令其無法準確對焦。
照相機現在都有很好的自動對焦功能,靜物攝影要它錯失對焦,還真的不容易辦到。除非將相機架在三腳架上,對焦完成後,要按快門時再故意移動對焦環。最好的方式是放棄自動對焦,改成手動模式,在腳架上看清楚之後再拍,以免失焦太多,反而失去預想中的美。要拍成不清楚中的清楚,是心靈之妙,唯妙才要自證。
生之道,是因疫情而發想,並拍了一系列專題,但作品都沒有直接的疫情照片,反而是用堅強的生存意志,去彰顯生命的本質。人類常因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自古以來,人類從未發展出美好的制度,反而是宗教的博愛,贏得許多人的信賴。
拍照要訓練的,就是內心的真、善、美,以此為根,將人的貪欲限制在一個框框內。框就是邊界,任何影像元素逸出界外,即喪失作用,令人知止。一位攝友說:拿著相機出去找景,就可忘憂解愁。只要專心於美善的追求,真的本質就會發揮大作用,人只要將心縮小,幸福度就能提升,這種教化最可止亂,可惜學校、社會皆沒有教。
拍照要好玩才能持久,好玩的事要找好友一起參與,這樣才能彼此共勉,又可互換經驗和心得。人生路上,益友、善知識不怕多,損友則是愈少愈好。何者為好?何者不好?善用心,即可明。拍照理同!

生之道3
藉拍照,想人生。生之道應該很簡單,怎麼今日之生,人人喊難,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植物立於地,就鎖定存活方式,它不是全然不動,而是緩緩的成長,並依風和陽光的指示,在不知不覺中轉向。
動物太聰明了,經常靈動,卻未必活得比其它生物幸福。人,更受七情六欲牽絆,而產生種種痛苦。難怪大攝影家杉本博司會說:若有來生,願成為一棵深山內的樹。此生既然是人,就有既定的功課要修,於是我也開始向大自然看齊。
做一個及格的攝影創作者,首先,我得精打細算,以攝影為業,量入為出才是上策。所以,拍照不遠行最合宜。陽明山國家公園離市區不遠,又有公車可達,四季皆可拍,很適合省吃儉用者悠遊取材。
竹子湖的春天,先有繡球花,繼之又有海芋,當然名震遐爾的還有陽明山櫻花,只因曾住日本,所以國內的櫻花名所,引不起我拍攝的欲念。拍花,不是容易的事,斷捨離太多即成單調,取景範圍稍大,又變得繁雜。只有不拍!最可藏拙。但永遠不拍嗎?很難。
去看海芋,是陪同好習作,往往他們拍得比我更好,令人驚歎!等待期間,我也拿著超廣角鏡找景,希望能拍到跟大眾不同視角的作品。任何地方,只要用心,就可察覺到微妙的景。當我蹲至最低,比花更低,就看到了花昂首向天的氣魄。以人的高度俯看,花只是花,並無了不起之處。
原來換個位置,處境不同後,你的感覺和想法就會跟著變。凡人成為高官,或許變得傲慢,變為富貴人家,也許就忘了貧病、哀戚。大家多一點同理心,貧富就有溝通的橋樑,富者能安於富,貧者能安於貧,大家怡然,人間就像天堂。
海芋造形簡單而美,白色象徵不染的純潔,朵朵向天,顯示樂觀積極。我就用這一角度試著拍出我的感覺。拍照的過程,通常是先努力找景,再設法彰顯所要傳達的主旨。海芋默默挺立,攝者有充分的時間調控相機,檢視測光和對焦,這種慢,拍跟街拍的快,全然不同。
以低角度向上拍攝,測光容易受天光干擾,致使海芋的白,因曝光不足而變黑。花季上陽明山,最怕的是交通滯塞,不論哪一天,不論哪種天氣,人潮總是那麼多。想通了,就早早上山,分次而行,每次只走那小小區塊,輕鬆又愉快。
攝影,慢遊最恰當。玩,要懂得自己的需求,才能盡興。一般的攝影者,遇到天色和花體融合的情境,往往受困於測光,調和是技術上的考驗。然後是對焦點的選擇,會有景深的考量,除此之外,大概就沒有什麼挑戰了,偶而拍拍花,其實蠻好玩的。
到竹子湖最可笑的事,是吃野菜和土雞以及地瓜,我總認為那是來自批發市場,陽明山上哪來的養雞場?菜園仔也許有,大量供應恐無以為繼。然而,只要大家吃得高興,又何妨?就像學拍照,只要學得快樂就好,又不是人人想成為攝影家。
攝者,因仍住於凡塵,不能完全自由自在,只能趁假日出遊,陪著人擠人。所以,拍照挑地點,以避人潮,也是智的修煉。拍照跟苦行僧的日常沒兩樣,就是天天做,時時檢討,經常修正,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終有機會累積成一世武功。
拍不好?就是失敗的次數不夠多。失敗一定要檢討、改進,大家都是這樣子一路成長。一再用同樣的模式去拍,而寄望能冒出好成果,那跟本是不可能的。我不擅於拍花、拍鳥,就是因趣不在此,未投入心力所致。
了解而避開,也是學習方式的一種。選擇自己所愛的題材,然後瘋狂的投入,這種學習模式最易有善義果。喜愛就不會累,是我的名言,你相信嗎?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