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

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
作者:布蘭迪‧席萊斯(brandy schillace)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1-12-04 00:00:00
/人類真有可能換頭嗎?/
/移植整個身體會比移植腎臟或心臟還不道德?/
◆獲諾貝爾生醫獎提名,現代普羅米修斯──羅伯.懷特超越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
將科學幻想變成「科學事實」,挑戰人類最深切的恐懼◆
「大腦移植」會在幾年後成真?
如果拯救生命的解決方法不在於一次移植單一器官,而是一次全部換掉呢?
它會是造福人類的手術,它將徹底改變人類歷史。
不過,這也引發眾人的恐慌,一旦人類換頭術成功了,
靈魂是否將能追求永生?
2015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表示自己將會是首位做到「大腦移植」的醫生。事實上,他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並致力落實執行的人,卡納維羅的偶像──羅伯.懷特醫生也說過同樣的話。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出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
冷戰初期,科學上的較勁已經成為東西兩大陣營的主導精神。繼太空計劃後,出現另一種「空間」競賽,那就是征服人體內部的空間──器官移植。不論是鐵幕國家、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外科醫生,爭先恐後想成為第一位完成器官移植的醫生,像是移植人體的腎臟和心臟等。但是,一名美國年輕的神經外科醫生,抱持巨大野心,提出問題:為什麼不移植大腦?
羅伯.懷特是個備受爭議的外科醫生,也是推動神經外科的先驅,他執行過一萬多次的腦部手術,並發表超過一千篇醫學文章。他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醫療倫理顧問,被任命為教宗科學院院士,並於1981年成立了梵諦岡生物倫理委員會。在他的領導下,委員會影響了天主教會對於腦死和體外受精這些議題的立場。而他研發的許多拯救生命的神經外科醫療技術(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為腦部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仍應用於當今醫術,他也曾兩度被提名諾貝爾生醫獎。
但就像小說《變身怪醫》中的傑奇(Dr. Jekyll)一樣,懷特也有另一個身分。在實驗室裡,他正跟科學和死亡的極限戰鬥,進行一項完美的外科手術:人體死去後,讓靈魂繼續存活。1970年,懷特對猴子進行頭部移植,由於手術包括切斷頸部的脊柱,脊髓沒有與移植的身體連接,導致擁有新頭顱的猴子手術後全身癱瘓,但大腦中的神經和血管毫無受損。除了身體無法行動外,猴子仍擁有正常的知覺,可以看到、聽到、聞到並對周遭移動的物體有反應。最後因出現免疫排斥反應,猴子手術後只存活了八天。懷特醫生曾經給自己起了個「謙卑先生」的綽號,但善待動物組織(PETA)則控訴他的殘酷動物實驗,「將粗劣的、殘酷的活體切除術變成產業化」,並稱他為「屠夫醫生」!
本書追蹤了懷特十多年的研究,解釋了當中科學問題的糾結、國際政治和信仰,揭示這種複雜、暗黑實驗的醫學倫理以及從中獲得的非凡醫學革新,如何救活無數徘徊於死亡邊緣的病患。無疑地,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故事,從科幻小說到科學事實,帶領讀者進入極大恐懼和極大希望的奇特旅程。
【補充知識】
-
新聞關鍵字:
ai、 Cas、 ces、 rain、 台灣、 多肉、 拒絕、 教宗、 營養、 華爾街日報、 諾貝爾獎、 電影、 黎明
‧ 移植 、 醫生 、 懷特 、 人類 、 身體 、 故事 、 科學 、 手術 、 外科 、 器官 、 大腦 、 靈魂 、 神經 、 生命 、 羅伯 、 醫學 、 一個 、 頭部 、 作者 、 心臟 、 變成 、 人體 、 腎臟 、 倫理 、 死亡 、 猴子 、 複雜 、 謙卑 、 屠夫 、 追求 、 恐懼 、 這是 、 技術 、 存活 、 擁有 、 實驗 、 研究 、 先生 、 追尋 、 萊斯 、 事實 、 拯救 、 成功 、 小說 、 真實 、 冷戰 、 問題 、 腦部 、 進行 、 動物‧ 實驗 、 醫療 、 出色 、 器官 、 哥倫布郵訊報 、 黑暗 、 西方 、 麻州理工學院 、 脊髓 、 汪漢澄 、 古怪 、 李斯特 、 精采 、 推薦 、 配備 、 brandy schillace 、 應用 、 擁有 、 腎臟 、 奇特 、 充滿 、 肝臟 、 發現 、 科技 、 實現 、 創造 、 新光醫院 、 包括 、 回到 、 時間 、 克里夫蘭 、 行為 、 外科 、 時期 、 羅伯.科爾克 、 愈來愈 、 生物 、 腦死 、 追尋 、 作家 、 極限 、 迷人 、 明尼蘇達大學 、 方法 、 美國 、 醫療不思議 、 猴子 、 大學 、 離開 、 華盛頓郵報‧ 隱谷路 、 席萊斯 、 鮑伯 、 懷特 、 美國 、 教宗科學院 、 紐約時報 、 義大利神經外科 、 卡納維羅 、 天主教會 、 蘇聯 、 麥田 、 維克托.法蘭肯斯坦 、 PETA 、 法蘭肯斯坦 、 羅伯.懷特 、 若望保祿二世 、 White 、 克里夫蘭 、 汪漢澄 、 葛雷克 、 李斯特 、 華爾街日報 、 羅伯.科爾克 、 科普男 、 普羅米修斯 、 冬 陽 央廣 、 Wouldn 、 王浩威 、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 、 麥可 、 圖波列夫Tu 、 艾德 、 布蘭迪.席萊斯 、 哈佛大學醫學院 、 哥倫布郵訊報 、 麥可.德喬治亞 、 史達林 、 Lou Gehrig 、 梵諦岡生物倫理委員會 、 明尼蘇達大學 、 新光醫院 、 上帝 、 麻州理工學院 、 台大臨床所 、 瑪莉 、 喬齊安 、 The Butchering Art 、 s disease 、 華盛頓郵報‧ brandy schillace 、 Sergio Canavero 、 Robert J. White,1926-2010 、 Jekyll 、 Robert Kolker 、 Hidden Valley Road 、 Mary Roach 、 Stiff 、 Luke Dittrich 、 Patient H.M 、 Frank Spotnitz 、 Lindsey Fitzharris 、 The Butchering Art 、 Ed Yong 、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 Robert J. White 、 Ren 、 Descartes 、 John Glenn 、 Lou Gehrig 、 Joseph E. Murray 、 GQ 、 Mary Shelley
- 新聞來源:PChome書店
- 更多生活新聞 »
‧
移植
、
醫生
、
懷特
、
人類
、
身體
、
故事
、
科學
、
手術
、
外科
、
器官
、
大腦
、
靈魂
、
神經
、
生命
、
羅伯
、
醫學
、
一個
、
頭部
、
作者
、
心臟
、
變成
、
人體
、
腎臟
、
倫理
、
死亡
、
猴子
、
複雜
、
謙卑
、
屠夫
、
追求
、
恐懼
、
這是
、
技術
、
存活
、
擁有
、
實驗
、
研究
、
先生
、
追尋
、
萊斯
、
事實
、
拯救
、
成功
、
小說
、
真實
、
冷戰
、
問題
、
腦部
、
進行
、
動物
‧
實驗
、
醫療
、
出色
、
器官
、
哥倫布郵訊報
、
黑暗
、
西方
、
麻州理工學院
、
脊髓
、
汪漢澄
、
古怪
、
李斯特
、
精采
、
推薦
、
配備
、
brandy schillace
、
應用
、
擁有
、
腎臟
、
奇特
、
充滿
、
肝臟
、
發現
、
科技
、
實現
、
創造
、
新光醫院
、
包括
、
回到
、
時間
、
克里夫蘭
、
行為
、
外科
、
時期
、
羅伯.科爾克
、
愈來愈
、
生物
、
腦死
、
追尋
、
作家
、
極限
、
迷人
、
明尼蘇達大學
、
方法
、
美國
、
醫療不思議
、
猴子
、
大學
、
離開
、
華盛頓郵報
‧
隱谷路
、
席萊斯
、
鮑伯
、
懷特
、
美國
、
教宗科學院
、
紐約時報
、
義大利神經外科
、
卡納維羅
、
天主教會
、
蘇聯
、
麥田
、
維克托.法蘭肯斯坦
、
PETA
、
法蘭肯斯坦
、
羅伯.懷特
、
若望保祿二世
、
White
、
克里夫蘭
、
汪漢澄
、
葛雷克
、
李斯特
、
華爾街日報
、
羅伯.科爾克
、
科普男
、
普羅米修斯
、
冬 陽 央廣
、
Wouldn
、
王浩威
、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
、
麥可
、
圖波列夫Tu
、
艾德
、
布蘭迪.席萊斯
、
哈佛大學醫學院
、
哥倫布郵訊報
、
麥可.德喬治亞
、
史達林
、
Lou Gehrig
、
梵諦岡生物倫理委員會
、
明尼蘇達大學
、
新光醫院
、
上帝
、
麻州理工學院
、
台大臨床所
、
瑪莉
、
喬齊安
、
The Butchering Art
、
s disease
、
華盛頓郵報
‧
brandy schillace
、
Sergio Canavero
、
Robert J. White,1926-2010
、
Jekyll
、
Robert Kolker
、
Hidden Valley Road
、
Mary Roach
、
Stiff
、
Luke Dittrich
、
Patient H.M
、
Frank Spotnitz
、
Lindsey Fitzharris
、
The Butchering Art
、
Ed Yong
、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
Robert J. White
、
Ren
、
Descartes
、
John Glenn
、
Lou Gehrig
、
Joseph E. Murray
、
GQ
、
Mary She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