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教育計畫 探問風景畫多元樣貌

自16世紀末、17世紀初,「風景」跳脫作為繪畫內的背景角色,逐漸發展為獨立的繪畫主題,北美館今天起推出「是誰躲在風景裡?」展,邀請觀者展開對風景畫的思索與體驗。

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的教育計劃「是誰躲在風景裡?」,規劃「寫生自然」、「人造風景」及「內在風景」3個子題,展場空間設計則以「登山活動」的踏青意象,引領觀眾運用不同感官,發掘藝術家面對風景的心象感知。

北美館透過新聞稿表示,在近現代、當代藝術觀念下,繪畫風景除反映不同時代的自然景觀、城市圖像,也返照人們的集體生活記憶或是個人經驗,它是自然走入畫框的軌跡,還是人與空間、記憶的連結。

展覽作品來自洪瑞麟(1912-1996)、葉子奇、廖繼春(1902-1976)、蔡蔭棠(1909-1998)、愛德華.馬奈(Edouard Manet,1832-1883)、連建興、林世皇、洪天宇(1960-2023)、洪瑄、洪美玲、孫培懋等11名藝術家。

藝術家經常透過寫生觀察,以筆觸記錄風土民情,呈現對所處之地或自身經驗的深切凝視,如在「寫生自然」展區以洪瑞麟60年代的「礦工宅內」為開端;「人造風景」展區則從個人視野的建構概念,探討藝術家如何變換色彩和視角,再現他們印象中的風景。

風景畫也能展現創作者對內在心境的探索,「內在風景」展區跳脫對既有景象的認知,展示藝術家別樣的觀看蹊徑。如成長於花蓮、曾留美多年的洪美玲創作「尋道」系列,其中「尋道15號」描繪藝術家記憶中的蘇花公路,傳達對於這一條承載著遊子夢想、成長探索及鄉愁之路的深刻情懷。

此外,北美館另外委託聲音設計師馮志銘及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邱子晏、倪祥、簡志峰),分別規劃與風景有關的聲響和互動裝置作品,得以聆聽風聲、鳥鳴、水流聲等,還可以透過實際操作工具或角色裝扮,體驗各種移動中的視角變化,創造屬於自己的動態風景。

「是誰躲在風景裡?」展即日起於北美館兒藝中心展出至9月15日。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