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711時光小鎮/張貴付

張貴付

初冬時節,我們一行人從湖南郴州城區往北行駛15公里,來到711時光小鎮。

經過郴州市蘇仙區政府聯合湖南電廣傳媒及中核集團,立足“國家工業歷史文化街區、國家工業文化遺產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目標定位,對礦區進行提質改造,並作為2023年湖南省第二屆旅發大會觀看的紅色景區。小鎮變化真是太大了,現在好漂亮喲!

漫步711時光小鎮,規範乾淨的環境令人眼前一亮:充滿歷史厚重感的紅磚外牆,縱橫交錯的瀝青路面,錯落有致的綠色植被……環顧四周仿佛時空穿越,滿眼皆是懷舊元素。

當我站在雕刻著由原二機部部長劉傑題寫的“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的巨石前,心情十分激動,蒼勁有力的字多麼親切而珍貴。

在巨石前合影留念後,我們便進入後面的礦俱樂部,觀看湖南衛視拍攝的《為有犧牲·711礦:地下功勳》和郴州電視臺拍攝的《功勳》專題片。

從專題片得知,711礦是我國最早發現、勘探並建成的一座大型鈾礦山,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的研發提供了合格鈾原料。

1955年2月15日,中央地質部309隊在長沙成立,開始對湖南的鈾礦床進行地毯式勘探。經過多次尋找,1955年9月9日,309隊4分隊在湖南郴縣(現郴州市蘇仙區)進行航空測量時,發現金銀寨一帶航測異常,該異常在15條航測線上均有顯示。

1958年7月,隆隆的炮聲劃破寂靜的長空,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我國第一座大型鈾礦誕生了。

歷經40多年的風光後,神秘的711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711礦卻始終溫潤了這段歷史,也療愈著無法抹去的歲月……

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變化以及礦山開採價值的逐步下降,711礦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1994年,711礦停止井下開採;2003年,711礦實施政策性調整關閉。但歷史似乎不願意遺忘這座勞苦功高的“功勳鈾礦”,在人煙消退的寂寞中、在無人問津的失落中,憑藉711礦紅色影響力和豐富的溫泉資源,開啟了穩健復蘇的新時代。

2019年10月16日,國務院公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711功勳鈾礦舊址群名列其中。舊址群主要包括原專家樓、辦公樓、鐵路礦倉、一號主井巷道等。

而今,按照“修舊如舊、建新如舊”的原則,711時光小鎮的核心街區已基本建成。

專案由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與郴州市蘇仙區政府聯合建設,計畫分3期開發,一二期將建設時光廣場、國寶小院、研學基地、溫泉康養、文創商業5個功能區。整個街區以“工業紅”為主基調,通過建築風貌、年代服裝、代步工具、生活元素和方式的氛圍營造,以及具有年代生活儀式感的活動內容和沉浸式演藝,還原上個世紀60至90年代南方小鎮的工作生活風貌,打造一個獨一無二、沉浸式體驗的年代時光小鎮。

上世紀七十年代,711礦輝煌時曾有近兩萬名職工家屬,生活區大部分建築物為蘇式(蘇聯)風格,並沿用至今、保存較好。

沿著俱樂部門前的時光廣場往左走,我們來到“七一一礦全國工業文化實踐教學基地”。該基地採用聲光電技術、仿真假山,輔之以老照片、實物展、故事、影視等形式,再現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建設者肩負國家使命,秘密彙聚在山稠林密、荊棘叢生的金銀寨,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以超常的付出,將生命融入使命,澆築出了一座艱苦卓絕、捨身為國的“精神富礦”,開啟了一段改變中國命運和前途的偉大征程。一幅幅圖片、一篇篇文稿、一件件實物,講述的是711礦人不講條件、艱苦奮鬥的故事。

在沉浸式展廳裏,許多老礦工和中小學研學團隊跟著講解員的腳步,聆聽著711礦人吃得苦、霸得蠻,耐得寂寞的感人故事。

年已87歲的原地質工程師姚文斌自豪地說,711礦作為一座精神高地,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四史“教育和研學基地,將永遠閃爍著時代光芒。

走出教學基地往南沿著一條南北走向的主幹道約100米,便到了711礦辦公樓和專家樓。“一五”時建成的仿蘇式專家樓仍保持原貌。這兩棟平房的建築風格,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牆體為紅磚砌成,屋面呈斜坡,門洞上面飾有石雕花紋,陽臺飾有鐵藝,陽臺下麵為柱頭。

專家樓上面是辦公樓,於1957年底開礦時徵購湖南省瘧疾防治研究所的兩棟房子,建築面積分別為217平方米、61平方米。後來在這兩棟二層樓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大與裝修,中間是走廊,兩邊是辦公室。

1961年10月,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和吳有訓,在一樓為全礦200多名技術員作了一場精彩講座。

再往下步入“國營711礦”大門口的時光廣場,撲面而來的是一股復古的氣息。已經開業經營的郵局、礦區第三食堂、新華書店、理髮店、照相館、供銷社、俄羅斯記憶等10多個業態場景,不論是外觀還是內部裝修陳設,都參照著上世紀的風格“修舊如舊”,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回到了過去,不少老礦工來此追尋曾經的激情歲月。

這裏還專門定制了3米高的“巨型中國心”藝術裝置,隨處可見“在711上班 全家都臉上有光”等一系列標語,吸引了眾多遊客爭相合影。

711礦舊址群占地面積17.2萬平方米,是以鈾礦石開採為目的,集生產、生活為一體的建築物群。生產區包括以礦石開採、揀選、運輸為流程的一系列建築物。觀看生活區後,我們從許家洞火車站開車約3分鐘,來到711礦202專用線舊址。

萬裏鐵道,神秘小站。京廣線貫穿共和國南北。每天,無數旅客沿著沉沉一線途經許家洞火車站。人們或許不會想到,這座京廣線上不起眼的小站毗鄰相依的是711礦。

站在專用線鬥式礦倉平臺上,我們想像當年運送鈾礦的場景,這儲礦漏斗是為礦石運輸專門建造的設施,恰好建在當時的鐵路專用線上。儲礦漏斗裏能裝載1000噸左右的礦石,礦石運送到鬥內,再經漏斗裝入長長的專列車廂,接著列車載著珍貴的鈾礦石從許家洞火車站駛出……

隨後,我們來到一號主井。如今,這裏是711礦舊址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標。推開沉甸甸的巷道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長著青苔的巷壁,蜿蜒的軌道、廢棄的礦車,鏽跡斑駁卻依然屹立的高大井架,井口已經被厚厚的鐵板蓋上了,溫泉水的熱氣從井下,透過縫隙,不斷湧上來,整個巷道裏面熱烘烘的,稍站一會兒就感覺到渾身燥熱,汗水直流,呼吸有些困難。我的腦海裏不斷翻飛著礦工們在又濕又熱又悶的地下“蒸子籠”裏,戰高溫、趕任務的熱火朝天場面。

從礦史中我知道711礦創造了五個全國第一:1960年,建設全國第一個大型鈾礦;1963年,為全國第一顆原子彈提供合格鈾原料;1963年,建成全國第一座放射性預選廠;1965年,建成全國第一座離子交換污水處理廠;1971年,建成全國第一座可控矽提升系統主井塔,被譽為亞洲第一塔。

在建國初期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711礦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拼命工作,無愧於“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勳鈾礦”的稱號。作為湖南省唯一列入國家工業遺產的專案,面臨202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60周年和2023年湖南省第二屆旅發大會的雙重歷史機遇,它所擁有的紅色基因和感人故事,擬總投資7億元可打造“全國首家軍工主題沉浸式體驗園區”,將礦區建設成為以紅色為基、產業為柱、綠色發展的集紅色教育、溫泉康養、工業旅遊、主題研學、文化休閒、商務會議等於一體的紅色文旅園區。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