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賣的日子/冷潤生

冷潤生

記憶中的童年,那挑水賣的歲月,猶如一幅水墨長卷,深刻腦海。

家中水源,取自外婆從永寧河汲取的河水。外婆從永寧河挑一擔水需攀登二十餘級臺階才能上蓬萊橋,再走四五十米光滑的石板路,方能將水挑回家。時光流轉,外婆逐漸感到力不從心,擔水的任務便落到我的肩上。

因為我無法承受大水桶之重,外婆特意從鄉下購置了一對小桶。我在桶身上寫下“大慶之桶”四字,以區分於鄰家的水桶。塗過桐油的桶身,經過浸泡,呈現出溫潤的光澤。桶柄系著棕繩,搭在扁擔之上,一套擔水工具就此形成。從九歲起,這套水桶陪伴我度過童年,直至初中畢業。

那時,父母在外地工作,家中只有年邁的外婆和三個弟妹。家境貧寒,我羡慕地看著小夥伴們拿著零花錢,購買各種零食。尤其是當他們花費一分錢,在書攤上悠然看一本“小人書”的時候,我更是豔羨不已。

蓬萊橋頭有一位姓李的老婆婆,以售賣瓜子、花生和時令蔬果為生。因身體原因,她需請人擔水。每次我擔水經過她的攤位,總會稍作歇息。某次,她生意繁忙,便請我幫忙擔水。雖然年幼,但我勤勞的本性讓她對我青睞有加。從那以後,為李婆婆擔水便成了我的“職業”。儘管收入微薄,但她家的水缸大,每次需挑五挑才能裝滿。每日清晨,我頂著寒風,往返於永寧河、李婆婆家和自家之間。水桶裏的水滴灑在二十餘級的臺階上,竹制扁擔悠悠顫動,發出有節奏的“吱吱”聲。我喘著氣,將兩家水缸“喂飽”,然後才匆匆吃飯去上學。

當我第一次得到李婆婆給的五分錢報酬時,我興奮得跳了起來。我用這筆錢換了五堆紅棗,與弟妹們共用這份快樂。

春夏季節,擔水並不算十分辛苦。然而一到秋冬季節,尤其是寒冷的冬天,清晨的寒風讓我備受折磨。每日清晨,我穿行在永寧河、李婆婆家和自家之間的石板路上,水桶裏的水蕩漾出來,讓二十多級的臺階變得濕滑,一不小心便會摔倒。尤其在夏天洪水過後,水質混濁,我需提前一晚去永寧河中挖出一個沙窩,用小石子墊在窩底,讓水慢慢澄清。次日清晨,再挑滿水桶,小心翼翼地舀起,送往李婆婆家。水質混濁時,還需加入明礬攪拌,直至澄清才能給李婆婆送去。

在那段日子裏,李婆婆家的水缸,如同一座無法跨越的豐碑,矗立在我人生旅途之上。那水缸仿佛沉重如石,壓在我稚嫩的肩頭。然而,生活的艱難並未讓我屈服。即使後來城市裏通了自來水,我仍義無反顧地為李婆婆挑水。

為李婆婆挑水的那些日子,我深深體會到了生活的真諦。我用汗水換來的鋼崩,每日放學後走進小人書攤,翻閱如《鐵道遊擊隊》《林海雪原》等小人書以及《十萬個為什麼》等科普讀物。後來,我用挑水掙來的錢,開始自己購買小人書。在我居住的街道上,我的藏書之豐無人能及。這些書籍,連同我的文具,皆出自我幼嫩的肩膀。

李婆婆善於講述“龍門陣”,她的口才與她的小買賣一樣精彩。每個夏夜,我都會在她的小攤前聆聽她講故事。《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以及三打白骨精等情節,都從她的口中娓娓道來。有時,故事情節驚心動魄,讓我夜不能寐。那些夏夜,就在她的故事中悠悠度過。今日回想起來,那些情節對我的寫作生涯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如今李婆婆的故居依然在目。而她,已離我們遠去。每當辦事經過蓬萊橋頭,望著永寧河的潺潺流水,再看看那陌生又熟悉的街道,那段童年挑水賣的日子便如影像般浮現,清晰如昨。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