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文書房:茶

身為中醫師的外公茹素,他不與我們共桌用餐。吃飯時,外婆會端出一只餐盤,在臥室門外喊著:「食飯喔。」門咿呀打開,兩隻枯瘦手臂接過托盤後,露出外公清癯的臉,白眉銀髮,不露喜悲。外婆把門拉上,叫我等會兒來此收拾餐具。
這是國二暑假,在外婆家久住、我每天必做的事。外婆略微福態,雖常斥責人,卻熱心;外公長年一襲白長衫黑褲,嶙峋身形,顯得長衫過大。他常靜默地看著醫藥書,一臉淡然,讓我有距離感。
有天,外婆沏好一壺茶,親戚們聚在餐桌品茗。外婆喚我端好茶盤,備上兩塊鳳眼糕,拿給外公品嘗。我如常敲門,托盤小心地往上遞出,外公拿起杯子俯視,我正等著他將杯子放回盤上,靜默持續好久,眼前的白色身影說話了:「人客提杯仔的時,你的盤仔著愛自後邊收。」
外公站在房門口,教我奉茶規矩。他接過托盤,解釋奉茶奉餐的人,要心含喜悅、平心靜氣,腳下每一步要慢而穩;飲茶用餐的人,見到托盤上沒有茶水菜肴濺出,便能感受到送餐者的用心。
外公接著示範奉茶禮儀。飲茶者端坐時,奉茶者必須注視對方,慢慢蹲下,往右平衡地將茶盤遞出,不要讓自己呼出的氣對準杯盤;糕餅放在杯前讓對方先食用,以免空腹喝茶傷胃;對方一拿起杯子,奉茶者托盤要立刻後收,退到一旁,給對方品茗的空間,因為茶水入喉需有回甘的時間,眼前無物阻礙,才能悠閒品嘗,專注味道。
只不過喝杯茶,這麼繁瑣,我面露不耐。外公板起臉,要我把奉茶的縟節當作磨練,這是一種修為,接著繼續指導動作。
我大著膽子問外公,怎麼不來餐桌一起喝茶?他說不覺得在臥室用茶,就是遠離家人,況且自己吃素,不忍看桌上肉醬、肉鬆等葷食。我壯膽指出外公心中仍拘泥素與葷,修為仍不夠,德高僧人即使葷食擺在眼前,心中仍毫無雜念,不為所動。
外公用國語解釋,他還是一顆俗心,但我也落在餐桌、臥房的有形框架中,這和他壁壘分明看待葷素有何不同?我也起了分別心。
我端著外公只顧說話仍原封不動的茶盤,從臥室走回灶房,一步一步,走得慢且久。茶已涼,澀味比方才奉茶時的熱氣還要濃長。我走著,心思也繞著外公的回話打轉。
這一轉,轉了十幾年,修習佛學課時,才漸悟道理。當時教授愛品茗,常邀學生分享好茶,並以茶喻說道理。教授見我拿托盤、茶杯謹慎有禮,問我是否受過奉茶禮儀。我點頭,啜飲,不好意思地說杯中茶水,淡得近乎無味。教授一哂,說無味才是真味,凡人常用分別心來評判味道優劣。
那時,我一面在鄉下教書,一面修習研究所課程,加上論文壓力,每周搭火車通勤北、宜。我苦笑向教授抱怨,自己是背著重殼的蝸牛,腳步及心情,輕快不起來。「喝茶的人是誰?」教授在我喝茶瞬間,引導問話。他說喝第一口茶的人是我,感受也是我;喝第二口茶仍是我,但感受已與前次不同了。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我呢?
我在本子記下當天與教授的談話─不執著任何一味,想喝甘或苦,都在心念,我若一直拘泥於工作與課業重殼的分別心,甘露也成了苦水。
我想到當年質問外公,何不與家人在餐桌喝茶?當年,也許餐桌就在外公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