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新視界:臺灣原住民獵人,力求維持傳統
古老的狩獵文化
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空氣中彌漫著潮濕泥土的氣味,部落獵人扛著自製獵槍,只靠著微弱頭燈的指引,在茂密山林中穿梭。
不過布農族獵人Vilian Istasipal(漢名:林水源)很有信心,他在臺灣東部卓溪鄉中正部落長大,從小就跟著父親進深山打獵,學習布農族男人必不可少的技能,比如設陷阱、打飛鼠、給山豬剝皮。在山林中走了六十多年,他對這一帶的地勢瞭若指掌。
Vilian說,他們殺獵物,但他們也對獵物的生命表達敬意。在他的家中架上,陳列著鹿角、飛鼠皮、野山羊頭骨,甚至還有一頭完整的猴子標本,那是他數十年狩獵生涯的最佳證明。
幾千年來,臺灣原住民的狩獵捕魚活動極少受到干擾,直到大約四百年前,殖民定居者開始一波又一波從中國大陸、歐洲與日本帝國到來,引發了頻繁的暴力衝突。最後,原住民被迫減少狩獵活動,固有文化也遭到同化。
今日,臺灣有近五十八萬的原住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左右。近幾十年來,面對長期以來的經濟和社會邊緣化,原住民與其支持者發起權利運動。這場運動已經看到了成果,在二○一六年,臺灣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為原住民在過去不同政權下所經歷的種種不公平,向原住民族道歉。
狩獵始終是臺灣原住民文化核心,一九三○年代,布農族就遭到日本殖民政府逐出傳統的山區家園,但他們世世代代仍在青翠的臺東裂谷維持狩獵習俗。許多布農族人在卓溪鄉等山城定居,家園四周是精心照料的小米田和稻田,木瓜樹和九重葛點綴其中。
與過去一樣,今日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有許多必須嚴加遵守的禁忌和儀式。傳統上,只有男性才能狩獵,在布農族中,脹氣、打噴嚏和做惡夢都是壞兆頭,許多獵人會因而取消狩獵之行。
布農族文化禁止春天獵鹿,因為母鹿很可能懷孕了。被視為朋友的黑熊,同樣禁止獵殺。在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等部落中,狩獵文化一樣受到歷史悠久的習俗限制,這些文化都相信,人類與自然之間維持著基本的平衡。
二十八歲的布農族獵人Alang Takisvilianan說:「當我發現獵物時,我覺得自己命中註定要遇到牠。」人類與動物能在一場公平的戰鬥中正面交鋒,他認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雖然原住民能夠用槍狩獵,但禁止捕殺保育類動物,比如石虎和臺灣黑熊,也只能使用某些類型的陷阱、刀具或老式自製獵槍。此外,他們也必須事先申請許可。
為了避免「違法」被捕,六十二歲的Bayan Tanapima按照規定申請了持槍許可。不過,他覺得這件事格外荒謬,畢竟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狩獵,申請許可的規定顯示原住民生活方式並沒有受到認可。
在另一方面,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認為,放寬這類的限制,對環境和野生動物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也有一些動物權利倡導者表示,狩獵是殘忍的行徑。但是,捍衛狩獵傳統的人指出,數千年來原住民守護著臺灣的環境,這種專業技能應該受到尊重。
在玉里鎮負責原住民問題的警官Ciang Isbabanal表示,對於遏制部分極端行為,法律的確有其必要,不過原住民狩獵的文化禁忌已經根深蒂固,其實沒有必要進行嚴密的外部監督。他希望國家能夠尊重原住民的文化,給他們自由生活的空間。身為布農族的一分子,在脫下警察制服後,他也會拿起獵槍,走入山林。
圖說:布農族獵人用自製獵槍射擊獵物
在一個沒有月亮的夜晚,空氣中彌漫著潮濕泥土的氣味,部落獵人扛著自製獵槍,只靠著微弱頭燈的指引,在茂密山林中穿梭。
不過布農族獵人Vilian Istasipal(漢名:林水源)很有信心,他在臺灣東部卓溪鄉中正部落長大,從小就跟著父親進深山打獵,學習布農族男人必不可少的技能,比如設陷阱、打飛鼠、給山豬剝皮。在山林中走了六十多年,他對這一帶的地勢瞭若指掌。
Vilian說,他們殺獵物,但他們也對獵物的生命表達敬意。在他的家中架上,陳列著鹿角、飛鼠皮、野山羊頭骨,甚至還有一頭完整的猴子標本,那是他數十年狩獵生涯的最佳證明。
幾千年來,臺灣原住民的狩獵捕魚活動極少受到干擾,直到大約四百年前,殖民定居者開始一波又一波從中國大陸、歐洲與日本帝國到來,引發了頻繁的暴力衝突。最後,原住民被迫減少狩獵活動,固有文化也遭到同化。
今日,臺灣有近五十八萬的原住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左右。近幾十年來,面對長期以來的經濟和社會邊緣化,原住民與其支持者發起權利運動。這場運動已經看到了成果,在二○一六年,臺灣總統蔡英文代表政府,為原住民在過去不同政權下所經歷的種種不公平,向原住民族道歉。
狩獵始終是臺灣原住民文化核心,一九三○年代,布農族就遭到日本殖民政府逐出傳統的山區家園,但他們世世代代仍在青翠的臺東裂谷維持狩獵習俗。許多布農族人在卓溪鄉等山城定居,家園四周是精心照料的小米田和稻田,木瓜樹和九重葛點綴其中。
與過去一樣,今日原住民的狩獵文化有許多必須嚴加遵守的禁忌和儀式。傳統上,只有男性才能狩獵,在布農族中,脹氣、打噴嚏和做惡夢都是壞兆頭,許多獵人會因而取消狩獵之行。
布農族文化禁止春天獵鹿,因為母鹿很可能懷孕了。被視為朋友的黑熊,同樣禁止獵殺。在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等部落中,狩獵文化一樣受到歷史悠久的習俗限制,這些文化都相信,人類與自然之間維持著基本的平衡。
二十八歲的布農族獵人Alang Takisvilianan說:「當我發現獵物時,我覺得自己命中註定要遇到牠。」人類與動物能在一場公平的戰鬥中正面交鋒,他認為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雖然原住民能夠用槍狩獵,但禁止捕殺保育類動物,比如石虎和臺灣黑熊,也只能使用某些類型的陷阱、刀具或老式自製獵槍。此外,他們也必須事先申請許可。
為了避免「違法」被捕,六十二歲的Bayan Tanapima按照規定申請了持槍許可。不過,他覺得這件事格外荒謬,畢竟他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狩獵,申請許可的規定顯示原住民生活方式並沒有受到認可。
在另一方面,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認為,放寬這類的限制,對環境和野生動物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也有一些動物權利倡導者表示,狩獵是殘忍的行徑。但是,捍衛狩獵傳統的人指出,數千年來原住民守護著臺灣的環境,這種專業技能應該受到尊重。
在玉里鎮負責原住民問題的警官Ciang Isbabanal表示,對於遏制部分極端行為,法律的確有其必要,不過原住民狩獵的文化禁忌已經根深蒂固,其實沒有必要進行嚴密的外部監督。他希望國家能夠尊重原住民的文化,給他們自由生活的空間。身為布農族的一分子,在脫下警察制服後,他也會拿起獵槍,走入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