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雙凰鎮 因寺而名 因教而興

作為一個風情翹楚的千年古鎮,雙鳳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並以「福地」文化而獨秀於江南水鄉之林。「福地」是道教的語言,專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道家有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雙鳳鎮的福地內涵除這種宗教文化之外,還應該包括許多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和龍獅文化。

富麗堂皇雙鳳寺 返璞歸真玉皇閣



來到古鎮的門口,順著指示牌的引導,我們朝著千年古刹雙鳳寺和元代道教玉皇閣而去。

遠遠地,雙鳳寺兩座雄偉大殿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中,金碧輝煌。走到近前,這才發現寺院周圍,綠樹環抱,花草簇擁,流水潺潺,山清水秀不僅為寺院梵象繚繞增光添彩,也為世俗大眾進入佛家境界提供溫情過渡。寺院前面矗立著高大的漢白玉牌坊,牌坊一面寫著「雙鳳來儀」,另一面刻著「好佛而止」。

兩邊支撐著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柱,柱身以圓雕為主,配以浮雕、鏤空雕等,雕有青龍盤旋於五彩祥雲之中。整個雙鳳寺採用軸線對稱的佈局方法,寺院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依次林立,地藏殿、觀音殿左右分座。後院有僧房、禪堂、還有專供外來居士休息的地方。

各大殿分別供奉著彌勒佛、釋迦牟尼本師佛、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南海觀世音菩薩等,兩廊別設法堂僧寮齋房,還有水月軒、荷花池等,這裡基本坐實了常建《題破冊寺後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的審美印象。

如此神秘的宗教空間,多為虔誠者靈魂所致,精神感召永遠是雙鳳寺千年不變的主題,歲月有痕,佛法無邊,都日積月累地凝聚到古典和現代建築的起源、發展、高潮與複現的過程之中。當我們走進了雙鳳寺,就仿佛穿越在蜿蜒曲折的歷史路上,思慮千載,遷想妙得,不斷地與變幻發展著的宗教軌跡共激蕩,在倍感宗教空間美麗莊嚴的同時,也積沙成灘地對內在文化底蘊有著種種刹那間的領悟,並不斷反哺著這個綻放于塵世與天國之間的靈魂之花。
這個寺廟為何叫「雙鳳」?據說,西元東晉三三一年,與謝安、王羲之等齊名的河南僧人支遁途徑雙鳳傳經誦學時,某日忽見佛光一閃,便覺有靈性潛藏,於是在此挖地三尺,想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是一對石龜,豈料一見陽光,旋即便化著雙鳳飛去。他們將此事稟報皇上,鳳凰于飛,昭告天下,皇恩浩蕩,太平盛世,皇上聽後非常高興,即下詔書賜名「雙鳳鄉」,並在挖到「雙鳳」的地方敕建寺院,還特地御賜《雙鳳寺》匾額一塊。寺廟建好後命名為雙鳳寺。

對比起富麗堂皇的雙鳳寺來,坐落於普福觀內的玉皇閣,就顯示道教返璞歸真的氣質特點。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建「五斗米」道,開道教先河,到金朝時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建的全真教,為了形成「拳頭效應」,南方諸教將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和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教,並自元代風生水起,風起雲湧,正一教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才的弟子周靜,把握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進,於一二八五年在自己的家鄉創建了普福觀。

據記載,當時的古玉皇閣為兩層樓房,翹角飛簷,畫棟雕樑,氣勢恢宏,以後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故事,包括建文帝曾在此避難的傳聞等等。當時就有所謂「全國兩隻半,雙鳳獨一隻」的說法!它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目睹了道教的興盛繁榮,也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可惜到了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年)被倭寇焚毀了。我們現在所見的玉皇閣,事實上是一九九四年在舊址上重建的,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個器宇軒昂的「雙鳳福地」的石坊,坊後是前山門,供護法神王靈官,還有東、南、西、北方位神。在前山門後建三清大殿,仍舊為雙層建築,樓下供三清,樓上正中供玉皇大帝及風、雨、雷、電神。東偏殿為觀音殿,西偏殿有財神殿、火神殿、星宿殿,基本上恢復了當時的原貌,也形成了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在內的多神崇拜系統。

良渚與馬橋間 維新遺址 上岡橋 連接君臣思念

歷史的打通往往也就在那一層紙,發現這張紙出現後,哪怕輕輕一點,就會到達出人意料的彼岸。二○○三年五月雙鳳人挖到了一個明代的古墓,沒想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古墓,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罕見的紅燒土和印紋陶罐,經專家論證,這些具有馬橋文化和良渚文化性質。所謂「良渚文化」是在浙江余杭縣良渚發現的文化,約距今五千三百年至四千二百年前;所謂「馬橋文化」就是於上海馬橋發現的文化,時間是早於西周而晚於良渚文化。

由於雙鳳發現的歷史遺存處於西周印紋陶遺存之下,而疊壓於良渚文化層之上,既兼有兩者的特點,又具有自己的獨特密碼,於是發現者就把這裡命名為太倉維新遺址。這個發現填補了太倉原始文化的空白,直接將有據可考的歷史上溯了四千五百年左右,因而被譽為「太倉之根」。

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當地在此建成了遺址公園,入口進去兩側是辦公室,正中央矗立著「太倉之根」巨石,北端是「維新遺址陳列館」。東北部有現場發掘體驗室,西部是農耕和漁獵室外展示區。主陳列館分三個展示廳,展示太倉海陸變遷過程和維新遺址挖掘保護及出土成果。遺址內均為杆欄式原始建築,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場景,再現了人類原始文化和遙遠的鄉土風情。

上岡橋幾經變遷,唯一不變的是接通歷史的性質上未變。明洪武三十一年(一三九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辭世,朱允炆以皇太孫繼位,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加強中央集權。燕王朱棣便以「靖難」之名,揮師強渡長江,攻佔南京,火燒皇宮,建文帝卻不知所蹤。

對此歷史懸案,民間傳說一直不斷。明末清初人查繼佐《罪惟錄》就開列了二十三種說法,波雲詭譎,無奇不有,其中逃亡說,就與雙鳳發生了關係。據說,當燕王兵臨城下時,建文帝與忠臣陳濟、楊應能、葉希賢裝扮成一道士三和尚出逃到出城外,來到了陳濟的家鄉雙鳳,後發現可能被跟蹤,就又從瀏家港出海逃亡,其他人皆隨行,唯陳濟因病魔纏身,留在雙鳳養病。

於是,朱棣便派近侍內宮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出使西洋,萬里追蹤。據說鄭和在下西洋之前專門到雙鳳探聽虛實,來到玉皇閣,假名進香,老道問道:「公公出使西洋,為何不走長江,要走瀏家港?」鄭和答:「乘槎客至思靈鳳,提經人來訪影文。」看似道家機鋒對峙,卻暗含弦外之音。
建文帝走了以後,陳濟思帝心焦,直至暮年,未能得見,遂募捐壽款建造了「上岡橋」以表達靈通君臣之盼。橋的龍門石上刻有「雙龍搶珠」圖,於是就被解讀為朱棣與朱允炆叔侄搶奪皇位的情景再現。在南橋門上刻有「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的對聯,蘊含著對建文帝的祈禱和祝願。在北橋門上則刻上了鄭和在玉皇閣老道的問話,暗示鄭和經瀏家港出海遠航,其初衷就是為了尋訪建文帝的蹤影。這些人為的歷史黏貼,雖有著頗多的臆測成分,卻被當地人非常善意地保存在上岡橋的傳說之中。

雙鳳美食三寶 羊肉 爊雞 麻雀蛋

雙鳳的美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及廣泛的知名度,特別是「美食三寶」更是遐邇聞名,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秋風乍起,雙鳳古鎮三裡長街,十里
飄香,慕名而來的食客雲集!

第一寶是遠近聞名的雙鳳羊肉。早在明代宏治年間雙鳳籍進士周墨就有詩曰「秋風乍過西林寺,已聞深巷羊肉香」。多年來,這裡的羊肉一直以「酥而不爛、濃而不膻、香而不臊、肥而不膩」而著稱。二○○八年也因此一絕而被中國烹飪協會冠名為「中國羊肉美食之鄉」。

第二寶是獨唱一絕的雙鳳爊雞。所謂爊灶,即是使用十幾味中藥材與食物搭配烹調,令菜點帶有特殊香味。無論大戶人家,還是普通百姓,當地人都有一隻多代相傳、燒制秘方卻各不相同的爊鍋。每當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活殺自家養殖之草雞,放血去毛,洗淨內臟,先煮至半熟,稍加冷卻,再放入有老湯的爊鍋中,然後再放入茴香、花椒等多種佐料,以文火燜煮,等到揭鍋時,但見所爊之雞皮色鋥亮,豐腴肥實,香氣沁人,讓人垂涎欲滴。

第三寶是風味獨特的雙鳳麻雀蛋。據說,清光緒年間,李三夫妻在雙鳳擺湯糰攤,幾顆雀屎落下,壞了整鍋湯糰,李三氣憤不已,直搗麻雀老巢,竟掏到了許多麻雀蛋。看到麻雀蛋形狀可愛,煮熟之後,口味獨特,於是突發奇想,何不仿照麻雀蛋形狀製作甜點?經與妻子商量後,以麵粉為主料,通過發酵然後製成雀蛋大小的塊塊,倒入篩內翻轉成球狀,再放入盛有淨砂的鍋中炒熟,淘去砂粒後趁熱倒入由桂花、玫瑰、幹桔皮、酸梅、白糖等配料製成的調料,攪拌均勻後將其烘乾,即成上口香甜、造型玲瓏可愛的「麻雀蛋」。李三的「麻雀蛋」一經上市,人人稱好!

那年,慈禧太后慶壽,太倉知州便把李三的「麻雀蛋」作為貢品奉上,據說慈禧品嘗後,大悅,傳旨嘉獎。就是嫌「麻雀蛋」名號不雅,命改稱「鳳珠」,並賜李三店號為「桂香齋」。這個名字是優雅了,但當地百姓卻不買帳,仍稱其為「麻雀蛋」。

祈求甘雨 驅邪鎮妖 舞龍舞獅的故鄉

舞龍舞獅最初是作為祈求甘雨、驅邪鎮妖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項集娛樂、喜慶、競技和健身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文化體育活動。雙鳳人酷愛舞龍耍獅,制龍紮獅技藝高超,遠近出名,故素有「獅的出地、龍的故鄉」之美稱。每逢節日或廟會經常會有群眾自發組織的舞龍獅助興表演,人山人海,圍觀甚眾。
舞龍者在行進中完成「龍」的遊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於舞龍技巧之中,塑造和展現出或動或靜的精氣神韻;舞獅者,運用各種步形步法,通過騰、挪、閃、撲、迴旋、飛躍等高難動作,逼真地演繹出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多種生動的情態。
雙鳳龍獅隊還曾獲得上海基尼斯紀錄,為北京奧運加油、助威,還到上海世博會進行過多場精彩表演。聽看過表演的人說,他們技藝超群,惟妙惟肖,其舒緩婉轉之處,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稱絕,其飛騰跳躍之時,讓人膽顫心驚,孔武勇猛。
對此,我們聽得津津有味,也想入非非,儘管在龍獅陳列館裡,也看到了琳琅滿目的花燈、獅子、龍頭等,畢竟是「紙上談兵」,沒有看到「真槍實彈」的表演,還是有點遺憾的。當地人說,歡迎我們春節再來!衝著沒品嘗到龍獅表演的「大餐」,下次也一定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