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倉雙凰鎮 因寺而名 因教而興
作為一個風情翹楚的千年古鎮,雙鳳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並以「福地」文化而獨秀於江南水鄉之林。「福地」是道教的語言,專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道家有所謂「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雙鳳鎮的福地內涵除這種宗教文化之外,還應該包括許多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和龍獅文化。
富麗堂皇雙鳳寺 返璞歸真玉皇閣
來到古鎮的門口,順著指示牌的引導,我們朝著千年古刹雙鳳寺和元代道教玉皇閣而去。
遠遠地,雙鳳寺兩座雄偉大殿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中,金碧輝煌。走到近前,這才發現寺院周圍,綠樹環抱,花草簇擁,流水潺潺,山清水秀不僅為寺院梵象繚繞增光添彩,也為世俗大眾進入佛家境界提供溫情過渡。寺院前面矗立著高大的漢白玉牌坊,牌坊一面寫著「雙鳳來儀」,另一面刻著「好佛而止」。
兩邊支撐著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柱,柱身以圓雕為主,配以浮雕、鏤空雕等,雕有青龍盤旋於五彩祥雲之中。整個雙鳳寺採用軸線對稱的佈局方法,寺院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依次林立,地藏殿、觀音殿左右分座。後院有僧房、禪堂、還有專供外來居士休息的地方。
各大殿分別供奉著彌勒佛、釋迦牟尼本師佛、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南海觀世音菩薩等,兩廊別設法堂僧寮齋房,還有水月軒、荷花池等,這裡基本坐實了常建《題破冊寺後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的審美印象。
如此神秘的宗教空間,多為虔誠者靈魂所致,精神感召永遠是雙鳳寺千年不變的主題,歲月有痕,佛法無邊,都日積月累地凝聚到古典和現代建築的起源、發展、高潮與複現的過程之中。當我們走進了雙鳳寺,就仿佛穿越在蜿蜒曲折的歷史路上,思慮千載,遷想妙得,不斷地與變幻發展著的宗教軌跡共激蕩,在倍感宗教空間美麗莊嚴的同時,也積沙成灘地對內在文化底蘊有著種種刹那間的領悟,並不斷反哺著這個綻放于塵世與天國之間的靈魂之花。
這個寺廟為何叫「雙鳳」?據說,西元東晉三三一年,與謝安、王羲之等齊名的河南僧人支遁途徑雙鳳傳經誦學時,某日忽見佛光一閃,便覺有靈性潛藏,於是在此挖地三尺,想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是一對石龜,豈料一見陽光,旋即便化著雙鳳飛去。他們將此事稟報皇上,鳳凰于飛,昭告天下,皇恩浩蕩,太平盛世,皇上聽後非常高興,即下詔書賜名「雙鳳鄉」,並在挖到「雙鳳」的地方敕建寺院,還特地御賜《雙鳳寺》匾額一塊。寺廟建好後命名為雙鳳寺。
對比起富麗堂皇的雙鳳寺來,坐落於普福觀內的玉皇閣,就顯示道教返璞歸真的氣質特點。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建「五斗米」道,開道教先河,到金朝時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建的全真教,為了形成「拳頭效應」,南方諸教將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和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教,並自元代風生水起,風起雲湧,正一教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才的弟子周靜,把握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進,於一二八五年在自己的家鄉創建了普福觀。
據記載,當時的古玉皇閣為兩層樓房,翹角飛簷,畫棟雕樑,氣勢恢宏,以後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故事,包括建文帝曾在此避難的傳聞等等。當時就有所謂「全國兩隻半,雙鳳獨一隻」的說法!它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目睹了道教的興盛繁榮,也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可惜到了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年)被倭寇焚毀了。我們現在所見的玉皇閣,事實上是一九九四年在舊址上重建的,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個器宇軒昂的「雙鳳福地」的石坊,坊後是前山門,供護法神王靈官,還有東、南、西、北方位神。在前山門後建三清大殿,仍舊為雙層建築,樓下供三清,樓上正中供玉皇大帝及風、雨、雷、電神。東偏殿為觀音殿,西偏殿有財神殿、火神殿、星宿殿,基本上恢復了當時的原貌,也形成了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在內的多神崇拜系統。
富麗堂皇雙鳳寺 返璞歸真玉皇閣
來到古鎮的門口,順著指示牌的引導,我們朝著千年古刹雙鳳寺和元代道教玉皇閣而去。
遠遠地,雙鳳寺兩座雄偉大殿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中,金碧輝煌。走到近前,這才發現寺院周圍,綠樹環抱,花草簇擁,流水潺潺,山清水秀不僅為寺院梵象繚繞增光添彩,也為世俗大眾進入佛家境界提供溫情過渡。寺院前面矗立著高大的漢白玉牌坊,牌坊一面寫著「雙鳳來儀」,另一面刻著「好佛而止」。
兩邊支撐著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柱,柱身以圓雕為主,配以浮雕、鏤空雕等,雕有青龍盤旋於五彩祥雲之中。整個雙鳳寺採用軸線對稱的佈局方法,寺院內天王殿、大雄寶殿依次林立,地藏殿、觀音殿左右分座。後院有僧房、禪堂、還有專供外來居士休息的地方。
各大殿分別供奉著彌勒佛、釋迦牟尼本師佛、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南海觀世音菩薩等,兩廊別設法堂僧寮齋房,還有水月軒、荷花池等,這裡基本坐實了常建《題破冊寺後禪院》中「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皆寂,惟聞鐘磬音」的審美印象。
如此神秘的宗教空間,多為虔誠者靈魂所致,精神感召永遠是雙鳳寺千年不變的主題,歲月有痕,佛法無邊,都日積月累地凝聚到古典和現代建築的起源、發展、高潮與複現的過程之中。當我們走進了雙鳳寺,就仿佛穿越在蜿蜒曲折的歷史路上,思慮千載,遷想妙得,不斷地與變幻發展著的宗教軌跡共激蕩,在倍感宗教空間美麗莊嚴的同時,也積沙成灘地對內在文化底蘊有著種種刹那間的領悟,並不斷反哺著這個綻放于塵世與天國之間的靈魂之花。
這個寺廟為何叫「雙鳳」?據說,西元東晉三三一年,與謝安、王羲之等齊名的河南僧人支遁途徑雙鳳傳經誦學時,某日忽見佛光一閃,便覺有靈性潛藏,於是在此挖地三尺,想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是一對石龜,豈料一見陽光,旋即便化著雙鳳飛去。他們將此事稟報皇上,鳳凰于飛,昭告天下,皇恩浩蕩,太平盛世,皇上聽後非常高興,即下詔書賜名「雙鳳鄉」,並在挖到「雙鳳」的地方敕建寺院,還特地御賜《雙鳳寺》匾額一塊。寺廟建好後命名為雙鳳寺。
對比起富麗堂皇的雙鳳寺來,坐落於普福觀內的玉皇閣,就顯示道教返璞歸真的氣質特點。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建「五斗米」道,開道教先河,到金朝時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建的全真教,為了形成「拳頭效應」,南方諸教將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和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教,並自元代風生水起,風起雲湧,正一教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才的弟子周靜,把握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進,於一二八五年在自己的家鄉創建了普福觀。
據記載,當時的古玉皇閣為兩層樓房,翹角飛簷,畫棟雕樑,氣勢恢宏,以後在這裡發生了許多故事,包括建文帝曾在此避難的傳聞等等。當時就有所謂「全國兩隻半,雙鳳獨一隻」的說法!它不僅是歷史的親歷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目睹了道教的興盛繁榮,也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可惜到了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年)被倭寇焚毀了。我們現在所見的玉皇閣,事實上是一九九四年在舊址上重建的,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個器宇軒昂的「雙鳳福地」的石坊,坊後是前山門,供護法神王靈官,還有東、南、西、北方位神。在前山門後建三清大殿,仍舊為雙層建築,樓下供三清,樓上正中供玉皇大帝及風、雨、雷、電神。東偏殿為觀音殿,西偏殿有財神殿、火神殿、星宿殿,基本上恢復了當時的原貌,也形成了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在內的多神崇拜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