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獨家化 中山大學逆轉劣勢竄起

中山大學雖是頂大之中最年輕,但近年來主打兩大策略,走出自己的路。校長鄭英耀認為,長期深耕城市發展、產業進階,搭配國家政策推動,中山逆轉劣勢水到渠成。

位於高雄西子灣邊的中山大學,可說是去年至今,能見度最高的國立頂大之一。

教育部四大國家級政策全拿,商管領域成立國際金融學院、人文領域獲選雙語標竿大學、理工領域成立半導體學院、生醫領域成立後醫系,羨煞各所大學校長,在《遠見》今年大學排行榜中,中山不僅重回綜合大學前五強,校長互評調查中,也從22名一躍到第七名,成為最大黑馬之一。

「中山在這波高教浪頭上,原本的劣勢轉變成了優勢!」面對中山去年傑出表現,校長鄭英耀笑著說。

最年輕的國立頂大,規模小對傳統評量不利

中山是南台灣重要頂大,但相對臺成清交,年紀輕(1980年才成立)、規模小,在過往以學術論文為唯一大學評量指標的年代,顯得非常不利。

鄭英耀舉例,中山專任教師人數為500多人,而臺大就有超過2000人,「中山就算每位老師一年發表三篇國際論文,合起來也才1500篇,臺大只要一位老師發一篇,總數就已經直接就超越中山。」加上產業發展長期重北輕南,都讓中山過往爭取一些科研相關經費時,吃了先天的虧。

「中山也沒有要變成另一所台大,先天條件不同,那就走出自己的路!」鄭英耀2019年與所有高階主管訂出「中山2030年校務計畫」,對未來中山做出明確定位:「國際型的頂尖研究型大學」。

而這也帶出推動中山的兩大推升策略:「國際化」「獨家化」。

策略1:廣招外師提高國際化,接軌雙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