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加劇M型化 大學拚差異殺出重圍

備受推崇的年度《遠見》大學排行榜,重要指標之一的師生人數門檻,竟讓拿到評選門票的學校僅89所,顯見穩定師生人數的大學愈來愈少,且呈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M型化態勢。 歷經盛夏指考挑戰,等待放榜的學生與家長們,究竟如何選擇心中最理想的學校?就讀哪所學校就職無往不利?而今年排行榜常勝軍、黑馬又是哪些學校?《遠見》帶領讀者獨家揭密。

由於「與病毒共存」已漸成普世共識,促使高教現場也逐漸進入「後疫情」運作模式,除了師生對遠距教學與實體上課的混合模式,愈來愈熟悉,甚至從中找到創新的學習型態,一度斷絕的外地交流、校外實習、海外交換逐一恢復,亦即,大學的運作,重回「基本面」。

再者,由於少子化帶給各大學的「退場」威脅,愈演愈烈,因此,當下來看大學的辦學表現,更具意義。

《遠見》大學排行榜評選學校門檻為「學生數3000人以上,且助理教授以上教師數150人以上」,而這被視為大學能否永續營運的基本門檻。孰料今年數量來到新低,全台133所大專院校中,拿到評選入門票的僅89所,跌破90大關,情勢令人擔憂。

穩定師生、教學品質的大學愈來愈少

而當台灣大學生的供給量,愈來愈難以支撐每一所學校永續營運,則迫使校際間,呈現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M型化態勢。

亦即,領先群學校(約1~15名),由於能吸引到足額和質優的學生,辦學表現自然如虎添翼,加乘效應下,更能吸納產學合作、國際交流機會,拉開與其他學校的距離。

另外,據《遠見》觀察,排行中上(約15∼30名)的學校,多數選擇鎖定獨家領域,以差異化特色吸引學生青睞;至於30名以外的學校,排名起伏強烈,某些學校更是快速墜落中。

這也讓《遠見》「2022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各分榜前十強學校,幾乎都與去年相同,例如今年「人文社科大學前七強」「醫科大學前六強」「技職科大前七強」就與去年排名一模一樣;就算榜單上的學校排名有變化,也頂多是微幅波動。

綜合大學〉

布局「永續」和「產學」有成,成大衝上第二

細看今年《遠見》「2022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臺成清交」一直是國內最強的四所頂大,除了臺灣大學是永遠的第一外,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在特色領域各擅勝場,加上校友眾多、支持母校動機強烈,不管是產學合作、跨國研發、趨勢引領,這五年來,三校競爭激烈,每年排名都呈現麻花捲態勢。

去年,陽明交大挾「工程名校」和「醫科頂大」攜手合校的利多題材,排名躍進,衝上全國第二;今年,成大搭上國際淨零碳排大趨勢、國家科技產業投資南移,以及過去幾年,在「永續」與「產學」上的布局發光發熱,力甩陽明交大、清大,今年奪下第二名佳績(表1)。

圖/綜合大學30強

進一步細看,成大在SDGs的學術研究與專利應用表現,都是全台前三強。國際重要大學永續評比,例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綠能大學排名」,成大都是國內最高分學校;產學合作方面,成大2020全年產學合作總金額超過24億,力壓台大的22億,站上國內產學合作表現最佳大學冠軍。

「一所大學的使命,就是在所相信的價值上,對社會產生影響與意義,」成大校長蘇慧貞在之前《遠見》採訪中強調,預見大學未來走向,關鍵在於察覺世界當前的改變,並透過「通識價值化」與「專業核心化」,把趨勢落地為行動與教學。

所謂「通識價值化」是讓成大必須為每一個系所的學生,提供理解在地、關心社會、認知世界的課程或管道;「專業核心化」則是將大學學術能量,不論是工程、資訊、醫學、教育、人文等,讓老師研究與學生所學,都能在社會議題上做出實踐。

讓所有人「知道」又能「做到」,隨著大趨勢真的到來,過去累積能量於是發光,帶動成大整體表現衝上頂尖。

人文社科大學〉

台師、政大蟬聯冠亞,暨南搶進前十

人文社科大學排名,臺灣師範大學蟬聯冠軍,政治大學排名亞軍,淡江大學季軍,前七名連續三年名單都不變,可見台灣人文社科類別中的大學領先群,已正式形成(表2)。

圖/人文社科大學30強

然而,今年依然有兩所學校表現特別突出,一是去年重回前十的靜宜大學,今年更進一步,前進到第八名,相比去年,靜宜在社會聲望、學術、產學合作、財務四個面向都有明顯進步,顯示人文社科大學,除了專注原本擅長的人文關懷社會影響力外,在科研和產學上,透過培育台灣所需的人文科技跨域人才,也能創造明確的辦學亮點。

此外,從去年第14名前進到第九名的暨南大學,是今年人文社科大學分榜的新黑馬。暨南大學是國內率先以「綠色大學」為辦學目標自居的大學,隨著永續議題近兩年大熱門,讓暨南大學在社會聲望,尤其永續議題上表現突出。

暨大校長武東星是國內知名光電科技專家,過往在中興大學與大葉大學任教期間,強力鎖定產學應用,積極推動技術移轉、發明創新;來到暨大後,鎖定暨大在遊憩、觀光、服務等領域的在地優勢,大力推動產學合作,著力校內科系特色與科研重點,在南投各鄉鎮尋找可實際應用的場域,目標讓學校教學也能「同時兼具財務收益與在地支持」,培養師生學以致用能力,帶動暨大產學合作表現進步超過20個名次,是排名大躍進的關鍵。

醫科大學〉

北醫、中醫大、高醫持續霸榜前三強

醫科大學部分,今年入榜的六所學校,排名與去年完全一致。臺北醫學大學蟬聯冠軍,中國醫藥大學亞軍,高雄醫學大學季軍(表5)。

圖/醫科大學6強

北醫身為國內校地面積最小的大學,卻能創造醫科大學中的最佳表現,關鍵在於現任校長林建煌上任後,積極重塑北醫的人才培育願景。

當傳統多數人依舊以為,醫科大學就是以「培育醫事人才」為主要目標,北醫近年積極轉型培育「生醫產業生態系人才」,透過分潤制度、獎勵機制、科研導引,全力推動校內各系教授、所屬醫院,把研究轉化為「可商業化的創新應用」,同步促動學術研究、產學合作、技術轉移、財務收入、創新創業的拓展。

北醫在2020年成立「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兩年後,就已有超過20家衍生新創公司,其中三家更獲得全球最大非營利加速器「Mass Challenge」的資金挹注,讓醫科大學師生轉型創業家思惟,正是北醫對比其他醫科大學,能持續在學術科研、產學合作、財務面向創造優勢表現的關鍵。

技職大學〉

台科、北科、雲科、明志維持前四,勤益前十名進步最多

去年,台塑集團體系的明志科技大學,首度突破傳統印象中「國立科大優於私立科大」,榮膺技職大學第四名,僅次於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創下私立科大最佳表現。今年繼續維持好表現,技職科大前七名名單,和去年完全一致(表3)。

圖/技職大學30強

今年前十名中進步最多的,是從第十名前進到第八名的勤益科技大學。

勤益科大校長陳文淵在今年2月的《遠見》專訪中表示,從去年至今,國內科技業、製造業遭遇嚴重的人才荒,也推動素質良好的技職學生,成為企業爭搶的人才。

有別於很多學校搶搭半導體人才熱潮,勤益位於台中霧峰,正是中台灣精密工業的最大聚落,也是這一波人才爭奪戰中,最缺工的產業與地區之一。陳文淵鎖定工業4.0趨勢,去年成立智慧自動化系,聚焦智慧製造應用與機光電整合應用兩大方向;另外,也成立人工智慧應用系,聚焦於智慧系統和影像產業,有智慧機械概論、工業物聯網數據擷取與應用、AI影像辨識等多樣課程。

「勤益科大臨近超過十個工業區,挾著地利優勢,就與500多家廠商合作,」陳文淵強調,產業加速轉型,產學合作也就更顯重要,讓科研對焦產業、讓學生接軌企業、讓企業協助教學,勤益在「社會聲望」「學術研究」「產學合作」「國際化」面向的排名都前進,是勤益整體排名提升的關鍵。

私立大學〉

逢甲打破醫科優勢衝上第四,元智進入前十強

私立大學前十名學校,有兩大變化(表4)。首先是逢甲大學進步一名,排名第四。別看這小小進步一名,畢竟前六強中除了逢甲,都是設有醫學院的大學,醫學院在學術論文的發表、產學合作的帶動、經費收入的提升上,都具備「絕對優勢」,逢甲能力抗幾乎可說是「不對等競爭」的強敵,可說是近三年來,國內整體表現最卓越的私立綜合大學。

圖/私立大學30強

逢甲以「如何打造高起薪畢業生」出發,思考企業轉型人才需求,認為必須讓學生具備「定義問題、提出解法、試誤修正」的問題解決力,為此導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CDIO」創新教學模式,搭配以實際企業問題或社會議題為題目的專題實做,鍛鍊實戰型人才,獲產業高度肯定。

第二則是元智大學重回前十強,從去年的第12名進步到第9名。細看排名進步關鍵,在於「社會聲望」進步9個名次、「教學表現」進步20個名次。今年2月走馬上任的元智大學新任校長廖慶榮,原為台科大校長,從國立科大轉任私立大學的他強調,元智的特色,一是「英語教學」,元智是國內第一所開辦全英語教學的大學,而去年教育部開始推動「雙語國家」政策,讓元智取得領先位置;二是「教學品質」,元智是國內第一所獲得國家品質獎的大學,在近年大學退場的議題上,元智在教學品保上有所保障。

這些過去累積的努力,都反映在今年的評比成績中,成為帶動元智名次進步的主因。

圖/少子化影響下,大學評鑑呈現M型化趨勢。黃菁慧攝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0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07月號:https://bit.ly/3R96j38】

前期其他文章